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落幕 探華語電影之未來

【大紀元2013年11月26日訊】(BBC 中文網)【大紀元2013年11月26日訊】眾所矚目的金馬獎隨著週六頒獎典禮的結束,拉下了今年的帷幕;此屆的最佳劇情片,系由新加坡陳哲藝導演的《爸媽不在家》奪下榮冠。

這部曾參與第57屆倫敦影展、並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的劇情片,也是此新銳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最後在中港台諸多大師級導演力作的包夾下, 成功殺出重圍;故此片的得獎,得到了許多的關注,卻也引發了諸多議論。

縱觀此屆金馬的得獎名單,除了看到原先已站在第一線的中國、台灣及香港的電影,現在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影人也正努力趕上,齊來爭取文化軟實力上的影響力。

兩岸三地電影界的競爭與合作

就此現象,香港電影監製何韻明小姐就認為,華語電影正處在於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而兩岸三地電影人之間的相互交流,明顯較以往更為頻繁,她也認為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

至於台港兩地影人在與中國影人的合作上,是否會因雙方文化差異與兩岸法令規章上的不同,而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她舉自己曾與來自中國新導演的合作後愉快的經驗來看,認為「好的人才,才是重點」。

但她也提出自己的觀察:「一般來說,香港的工作人員比較靈活且更有效率;但是大陸的資源及場地和服裝道具上的專業,則是香港做不到的」 「所以需要有效運用雙方的優勢,作出相互的配合」,她強調。

在就目前中港台三地觀眾所喜愛的電影體材不盡相同的疑問,何韻明舉了九把刀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華人地區皆取得高票房為例;認為一部能打動人心 的作品,絕對可以征服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

曾擔任電影《囧男孩》、《艋舺》的製片,並於2010年榮獲金馬獎年度傑出台灣電影工作者獎的李烈小姐,在接受BBC中文網的專訪時,則就兩岸合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提到台灣的一些新導演,因為在台灣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題材,故即便大陸向其招手,希望他們西進中國拍片,但卻沒答應。

「主要因為一個能自由創作與不受限制的環境,對年輕的導演是十分重要的」 李烈說明。

但李烈也表示,自己對於與中國影人的合作,是采開放的態度;「但這是在能給觀眾留下一些東西的原則下進行」李烈補充。

而對於華語電影如何擴展非華人市場的方法;李烈認為,找尋沒有文化隔閡的題材和對於明星與導演的培養,是華語電影更茁壯的關鍵因素。

她說「大家不應該因為大陸市場龐大,就一窩瘋地只拍能被大陸觀眾青睞的題材」「華語電影不應只局限在華人的市場,應該也在世界的影壇上,走出一條路」

電影的未來—觀影平台的改變

在網絡更為發達的時代,大眾的觀影習慣,也起了細慢卻微妙的改變;許多年輕一輩的觀影者,現在常利用手機及機上盒觀看電影;台灣亞太電信營銷長沙舟先生就表示,現代人隨身攜帶的智能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裝置,因網絡速度愈來愈快,且不受地點與時間限制,讓一般大眾觀看電影更為及時與方便。

而香港電影製片人何韻明更舉出手機與電視機上盒的平台,具有電影院所不能提供的功能,像是觀眾能就電影內容做出選擇與互動,作出更實時及更為個人化與分流化的選擇。

何韻明表示,可是這未必代表沒人會進戲院看電影;相反的是,有數字顯示,在中國每年電影院的票房仍有30%以上的成長。

「畢竟在戲院的觀影經驗,是其它平台所取代不了的,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是, 看電影將會成為一個事件(Events) 」。

或許華語電影的未來走向如何,不像一場每年舉辦的頒獎典禮,可作影評人預測並由評審選出得獎者;但誠如金馬執委會的聞天祥執行長所言,華語影人在初期交流的過程,將會先經歷一段時期的水土不服…可交流不可能停止,如何把別人的資源,變成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就是考驗其智慧與能力。(我)對此發展的前景是持著樂觀的態度。

(責任編輯:林遠山)

相關新聞
台港影片光耀金馬 大陸影片收穫不大
台片10+10  進軍柏林
兩岸三地分瓜金馬大獎 劉青雲桂綸鎂封影帝后
台灣名導李安獲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