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訪紐約市檔案館副館長Eileen Flennaly

保存城市無價寶藏 活用史料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3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杜國輝紐約報導)來到坐落於錢伯斯街31號這幢建築設計被列為紐約地標及國家歷史地標的紐約市檔案館,記者約訪了副館長Eileen Flennaly。

紐約市檔案館所在建築,被視為紐約市藝術學院派建築中最精美大樓之一,許多電影、廣告在此取景。豐富的館藏收納了紐約人四百多年來的生活記錄,說不盡的故事在這裡陳展,吸引無數紐約客流連探尋。

現任副館長Eileen Flennaly與檔案館的緣分也有一段故事。

●母女與紐約歷史檔案的緣分

在投入政府部門公共服務之前,Flennaly於私人企業上班,曾承擔過極富挑戰性的工作,最後一份工作是在迪士尼公司任職,那時她的辦公室很豪華,手下有許多下屬為她打理多方面事務,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她就覺得工作很沉悶。這時她接到家庭醫生護士的電話,詢問她是否認識人有興趣擔任市府副書記官的助理。這時她想到了自己。她的母親一直都在與她分享公共服務的樂趣,並一再鼓勵她投入公共服務,但她一直都沒有動那一念,直到那一刻。就這樣,她放棄了高薪職位,轉身成為了公務員。

檔案館當時的副館長經常到市府副書記官辦公室。與Flennaly接觸一段時間後,副館長曾詢問她是否有興趣轉到檔案館來工作,她當時沒有意願。後來器重她的副館長升任館長,就邀請她到檔案館擔任副館長。有如水到渠成,她這樣一位商業管理專長的職場女性開始在這個收藏了紐約市豐富史料的檔案館中服務。她感覺整個過程很自然巧妙,好似人生道路自有安排。

Flennaly的母親熱愛歷史。母親就讀於皇后大學時,教授就告訴她市政府正在整理歷史檔案紀錄,值得幫忙,母親就以實習生的身分參與到那個項目中了,她非常喜歡她的工作。幾年後,她被邀到紐約市健康和醫院機構(Health and Hospitals Corporation簡稱HHC)工作,幾個月後,HHC的主席Stanley Brezenoff被當時的市長郭德華(Ed Koch)提拔為首席副市長,Brezenoff就請她隨他一同到市政廳工作,就這樣她在市政廳服務了12年,後來在市交通局擔任新聞秘書,直至幾年前退休,她在市政府一共服務了37年。

她母親於1977年4月10日投入公共服務,22年的同一天,1999年4月10日她投身公共服務,這不謀而合的巧合也令她驚嘆。她母親的經歷對她影響深刻。

現在她的很多工作夥伴是她母親的同事、實習生,他們現在已經身居要職,但是他們會她說「我們以前和妳媽媽一起工作。」Eileen Flennaly說:「我現在的助理局長在我還是孩子時就認識我,那時媽媽帶我到她辦公室來。那種感覺很有意思。」

●心靈富裕 樂在公共服務

當Flennaly在私人企業工作時,時常聽說政府部門非常的官僚,節奏很慢,但她看到自己的母親早來晚走,熱愛工作,這無形中鼓舞了她。之前她總以為公務員工作很辛苦,所得又很少,直到她涉足公共服務後,她才意識到公共服務的回報是無限大的,她切身的理解到自己母親那種樂在服務的體驗。

她說,公務員有能力改善人們的生活,這樣的工作很有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超越於任何金錢和物質上的獎賞。這種感受不可思議的美妙,極富意義,讓她晚上高枕無憂。

所以現在她感到雖然不富有,但對工作非常滿足,員工也非常積極配合工作。「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做了幾件非常棒的事,去年4月我們辦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歷史圖片展,共展出87萬幅照片,之後兩周,我們開放了這個訪問中心,這是紐約市第一次有(關於這些文物)對公眾開放的展室。」而所有的這一切(活動、展覽等)都是員工們自願的付出,沒有一分錢的資金。他們只是喜歡他們的工作,喜歡所做的這一切。他們到處接收別人要清理掉的「垃圾」。Flennaly說。

但是她也認為自己極其的富有,因為自己「保管著這個城市幾乎所有無價的寶藏」。所以責任重大。人們來看看這裡都有什麼,就會同意這個看法。

●文物史料重現百年生活軌跡

目前紐約市檔案館藏有22萬1000立方英尺的史料,其中包括1千多萬份重要檔案紀錄,最早可追溯到1600年代,其中還包括1937之前的結婚紀錄,1909年前的出生證紀錄,1957年前的死亡紀錄。檔案館也收藏了各界名人、領袖贈送給紐約市或紐約市長的禮物。除了館內的展廳和儲藏室,眾多的文物和史料被存放在多個倉庫內。

