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學生成績優 文化因素是關鍵

人氣 612
標籤: , ,

【大紀元2013年08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和編譯報導)大約從本世紀初,美國在教育領域的優勢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亞洲國家,特別是韓國和日本的學生,在各種學業能力的統計上不斷的把美國學生甩在後面。美國的政治家們紛紛大聲疾呼,要求「改革」美國的教育體制,以免在全球化的「腦力」競爭中淪為失敗者,不過美國一家媒體對今年夏季對亞洲國家的走訪發現,文化因素才是亞洲學生學業優勢的關鍵。

美國的教育系統正受到嚴厲的批評,並被指處於「失敗」的邊緣。批評人士指,其他國家在教育方面的國際排名不斷上升,並且超越美國,大量的「產生」掌握21世紀經濟成功關鍵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據《今日美國》報導,美國企業家協會的教育政策研究機構主任Rick Hess表示,「考慮到美國在人均教育投入上超過任何其他國家,但我們(在各種教育評比)卻僅僅處於中流水平,這顯然是令人憂心的」。不過問題是,這完全是美國教育系統的問題嗎?

佛州報紙走遍亞洲五國 尋找答案

帶著這個問題,佛州一家報紙News-Press今年夏天走訪了亞洲諸國,尋找那裡的學生,為何在學業上(至少紙面上的學業)遠遠的把美國學生甩在後面——特別是在數學和科學領域。歷經5個國家和2萬5千英里的旅程,他們發現,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美國的課堂所教授的內容和亞洲各國數學課堂所教授的沒什麼兩樣。

造成雙方差異的不是「硬件」,而是「軟件」,即文化原因。亞洲學生所面臨的「成功」壓力要比美國學生大得多。在大部分亞洲國家,教育被視為獲得成功的唯一出路。無論是父母的要求,失敗的恐懼,還是優秀成績所帶來的榮耀都是亞洲學生學業成功的誘因。

簡單的說,亞洲的孩子們是為了成績而學習的。首爾大學國際研究院教授Hwy-Chang Moon表示:「這裡有一種力爭上游的心理,你必須是處於一流的位置,否則你就無法生存」。

不成功則成仁 亞洲學生「壓力山大」

在News-Press訪問亞洲地區9個學校和大學的過程中,學校官員、教授、校長和家長對一個標準好學生的描述是:投入,勤奮,力爭上游,有激情,精力集中和雄心勃勃。

無疑,經濟的成功取決於教育的成功,在一個商業越來越打破地域和政治的限制的時代,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香港大學的資深校務助理John Spinks表示,「教育是社會階層流動的驅動力,人們相信高等教育是經濟前進的推動力,也為經濟建立人才庫」。

香港救恩學校10歲的賈斯廷.楊還只是5年級的學生,但他已經清楚的意識到,接受教育是他未來15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學習非常重要,他能改變我的生活,如果我努力學習,拿到好成績,我就能去好學校,並獲得好的工作」。

臺北一所附屬中學的14歲學生郭宏(音,Hung Kuo)說:「亞洲的學生認為,我不能失敗,我必須和其他人進行競爭,我必須獲得好成績」,「父母們這樣想,所以他們要求自己的子女努力學習」。

在亞洲國家,學生是否上大學並不是一個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哪裡上大學,和上多久的學。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上最優秀的大學,並且獲得更高的學位,才是取得成功的保障。

香港大學的校務助理Spinks表示,香港大學的學費大約為一年5,427美元,但在這裡沒有人對學費有抱怨。因為在過去的7年中,每年只有平均9名香港大學的畢業生沒能成功找到工作,「對很多家庭,一個大學學位是他們對子女未來的一項投資,而這項投資是有回報的」。

現在是美國開始向亞洲學習的時候?

美國長期以來都是全球教育領域的標桿,但美國的優勢正在縮小,首爾大學的Hwy-Chang Moon教授表示,美國和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現在是美國看看其他國家的例子的時候了」。

美國學生高中畢業的比例是77%,在經合組織28國中排名第22,而在涉及18個國家的對大學或者以上教育的評分中,美國敬陪末座,只有53%的成人接受過某種形式的大學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奧巴馬總統不斷的大聲疾呼,美國必須在教育上超越其他國家,才能確保經濟的成功。

對於亞洲的學生,這種競爭的觀念幾乎是從小就被灌輸。而且純粹從數量而言,亞洲正在「生產越來越多的數學家、科學家、工程師和其他專業人士」,這並不難以理解,畢竟亞洲占據了全球60%的人口,美國人口占全球的比例僅略微超過4%。

儘管對於亞洲式死記硬背和施加巨大壓力的「虎媽」模式,是否最終能在職場上超越「放任自流」、強調發展個人興趣的美國教育方式還是一個熱烈討論的問題。但有一點可能肯定,一些亞洲國家的政府更加重視大學教育,在美國上一流大學遠比在亞洲國家上一流大學要貴。

