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新聞管制阻嚴肅討論進公共領域

人氣 1

【大紀元2013年03月07日訊】(法廣)中國兩會作為中國政治的嘉年華,官方將早已在密室底定的人事佈局提交程序,確定並宣佈未來一階段的經濟方針,民間也試圖將其政見在這一階段通過公開信、人大政協提案提交進程,影響決策。

雖然兩會期間,每天都有大量的政治新聞發生,但對中國的媒體從業者來說,從3月3日到3月17日的兩會——全國人大(3月5日-3月17日)全國政協(3月3日-3月12日)期間,尤其是對調查記者來說,因嚴厲的新聞管制,仍基本是萬馬齊暗的休假期。

常規來說,一般從兩會前一個多星期,各省宣傳部門都會根據中宣部的安排,並附加本省的特殊要求,對省屬媒體發佈兩會期間的新聞指引和禁令,進入所謂的兩會新聞嚴管期,今年這一做法並未因所謂「習李體制」的上台而有所改變。

有陝西媒體人提供了陝西省委宣傳部轉發的中宣部的禁令,為理解這一嚴管期提供了管中窺豹的機會。

中宣部的兩會禁令,首先要求涉及官員財產公示報導,兩會期間一律不報導,不評論,不轉發境外媒體報導;兩會期間突發事件及群體性事件,須報經宣傳部後,聽從安排報導,各地媒體暫時停止跨地域輿論監督;所有未經各地黨委紀檢部門證實的各類反腐信息,一律不要報導。

網絡管制方面,中宣部禁令要求減少網站首頁負面稿件數量,網管辦要求處置的要及時處理,重點管理好社交網絡;媒體從業者微博不得發佈政治有害信息,媒體法人,記者、編輯微博所發內容代表單位名義。

對兩會報導本身,新聞禁令要求,少報導「領導互動」,不報導代表委員「雷人雷語」,不把兩會報導與淚花,多報導基層代表和委員聲音;多轉發權威媒體報導,配合性報導要做足;學雷鋒報導不得偏離方向,出現負面影響;會風、作風,「光盤行動」報導重點在取得的新的成就,但要把握好尺度。

兩會前不久,多名知名學者、媒體人曾聯名發佈公開信,呼籲人大通過《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但公開信很快被刪除,這一例子清晰的顯示,嚴厲的新聞管制,如何使兩會期間嚴肅的公共話題無法進入公共領域,讓公民參與對話。

嚴肅的公共討論缺席,而兩會報導中,演藝明星追星、九零後人大代表、紅衣女服務員,雷人提案等低俗無聊的兩會報導陳套,雖然屢有禁令,仍在中國媒體上大行其道。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一張顯示習近平改變高層權力結構的常委合影
內外交困 中共軍費增10.7%「維穩」費增8.7%
兩會期間 微博驚現中共器官移植「真相」
不雅視頻案再起風雲 黃奇帆李莊隔空交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