Flennaly指著一本舊書告訴記者:「這是一個1686至1696年間政府會議的記錄,來自布朗士,那時叫威斯切斯特鎮(Town of Westchester)是我們保存、維護的最早記錄之一。」檔案館有修復、保存研究室,針對歷史悠久的文物進行修繕、維護。

「這是來自法拉盛的奴隸釋放的記錄,追朔到1820年。當人們談到奴隸,沒有人想到法拉盛。但是這就是法拉盛地區人們釋放奴隸時,人們簽字的市政記錄。這就是人的歷史,在那上面,可以看到可能就是某人的祖先曾經是奴隸,被人擁有。人們的生活中發生著戲劇性的變化。」

「這是中央公園的地磚圖案設計原圖,繪於19世紀,設計師是Jacob Wrey Mould,也就是中央公園的設計師,是當時最棒的設計師。而中央公園也是19世紀最大的一個作品。我們還有整個公園的手繪設計原圖。」Flennaly說。

檔案館保存的中央公園的地磚圖案設計原圖,繪於19世紀,設計師是Jacob Wrey Mould,也就是中央公園的設計師。(攝影:杜國輝/大紀元)

Flennaly說,因無法展示所有的原件,所以許多文物以照片展示。「這張照片表現的是1900年前後,來自市醫療健康(Health and Hospital)部門的護士到曼哈頓下城的貧民窟教育父母們如何餵養孩子及取得清潔用水。」Flennaly指著一張照片說。
1900年前後,來自市醫療健康部門的護士們到曼哈頓下城的貧民窟教育父母們如何餵養孩子及取得清潔用水。(翻拍:杜國輝/大紀元)

「比如『幸運路齊亞諾』(Lucky Luciano),我們有他的記錄卡。當時有一個線人,原打算出庭作證,FBI把他藏在一個旅館裡,準備讓他出庭。在最後一分鐘的時候,他決定不作證了,於是,他把房間裡所有的床單連起來,垂到窗外,打算逃走,但沒有成功,他摔死了。我們收藏了他的行李箱和用來逃走的床單。」

「這是在世貿中心廢墟上發現的美國國旗,發現後立即被轉送到紐約市警察局長手中。之後不久,國家宇航中心(NASA)向紐約市要可用於下一次太空旅行的文化作品,該國旗被選中,2001年12月5日該旗被奮進號送入太空。2001年12月17日,該國旗被帶回地球,之後的每一年911紀念日時,人們都會升起這面國旗。」

在世貿中心廢墟上發現的美國國旗, 被國家宇航中心(NASA)選中,2001年12月5日該旗被奮進號送入太空。2001年12月17日,該國旗被帶回地球,之後的每一年9/11紀念日時,人們都會升起這面旗。(攝影:杜國輝/大紀元)

●華人的熱血與靈性

Flennaly介紹,來紐約市最早的華人是海員和商人,可以回溯到17世紀初,他們開始在車梨街(Cherry Street)開些小商店,慢慢的發展成華埠。關於華裔及該地區其他族裔人們如何生存、帶來他們自己的語言、文化環境及發展都在檔案館存有記錄。

「1895年4月5日,華人音樂廳(Chinese Concert Hall)(位於宰也街5號和7號:5 & 7 Doyer Street)經理Chu Fong給紐約市當時的市長斯特朗(William Strong)寫信,要求允許該音樂廳在星期天開放,用於教堂禮拜類的音樂演出及宗教方面的活動。但是因為當時屬於違法而被拒絕。(信稿)」「1896年7月29日,一年多後,警察局給代理市長寫信告知Chu Fong和他的合夥人的行為違法(因為他們認為該劇場星期天進行與賭博有關的活動),吊銷了他們的執照並罰款500元,那時的500元是一筆巨款。」

圖為1895年4月5日華人音樂廳(Chinese Concert Hall)(位於宰也街5號和7號:5 & 7 Doyer Street,)經理Chu Fong給紐約市當時的市長斯特朗(William Strong)寫的信,要求該音樂廳被允許星期天開放,用於教堂禮拜類的音樂演出及宗教方面的活動。(攝影:杜國輝/大紀元)

1896年7月29日,警察局給代理市長寫信告知Chu Fong和他的合夥人的行為違法(因為他們認為Chu Fong他們星期天在劇場進行與賭博有關的活動),吊銷了他們的執照並罰款500元。(攝影:杜國輝/大紀元)

