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肩擔道義 父親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殊不知有爸的孩子是塊寶,沒爸的孩子同樣像根草。中國傳統家庭裡,家是社會的根基。「家」字就是屋簷下面有父、有母、有孩子,缺一不可。母親的溫柔、賢淑給家庭細膩、溫暖的關愛;父親的陽剛、堅毅給家人自信和勇氣;父為乾,母為坤,相輔相成,共同為家庭支撐起幸福的藍天。
  
從北京移民加拿大2年的楊江,有一個12歲的獨生女兒。楊江認為,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是誰也代替不了的。「現在很多做父母的人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管孩子,把孩子交給老人代為照顧,認為只要多掙些錢,多留點錢給孩子就行了。其實是錯誤的想法。」他說。

缺乏父愛是孩子心中的痛

楊江和太太都是電腦行業的專業人士。孩子出生1歲多時,夫妻倆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只好請保姆幫忙。他太太下班早一點,還有短暫的時間陪孩子;而楊江每天忙到很晚,每次到家,孩子已經睡了,早上離開家,孩子還沒有醒來;幾乎沒有機會跟孩子見面。
  
半年以後,楊江太太發現孩子不對勁,臉上失去了笑容,不愛說話,看到動物、陌生人就躲,流露出害怕的樣子,整天顯得鬱鬱寡歡。
  
有一天,楊江回到家,太太說:「這樣下去不行,孩子沒有父親陪伴行不通。你還是想辦法多抽點時間陪孩子吧。」楊江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覺得寧願辭掉工作,也要在家陪陪孩子。於是辭掉保姆,停職大半年時間,專門照顧女兒的日常生活,天天陪孩子出去玩。
  
很快,孩子恢復了正常,燦爛的笑容重新洋溢在小臉上;2歲的孩子跟在父親身邊,抓住他的手指, 每天騎著小單車在院子跑來跑去,生活得十分快樂幸福;還自豪指著跟在後面的父親跟鄰居和路人說:「我爸爸、爸爸、爸爸。」
  
走過這一段經歷,楊江很有感受:不僅讓孩子重新找回幸福感,自己也跟孩子建立了濃厚的親情。「在一個家庭裡,父親、母親、孩子的角色缺一不可。」他說。
  
楊江認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既很有限,又特別珍貴,錯過了就再也補不回來。「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沒有父親的影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父親沒有出現在他身邊,那跟孩子之間就是一個情感的空白;長大以後,再給他金山、銀山也沒有用,無法抹掉孩子心中的陰影,取代不了跟他相處的那段時光。」

父親應成為家人的靠山

熊先生來自湖北,兒子已經17歲了,還有一個80多歲的老父親。熊先生認為,作為男人應該多才多藝,不僅僅限於有份工作,掙點錢就足夠了;家庭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麻煩事很多,包括一些家庭的維修工作。「雖然現在可以花錢請人,第一需要花費金錢,第二也不一定做的盡如人意。如果遇到一些小麻煩,家裏的男人能解決,會讓家人很有安全感。」
  
熊先生認為,男人就應該頂天立地,給家人一份依靠感。他還發現兒子跟父母分別單獨待在一起的反應不同。「兒子跟我在一起,顯得特別放鬆,更有安全感。跟母親在一起就不同。」
  
熊先生還舉出一件家庭小事。前不久的一天晚上,突然聽到房間傳來「轟隆」一聲大響,大家趕快跑去查看,原來是一個床架垮下來。他太太和兒子看到後哈哈大笑:「哈哈,老爸又有事幹了。」
  
「只有我的心態不同,不覺得好笑,而是擔心發生了甚麼事。說明只要我在,家人很放鬆,有安全感,遇到任何麻煩都不用擔心。 我覺得做為男人就應該是家人、孩子的靠山。」 熊先生說。◇

========================

父親是孩子成長途中的引路人

楊江談到,他的一位朋友獨自帶著女兒在加拿大生活,先生留在中國。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很希望有一些自己的空間,於是開始逃避母親的管教;這位母親總希望孩子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時刻希望知道女兒在幹甚麼。
  
