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使用護膚品過敏? 化學防腐劑是禍因

化妝 (攝影:EastWest Imaging/Fotolia)

人氣: 375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紐約編譯報導)當心面霜,洗髮水,保濕香皂和其他個人護理產品中含有導致皮膚過敏的成分,專家們研究發現這種化學成分能引起「流行性」皮膚過敏以及其他真皮疾病。

英國的皮膚科醫生認為日用品中的化學防腐劑造成了過敏性皮膚病,而且情況正在惡化,醫生們在遞交歐盟委員會的信中呼籲「立即停止使用防腐劑(MI)」。

MI的全名是甲基異塞唑林酮(methylisothiazolinone),有時簡稱MIT,是日用品中普遍添加的化學防腐劑,能讓化妝品安安定定的保持兩至四年的標準品質,抑制細菌生長,防止細菌和黴菌長在化妝品裡。

在美國和歐洲用它來代替有毒的苯甲酸酯,允許直接加進個人護理用品、化妝品、塗料、紙漿等產品中,被當地的監管機構都認定為安全和無毒。

防腐劑過敏進入高發期

但在現實世界中,卻講述了另一個不同的故事。許多人被發現接觸防腐劑MI之後,出現嚴重的過敏和其他不良反應。

英國聖.約翰皮膚病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近3年內,MI過敏症狀的患者數量在快速增加,以倫敦的聖托馬斯醫院(St Thomas’s Hospital)為例,2010年僅出現一例MI防腐劑過敏患者,到2012年就變成了33例。

而且情況開始變得失控,「我們正處在防腐劑(皮膚)過敏反應的爆發期,這是我們以前從沒有見過的大規模爆發」,皮膚科顧問醫師約翰.麥克法登(John McFadden)博士在接受《每日電訊報》採訪時說。「許多患者出現急性皮炎,臉部發紅、腫脹。」

根據消費者監查組織——環境工作組(EWG)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果:MI屬於中度危險物品,跟各種各樣的過敏和免疫系統疾病有扯不斷的聯繫,同時他們還證實「MI會造成腦細胞損傷和神經損傷」。

無獨有於,今年五月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發現,嬰兒濕巾中含有MI防腐劑,導致家長手部皮炎的患病人數在急劇上升。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臉部,眼瞼,手,手指和生殖器部位,都是含MI和MCI/ MI等防腐劑的濕紙巾易接觸到的區域。

防腐劑濃度增長二十五倍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現在的個人護理產品中,MI的濃度高達百萬分之100(PPM),比過去幾年的配方濃度增長了25倍,以前的配方MI濃度僅百萬分之四(PPM)。

以往MI與其他防腐劑一直混合使用,所以MI的濃度相對較低。但隨著研究發現,其他化學防腐劑容易導致皮膚過敏,紛紛被淘汰出局之後,MI成為僅剩的一劑化學防腐劑沿用至今。

少用含防腐劑的護膚品

那麼怎樣做才能避免接觸到這種刺激性物質?英國利茲中心皮膚科的厄爾文(Unwin)醫生說:「這種防腐劑使用得非常多,要不接觸它,那很多日用品就不能用了,這不現實」。

一個折衷的辦法就是盡可能的避免含有MI的產品留在皮膚上,尤其避免長時間的防腐劑殘留(例如紙巾或身體乳液在身體上的殘留),因為它們可能會增加皮膚過敏反應的風險。「

據報導,一些日化品公司已經開始悄悄地、自願地逐步停止使用MI,但很多品牌如妮維雅(Nivea),濕地(Wet Ones),多芬(Dove)仍在使用MI。即使是一些廣受歡迎的「天然」(natural)品牌,如像第七代(Seventh Generation)和小蜜蜂(Burt’s Bees)的產品配方中也有MI。

消費者可登錄GoodGuide查詢哪些產品含有MI。網址是http://www.goodguide.com/ingredients/53090-methylisothiazolinone。涉及洗發水、染髮劑、沐浴露、潔面乳、洗衣液、洗手液、護發素、造型摩絲/嗜喱、乳液、泡泡浴10種產品。

呼籲政府採取緊急行動

「異塞唑林酮引起的接觸性皮炎,這種新的過敏性疫情正在侵蝕歐洲人」。馬噶力達.貢薩洛(Margarida Goncalo),歐洲社會接觸性皮炎(ESCD)學會主席,在最近提交歐盟委員會的信中寫道,「需要採取緊急行動。」

厄爾文說,歐盟當局和洗浴用品行業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助建立日用品的安全標準。現在只有加拿大一個國家明確禁止在化妝品中添加防腐劑(MI)。

英國的約翰.麥克法登(John McFadden)博士在報告中要求立即暫停使用MI。「許多患者出現急性皮炎,臉部發紅、腫脹。我覺得化妝品行業不能等著立法之後再動,要在情況變得更糟之前就著力解決這個問題。」

處理過敏「兩步走」

出現不明原因的皮膚炎症,第一步是要找出病因。先看家庭醫生,請求轉診到皮膚科醫生進行皮膚貼佈測試(patch test)。並帶上你懷疑的導致過敏的產品包裝標示,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會協助你進行皮膚過敏測試,讓你了解哪些成分可能會讓你過敏。

在家也可自測過敏原。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某些物質,可能因為濃度較低、或是接觸時間短,所以症狀較不明顯。例如某些保養品、防曬乳在反覆接觸一、兩個月後,症狀才逐漸明顯,因此病因常不容易察覺。

在家你可將懷疑的保養品連續幾天塗抹在前臂內側,試試看是否會引起皮膚的發炎反應。皮膚一旦「記得」某個過敏原,下次不管接觸到身上的哪一個部位,還是一樣會引起過敏,所以大家千萬不要為了節儉而重蹈覆轍!

第二步就是避免再接觸。排除了過敏原之後,皮膚能否就此痊癒?那就要看病灶的嚴重程度而定。在發炎的早期,病灶僅輕微紅癢時就立即停止接觸,或許能不藥而癒;如果紅腫明顯,想等它自己好幾乎不可能,拖下去往往變成慢性溼疹,治療起來更加曠日費時。
===================================
兩種皮膚過敏的症狀表現

一種是刺激性的皮膚炎。如果長期接觸刺激性較低或是低濃度的刺激性物質,如清潔劑等等,對皮膚的傷害程度雖小卻會逐步累積,造成慢性刺激性皮膚炎,病灶的皮膚變得粗糙、乾燥、脫屑、角質變厚、感覺乾癢或刺痛等。

另一種是過敏性的皮膚炎,比較複雜,要像偵探一樣從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才能找到「兇手」。著名的染髮劑過敏、金屬過敏等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病人在第一次接觸引起過敏的物質時,往往沒有病狀,但身體會「記憶」這個物質,這個「記憶」的過程,叫做「致敏反應」,大約經過數週之後,如果皮膚再次接觸到該物質就會開始引起發炎反應。

剛開始在皮膚的接觸部位有輕微的紅疹、癢感,接觸得愈久、次數愈多,紅腫愈明顯,甚至可能產生大大小小的水泡,或是水泡破裂、流湯流水、局部淋巴結腫大……。到這個地步,過敏的情形可能不再限於局部,開始出現全身搔癢、陸續在身體各處起一些奇癢的紅疹或小水泡等全身過敏的現象。

(責任編輯:林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