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傳遞語言美學母語最重要

人氣 58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5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文君香港報道)「有三件事情一定要用母語來做的:第一是寫詩;第二是罵人;第三就是臨終時說你的遺囑。」——余光中

台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日前受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邀請,來香港座談「當中文遇見英文」。余光中與主持人、香港著名作家林沛理幽默的對談,不時引發陣陣笑聲。無論是吟誦英文詩句,抑或是講解中文詞語,余光中從態度、語氣到聲調,透露出一種古人的平實儒雅風範,以及文學所傳遞出的韻律美感。

慕名而來的聽眾擠滿現場。現年85歲的余光中一出現,即引發陣陣掌聲。余光中沒有任何文學巨匠那種高高在上的傲慢,而是以平和樸實的語言透露出漢文所蘊含的智慧及文字所傳遞出的深入淺出的道理。余光中幽默地說:「我不要你洗耳恭聽,我要你聽後洗耳。」

語言互相借用母語最重要

有人對英語重要還是母語重要感到困惑。余光中說,「當兩種語言相遇時,很有詩意,可以吵架,也可以戀愛。」他表示,在翻譯過程中,碰到那個字眼的意思沒有辦法用本國語言表達的時候,人們常常把聲音翻譯過來。

他舉例說,五四運動時,中國的讀書人想把西方的兩樣好東西介紹到中國來,一個是民主「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另一個就是科學「賽因斯」(Science)。他用「德先生」形容「民主」,用「賽先生」形容「科學」,他補充說:「賽先生很受歡迎,德先生好像來了,也好像沒有來。」

愛中文母語,稱繁體字經得起考驗。余光中對大家說:「無論怎樣,你是中國人,都要先學中文啦,你的家人一定會先跟你講中文。」他還幽默地說:「有三件事情一定要用母語來做:第一是寫詩;第二是罵人;第三是臨終時說你的遺囑。」引發聽眾大笑。

對於許多補習學校說:「小孩越小讀英文越好」,還說:「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為此,余光中說:「我是正宗初一時開始學英文的,我也沒覺得我學晚了,我也沒有覺得我現在還在起跑點。就看你的文化價值何在了。」他續說:「科技催未來快來,文化勸過去慢走。」

成語是漢文基本美學史記

余光中說,五四運動以後,人們改用白話文來教育、寫作和辦報。他說,現在進入了完全白話的階段,是不是與文言文就從此斷絕了呢?他覺得文言文從五四運動以後就改變了一個身份,轉入「地下」!

他說:「如果沒有文言文留下的成語,我們每天吃過早飯不曉得如何交談,社論不曉得如何寫下去,文章不曉得如何轉來轉去。」他表示,正因為有那麼多成語,令人們的交談變得簡潔而有聲色。他說:「這些成語是中國漢文的基本美學史記,它們可能是對仗的,可能很鏗鏘,也可能很簡潔。」

余光中用成語「張三李四」說明聲調所釋放出的美學。他說為甚麼沒人說「張四李三」呢?因為「張三」是平聲,「李四」是仄聲。他亦列舉百家姓中的「趙錢孫李」說:「四聲都有,好聽!」

他認為,無論寫詩抑或散文,雖然現在不理平仄和對仗這些東西,但是如果一連4句話的結尾都是同一個聲調的話,絕對不好聽。所以「我現在寫散文也是這樣,一篇文章寫好了,我第二遍要改,不是改文意,而是改聲音。有時聲音不對,也不是有意,就是憑直覺把不對的聲音改過來。」他亦列舉「千山萬水」、「千軍萬馬」成語,他說:「中文有時候寧願犧牲一點點邏輯,卻要成全美學。」

從英文學習「長幼有序」

余光中在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又在美國愛奧華大學攻讀了藝術碩士。他說他從20世紀前半段最偉大的詩人的英文當中,學到了英文文法的可貴之處。「英文的文法講究尊卑有序、長幼有序,主、謂、賓語完整地排列成句子,講究輩份;中文則比較看不出來。英文會把因果關係講的很清楚,中文則比較沒有交代。中文的長句是由很多短句串連而來的;而英文的長句則像建築一樣,有高有低、有正有反、有主有客。」他表示,從英文中學會了寫長而不亂的句子。

談到典故,他說「典故是一個民族共同的回憶,一個民族共同做的夢。」很多典故,甚至是典故所帶出的地名都充滿詩意,比如「楚漢相爭」、「楚河漢界」中的「楚」字,代表「湖南」的「湘」字都充滿著情懷詩意。

(責任編輯:文興)

相關新聞
詩人之路  澄清湖建余光中詩碑
桂冠文學家 元智邀余光中開講
余光中:文化交流效果慢但踏實
余光中:要先把母語學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