三中全會國企改革 江澤民擔心的事情要發生

人氣 2

【大紀元2013年11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在北京進行,恐懼政權崩潰的中共當局被迫再次改革,勢必觸及中共權貴的既得利益,尤其國有企業改革更是利益爭奪的焦點。

中共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文革結束後,面對政局和經濟的動盪不得不實行改革開放,經過三十多年實際施行的是雙軌制,中共體制內外被區別對待,造成很多不公,到現在已經矛盾突出。李克強此前稱「中國的經濟到了今天,不轉型我們難以為繼」,顯示出現下中國政治、經濟局勢的危急。面對內外交困的政治經濟形勢,中共當局再次被迫釋放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深化經濟改革的信號。

全民財富養國企 造就第一代權貴暴發戶

按照中共的《公司法》,國有企業是獨立的法人,但實質上,國企特別是大型央企並不是普通的經濟組織,它的人事任免屬於政治安排,其中50多家特大型央企的主要負責人,系由中共的中組部甚至由更高的政治權力機構決定。

國企發揮了它的政治功能,卻產生巨大的危害,導致嚴重的社會分配公平問題。據歷史數據,2000年前國企給商業銀行造成的貸款損失達3萬億元,其中既有正常的經營失敗,更有財富的隱蔽轉移,正是這個3萬億元造就了中國第一代權貴暴發戶。

大陸媒體11月8日報導,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表示,從1994年到現在為止,實際上國企作為整體來講沒有向人民交一分錢。反過來它其實獲得的大概有數千億的政府補貼,就是中國人民在補貼這些國企。其實不是國企在為中國做甚麼貢獻,而是人民在養這些國企,只是打著國企的旗號。國企壟斷每年帶來的損失就是將近兩萬億。

國有企業已成中共權貴的「蛋糕」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認為,國企改革阻力非常大,因國企領導人多是太子黨擔任,他們握有重權,家族影響力大,涉及龐大既得利益,要改革等於從他們手中搶蛋糕。

中共權貴掌控的央企、國企依托行政權力,對國家基礎資源實施壟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在政策及利潤獲取有絕對的優勢,據大陸上市公司半年度財報,民企500強一年利潤不如中共權貴把持的央企兩天多。

2013年3月,李克強曾公開點名央企五巨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電信、中移動,說他們搞「家屬業務」。並表示「不整頓、不大改變,會出大事情,誰都負不了責。」

中共國資委10月31日發佈消息稱,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將在三中全會後出台。多跡象表明中共當局決心動此「大手術」,大改革將在所難免,中共權貴把持的壟斷企業就會成為「開刀」對象。

中共智囊改革方案指向江系利益集團

中國的央企和國企幾乎成為了江澤民、曾慶紅、周永康等家族的私有財產。江澤民家族控制中國電信行業,前中共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前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兩家壟斷中國的石油行業。

三中全會前來自中共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交的改革方案顯示已經指向江系利益集團。其中提到「加快業務相互開放,再次重組電信企業」,以及「推進石油天然氣行業改革」。

中共前黨魁江澤民為維護其在中共的統治地位,以貪腐治國收買官員。同時以親信控制油水最豐厚的領域和部門,作為迫害法輪功的經濟後援。

中共當局所有經濟方面的改革都將觸動江澤民集團的利益。11月9日陸媒報導,大陸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稱,改革方案的實施真刀真槍,利益相關者一定會設置障礙,所以領導人要有極大的政治勇氣。

法輪功問題不解決改革成空談

法輪功問題是中共一直在迴避但又無法避開的問題,江澤民等人出於一己之私,針對法輪功修煉群體挑起事端,不斷打壓升級。從1999年至今中共政府迫害法輪功修煉群體已經14年,並且迫害仍在繼續著,其動用國庫投入迫害的經費已是天文數字,導致國力逐漸衰弱。

近日,《大紀元》特稿《不解決迫害法輪功問題的一切改革都是空談》分析表明,中共前黨魁江澤民發動對法輪功的迫害後,一直害怕遭到清算,因此長期安排心腹和有迫害血債的人掌控中共核心權力。不願坐視習近平快速鞏固權力,也不願李克強經濟領域順利實行改革措施。圍繞最高權力的爭奪,只要江系沒有被徹底清除,高層廝殺不會結束。

因此,對法輪功的迫害問題成為最高當局無法避開的關卡。涉及數億人的法輪功問題不解決,迫害法輪功的血債幫不清除,改革根本推動不了,現任當權者的任何改革都是白搭,都是自欺欺人,他們無論做甚麼,都是白做。

迫害問題不能得到正確解決,中國社會將無法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由此引發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危機終將爆發,中共高層由此產生的分裂和對立愈加嚴重,敏感的局勢使得處於分崩的中共政權隨時可能倒台。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特稿】不解決迫害法輪功問題的一切改革都是空談
江澤民父子涉多起貪污大案 江綿恆竊國際情報撈錢
中共三中全會即將在動盪中開幕
三中全會或在總參地盤閉門召開 利益集團被鎖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