母親發現女兒在躲避她,就更加緊追不捨;越是追問,女兒就越不說,後來就連在外面玩耍也不告訴母親。母親變得越來越焦慮,最後發展到要割腕自殺來要挾孩子:「如果不說實情,就死在你面前。」
  
「這時如果有父親在旁邊指導、勸說,事情絕不會到這一步。男人較理性,不會意氣用事。這位母親是一個人獨自照顧孩子,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女兒身上,把注意力全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女兒成了她的私有財產。」
  
楊江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親、母親的角色對孩子缺一不可,不能替換。如果沒有父親的陪伴,小孩的教育會存在很大問題。母親對孩子更多的是情感、生活上的照顧。父親不像母親一樣跟孩子有很親密的溝通,對孩子的教育更多是人生規劃及陽光的生活態度,給孩子勇氣,鼓勵她往前闖、往前衝,使她獲得自信。這樣,孩子的待人接物能力會非常強,視野非常開闊。
  
「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言傳的作用很小,身教才是最重要的。父親的威嚴並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每一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家庭有不同的氛圍。光是教育孩子怎麼做、怎麼做,沒有用。」
  
「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親的形象、處事方式、態度會潛移默化的刻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人說孩子像父親、像母親,其實是在相處的過程中,不由自主的融進去了。如果在孩子的 成長過程中,父親沒有給孩子留下言傳身教的烙印,等於這段時間沒有你。」
  
楊江說,父親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也在獲得,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是人生一段珍貴的回憶。如果沒有跟孩子相處過,等到有一天閒下來時,突然發現孩子已經10幾歲了,過去的那段時間是一個空白,此時再跟孩子培養感情已經來不及了。
  
「因為陰影已經在孩子的心中形成:『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到哪去了?甚麼事情都是我獨自面對、獨自完成。現在你想來管教我?做不好還指責我?』此時孩子當然不願意跟你交流。只有在生活中經常出現在他身邊,幫他出主意。作為引路人、做為朋友,經常陪伴他,這一路他一定會走得很好。」楊江說。◇

========================

做了父親後更深知父親的恩德

楊江說,儘管清清楚楚記得小時候跟父親在一起的時光很開心,但是真正深刻體驗到父親的愛,是在自己做了父親以後。
  
楊江的父親是核工業部的工程師,一年有10個月的時間不在家,而且工作性質保密。「儘管經常看不到他的人影,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有時候看到他還感到有些『怕』,但我們還是感到跟父親的感情很深,能感覺到他對家庭盡心盡力。」
  
「每一次回家,父親總會帶好多好多各種各樣好吃的食品,都是各個地方的當地特產。如湖北的麻糖,東北三省的松子,大連的魷魚乾等。那時吃著父親帶回來的東西好開心。」
  
「現在想來父親當年帶回的那些特產,東西並不多,可看出他對家人是很用心的。有出差的經驗的人都知道,如果到了一個地方,人生地不熟,要找到當地的特產是很不容易的。」楊江說。

對兒子的教育源自父親的影響

熊先生表示現在,他的角色既是兒子,又是父親。他說,在家庭裡,父親起著導航和核心作用,父親的個人品行和才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和人生導向。
  
他記得小時候去父親的辦公室玩,看到牆上掛的地圖及辦公室的陳設,以及辦公室其他人對他的態度,能感受到父親是個受人尊敬、也受人歡迎的人,因此而感到自豪,從而也更有自信。
  
熊先生是個性格溫和的人,兒子在幼兒期就隨他移民加拿大。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始終以一個開明的態度與兒子相處。因此,儘管與兒子存在中西文化的隔閡,也經歷過兒子青春叛逆期,但從沒有跟兒子發生過正面衝突。兒子也順利的度過那個特殊的階段,並考入滑鐵盧大學。
  
熊先生認為自己對待兒子的處事方式源自於父親的影響。「我父親性格溫和,對兒女從未發過脾氣,也不嬌貴孩子。這讓我從小自立性很強,大學一畢業,就離開武漢,到北京找工作,並且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兒子。」

(責任編輯:岳怡)

相關新聞
美華素食總匯 18週年店慶 傾情獻愛心
臺灣會館雙親會慶典 貴賓雲集
金田日本料理自助 精緻日系美食
方中信最煩惱的事  為女兒物色學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