例如,基於政府的補助,被視為亞洲最優秀大學的東京大學,其一年的學費大致等於5,344美元,和哈佛大學一年38,891美元的學費相比,顯然「廉價」的多。

當然,這方面有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是亞洲文化中心的中國早在唐代就建立不論門第、以公平性為首要考慮的科舉制度,並為日本、朝鮮等國所引進和實施。

亞洲可參考 但硬套非萬靈藥

很顯然,美國的教育系統有待修補,但美國的教育工作者認為,亞洲的模式值得美國參考,但要修補美國模式的不足,並非用簡單的「漿糊、釘子」模式來把其他人的做法生拉硬套過來就可以成功的,對於很多亞洲國家,他們對美國的優點也是採取結合本土情況的模式。

美國30年前就發出警告

美國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和政治家們早在1983年就發出警告,認為美國教育體系急需改革,否則將無法繼續成為世界的領袖。如今已經30年過去了,美國並沒有完全「醒過來」,而其他國家則開始加速教育方面的進展。

教育改革通常是美國選舉過程中的重要話題,研究者也在全球尋找改革的靈感。但美國企業家協會的教育政策研究機構主任Rick Hess表示簡單的選擇一個「成功」的國家,並複製他們的模式是愚蠢的,「我們過多的時間花在尋找『靈藥』,而沒有更多的花時間提高我們的師資和改變我們的課程安排」。

美國的教育研究人士越來越多的把目光轉向亞洲尋找靈感。亞洲成功國家的教育體制並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重視,例如在2014年,臺灣將展開12年義務教育,而非其他地方通行的9年制義務教育。韓國則設立了標準化的學前教育課程。

亞洲國家的教育改革

亞洲國家也已經開始改變自己常常是死記硬背的模式,為其注入批判性思維的因素,例如在香港的救恩學校,學生必須完成兩個創造性的課業。該校老師Gerald Au表示,「學生生來是有天分的,我們只是要設置一個環境來開發這些天分」。

以循規蹈矩而聞名的日本甚至引入了沒有任何教科書的課程,讓學生體驗更加現實的學習方式和批判性思維。在高等教育領域,韓國和臺灣的大學也開始改變完全基於成績的錄取模式。在其他國家吸取美國的優點時,美國的改革則舉步維艱。

華府教育智庫福特漢姆研究所的所長Chester Finn表示,美國教育面臨三項危機:孩童學前教育不足;一個以為教育系統還不錯的「自以為是」的中產階層;有才華的學生能力很少獲得充分的發掘。這三項危機在教育危機「警告」發出30年後依然沒有太大改變。

對亞洲教育模式的批評

亞洲的教育系統從紙面上看非常優秀,在「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研究中,韓國、香港、臺灣和日本等國在4年級和8年級的數學能力排名方面名列前茅。而且包括科學、閱讀和數學三大方面的排名中,芬蘭是唯一一個能在某個分項上進入前五的非亞洲國家。

補習班盛行 造成成績間隔

但高分並不意味這亞洲的模式是完美的,其中一方面是在「成功」的巨大壓力下,補習班(cram schools)盛行,一方面讓孩子在花季的年齡整日被課業壓的喘不過氣來,無法享受很多重要的課外活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種事實上的不公平。

首爾大學23歲的學生Chan Woo Lee表示自己對補習班感到擔憂,這些補習班有時候非常昂貴,費用可以高達每小時200美元,這就造成富裕和貧窮家庭的孩子間學習成績的差距。補習班在亞洲地區如此流行,以致於首爾教育局特別派人在社區裡面巡查,對那些被發現晚上10點後依然有學生學習的補習班開出罰款。

課業壓力大 帶來負面影響

臺灣國立大學工程學院22歲的學生羅朝陽(音:Chao Yang Lo)表示,大量的家庭作業,夜晚的學習和閱讀要求可能讓學生崩潰,「教授們不斷的增加作業,並說這只需要『幾小時』,但是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有多少『幾小時』呢?」

研究者也表示沉重的課業對於學童早期的發育和成長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這會讓他們把學習視為一種負擔,而非一種樂趣,時間長了他們可能走向反面。特別是在中國不斷有狼爸、虎媽實施「棍棒教育」造成悲劇的例子。

中國孩子承擔家族的巨大壓力

在中國東部的煙臺大學擔任英語教師的李穎(音,Yin Li)表示,中國的父母給孩子施加很大的壓力,甚至動用棍棒教育,儘管他們最終的目的是自己的下一代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在中國,如果你取得了成功,這個成功不只是你自己,這也是你家庭的成功,甚至國家的成功」。

在亞洲國家,儘管政府提供義務教育,但很多人並不認為接受教育是一項個人權利,而是把它當作一項家庭義務,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一個學童很多時候承負著「光宗耀祖」和走出農村悲慘生活狀態的壓力。李穎表示,「我們是因為自己的文化而學習,為自己的家庭而學習」。

相關新聞
美學生數學成績進步 但仍落後亞洲國家
美新任印太司令:中共在該地區擴張是非法的
谷歌反壟斷案庭審結束 法官將做出裁決
19人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佩洛西楊紫瓊上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