「這樣的事情在現在看來很荒謬,但是那時就是那樣發生了,而且我們還有記錄。」Flennaly說。
檔案館還有世界上英語國家中最多的犯罪案件、調查、證據記錄。Flennaly介紹:「那時的罪犯登記有登記卡,這種登記卡是在指紋登記發明以前,那時警方記錄7種數據,包括手指、身高、頭等。卡片的背面記錄著各種資訊,比如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別名』,有時卡片正面的照片顯示的是一個著裝華麗、優雅的婦人,在背後的別名欄中有一個『黏手指瑪麗』這樣充滿戲劇性的名字。這是一張華裔團夥犯罪人的卡片。」

Flennaly表示,犯罪現場證據是檔案館另一個大宗的收藏。人們在電影中看到的1920年代的犯罪團夥的成員、車上的彈孔等的照片、現場證據等也都收藏在檔案館,幾乎人人都喜歡看。

當然還有來自中國朋友們的照片。「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所有在紐約的華人集合起來,要表示對中國的支持,他們(家人、朋友等)在街上遊行,這幾張照片就記錄了他們的遊行。我們能看到當時人們的服飾、裝束。」Flennaly指著幾張照片說。

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所有在紐約的華人集合、遊行,表示對中國的支持。(翻拍:杜國輝/大紀元)

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所有在紐約的華人集合、遊行,表示對中國的支持。(翻拍:杜國輝/大紀元)

「(這是1959年)紐約市法規第17條(的複製頁碼),為了紀念在1944年犧牲的華裔美國空軍(B-24轟炸機)飛行員劉錦(Benjamin Ralph Kimlau),在華埠的Chatham Sq.(且林士果廣場)中的空地命名為劉錦廣場(Kimlau Square)。」Flennaly說。

Flennaly表示,在紐約市的建設、發展中,華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遊客從四面八方來到紐約時,他們要看的就包括華埠。中華文化優美、迷人,非常有靈性。當人們從(中華文化)的外部觀察時,當人們從公園旁經過,看到華人所從事的各項活動,讓人感到非常有靈性。

當然他們在生活中也有困難、障礙,如同上述圖片中展示的(申請周日開門未被批准),如同愛爾蘭人早期受到的歧視一樣,需要人們的大量努力解決那些問題,並證明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華人文化影響了紐約市的發展,比如那些電話亭,就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很大影響。還有中國菜,幾乎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菜(儘管有些菜根本不被華人認為是地道中國菜)。

●篩選具歷史價值的收藏品

所有的收藏品來自各種地方、環境,獲得重視而被收藏。市政府的各個部門儲存其各自的檔案記錄直到一定期限後,就會對舊的檔案進行篩選,選出那些有歷史價值的轉移到檔案館裡加以保存。有時,檔案館也接到民眾的來電說,某某樓房的地下室有一箱箱的文件,看該館是否能派人前去看看其是否有保留價值。有些珍貴的史料就是來自於這些地庫。

「7、8年前人們在一棟市政府辦公大樓的地下室中發現大批的玻璃質照相底片,後來經過市政府的攝影師鑑定,是紐約市政府機構辦公大樓的記錄照片,由市橋梁規劃結構局(Department of Bridges, Plant & Structures)的Eugene de Salignac在工作中拍攝。後來我們選擇他的部分照片辦成攝影展『成長中的紐約』,在美國巡迴展覽了一年,結束巡迴後,展覽人徵求意見後,把『1914年10月7日,油漆工懸掛在布碌崙橋的懸拉索上』(October 7, 1914: Painters are suspended from wires on the Brooklyn Bridge)保存下來。」Flennaly介紹。

●發展目標:各族裔活用史料

Flennaly表示,他們的目標就是建立各族裔人們對歷史資料的興趣,因為紐約就是由各個族裔的人所組成。比如日前檔案館在中國新年期間舉辦的華裔資料展覽,以及之後的非裔傳統周的活動。

「電影製片、編劇們、小說家們經常來到這裡挖掘他們故事中的細節。甚至律師、市議會都會來人查詢有關經濟、金融等方面的記錄,人們查到歷史上的記錄,會發現什麼措施有效、什麼無效,這樣我們就會節省許多資源。」

「我們的工作就是保存、維護紐約市的各類檔案,並使這些檔案盡可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並使用。不僅僅是成年人,還包括10歲的孩子。」Flennaly說。

(責任編輯:索妮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