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地震2周年特別報導 福島核廠除役難

日本311核災屆滿2周年 路透社3入電廠採訪 發現除役困難重重 包括技術、勞力、經費等問題 計畫40年後除役恐太樂觀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3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黃捷瑄編譯報導)日本311地震海嘯引發核災的複合性災害已滿2年,路透社記者以1年的時間3次進入核電廠,並與數十名專家、官員、工程師、工作人員訪談,揭示核災後的除役工程至少面臨關鍵技術未到位、勞力短缺、經費膨脹等問題。此外,這還是一場長期抗戰,專家分析,現在以40年為福島電廠除役的計畫實在太樂觀。

【技術面】技術落後 救災土法煉鋼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外海一場里氏規模9.0級的地震引發13公尺高的滔天巨浪,擊毀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備用發電機及冷卻裝置,引發一系列氫爆,三個反應爐因此融燬。

接下來的幾個月,數百名工人及軍人進入廠區想要控制災害,但他們沒有先進的設備,只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面對眼前的危險。為降低反應爐溫度,直升機運水往工廠倒。電工從好幾英里外焊接電纜,將電送進廠區,這可能是世界最長的延長線工程。

這場車諾比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動搖了日本引以為豪的官僚能力及領先技術。

技術發展毀滅核安神話

最顯著的例子屬花費600萬美元打造的機器人Quince,Quince進入電廠後就困在黑暗與曲折的路徑中,17個月後的今天仍下落不明,技術的不足可見一斑。事實上,可以為核電廠除役的技術還未到位。

報導中說,發展用於核災的機器人技術之所以緩慢,是因為日本政府不願承認發生核災的可能性,因為這相當於毀滅「核電是安全能源」的神話。

未來機器人技術中心的機器人工程學專家小柳榮次(Eiji Koyanagi)說,自從1999年9月,日本茨城縣東海村JCO核燃料處理工廠發生核事故後,就再也沒有機器人研發經費了,因為人們一定會問:「什麼?核災會嚴重到人無法進入?」。事故後第一個進入高輻射區域的機器人是美國製的Packbots。

冷卻汙水無處可去

反應爐的冷卻水由於受到輻射汙染,必須適當地處理及儲存。現在建築基地泡在受冷卻水中,這些汙水有滲入海洋或地下水之虞。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每天有400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注入混雜著輻射汙染殘骸的反應爐中。這些水大部份儲存在巨大的儲水槽中,現在廠房南區約有930個儲水槽。目前東電有26萬立方公尺的儲存空間,但東電預估,還需要44萬立方公尺才能應付至2015年所需。

長遠來說,東電希望能夠淨化汙水,使其可以排放回大自然。去年10月,東電發表了東芝(Toshiba)設計的除汙設備,可以去掉62種最常見的放射性原素,如鍶。但新設備還是無法過濾「氚」之類的放射性物質,換句話說,東電至今無法擺脫儲水問題。

【經濟面】清理費膨脹上看6千萬美元

路透社報導,儘管2011年12月,經營福島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反應爐已「冷關閉」在穩定狀態。不過日本正面臨空前的清理工程,專家預估需花費1千億美元為反應爐除役,4千億美元用於賠償受害者及淨化廠外的土地。對於負債已經達國民生產總值(GDP)200%的日本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東電11月表示,補償居民及鄰近地區的除汙費用可能是先前預估經費的兩倍,達到10兆日圓(1,07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除役的費用。

報導中說,社區的清理工作迄今仍然漫無章法,許多工程交由缺乏經驗的建築公司執行。鄰近鄉鎮表示清理進度落後,同時,有毒的泥土、樹葉、瓦礫堆積在福島各處,但政府眼下還沒有決定這些有毒廢棄物的最終儲存地。

東京的智庫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估計,單單福島居住區的清理成本就可能膨脹到6千億美元。這筆費用相當於日本2012年GDP5.984兆美元的十分之一。

40年除役?專家:白日夢

東電及政府計畫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從受損最嚴重的儲存池取出使用過的燃料棒,這個電廠已運作40年,7個儲存池共有11,417個新舊燃料棒。2021年,開始移出融燬的燃料碎片,整個工程預計預要30至40年。

官員表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指示要加快計畫。然而專家表示,現在的計畫已經過於野心勃勃了。去年退休的日本核能技術協會首席顧問石川道夫(Michio Ishikawa)直言:「這簡直是白日夢」,時間可能要多上幾十年。

東電現在最迫切的任務是從第4號反應爐移除用過的燃料棒,該反應爐的屋頂在氫爆中炸毀,現在儲存池的1500個燃料棒曝露在空氣中。目前該反應爐的輻射超過人類可以承受的範圍,必須要有特殊的起重設備執行移除工作。

此外,結構已受損的廠房也有可能在未來的地震中再度受損,儘管東電表示他們已加強結構,使其可以承受2011年那麼大的地震,但這仍然是東電迴避不了的問題。

【勞力面】勞工身心俱疲 隱藏缺工危機

路透社報導,災變剛發生時,受損電廠釋放每小時800兆貝克(becquerel)的放射性物質銫,至今,電廠釋出的銫仍有每小時1千萬貝克。「貝克/小時」為衡量輻射釋出量或輻射衰變率的單位。在原子衰變的過程中,被剝離的帶電粒子(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可以穿透人體器官,損害人體細胞,潛在地誘發癌症。為減少放射性物質的危害,當局將電廠方圓20公里畫為強制徹離區。

每天約有3千名工人進入福島電廠,他們住在位於禁區邊緣,曾經是體育場的建築,現在叫J村。他們平時身著全身防護衣、橡膠手套及塑膠鞋防護,進入廠區時需戴上面具以免吸入放射性物質。

在最前線、要求匿名的工人對路透社記者抱怨,在令人窒息的保護裝備、低薪、孤獨及高壓的環境中工作。據東電去年的調查,70%的受訪工人時薪只有837日圓,但同一地區的勞工每小可以賺到1500日圓。工人表示:「錢越來越少,誰會願意在這種條件下工作呢?」

一位受僱於分包商的工人說:「我胃痛,一直覺得壓力很大。當我回到房間,我就開始擔心明天。」

除役計畫中,政府認為可以提供未來數十年的足夠勞動力,但潛在勞力不足的跡象很明顯,一部份是因為工人們正在「耗盡」他們的輻射容許上限。

據東電資料,截至2012年底,已有146名東電員工、21名契約工吸收的輻射量已超過5年100毫西弗(millisieverts)的曝曬上限。目前有8名工人死於核電廠,其中2名於海嘯時亡故。沒有人死於輻射。

東電員工遭社會排擠

此外,專家發現,公眾的對東電的憤怒轉移到東電員工上。國防醫學院心理系講師Jun Shigemura對1500名核廠工人進行調查,他說:「東電員工和越戰老兵有一樣的問題,社會拒絕接納他們,他們於是成為流浪漢、自殺或毒品酒精成癮。」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福島核災後 伽瑪射線更危險
福島核災 東電承認抓小放大
東電再上調福島賠償估計
日大生赴核災區 關懷重建希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