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槍案不排除恐怖襲擊 凶嫌似精心謀劃

人氣 1988

【大紀元2015年1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報導)美國南加州聖貝納迪諾郡(San Bernardino)內陸區域中心(Inland Regional Center)12月2日發生重大槍擊案,目前已知14人死、17人受傷,部分傷勢嚴重。警方目前在調查槍手行凶動機,並稱槍擊行爲是精心策划。

槍擊案發生時,當時郡政府公共衛生局正在內地區域中心為社服人員舉辦聖誕聚會,凶嫌是一對夫婦,行凶數小時後遭警方圍捕擊斃,目前另有一名嫌犯被拘留。警方仍在調查凶手的犯案動機及被拘留的嫌犯與槍擊案的關聯性。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 3日報導,兩名凶手夫婦的身分已被確認,分別是賽義德‧里茲旺‧法魯克(Syed Rizwan Farook)以及塔什費恩‧馬利克(Tashfeen Malik)。法魯克,28歲,出生地為美國,妻子馬利克,27歲,生於巴基斯坦,在與法魯克成婚前住在沙特阿拉伯。

凶手行凶前曾去參加聚會

洛杉磯美國伊斯蘭關係理事會(Council for Americal-Islamic Relations)執行董事阿里羅旭(Hussam Ayloush)告訴記者,昨日上午法魯克夫婦將其6個月大的女兒交給母親,並說他們與醫生有約。

曾是郡政府公共衛生局員工的法魯克,隨後到內地區域中心參加聖誕聚會。聖貝納迪諾郡警官賈羅德‧博古安(Jarrod Burguan)表示,據現場人員描述,不久法魯克在「生氣或類似這種情緒的情況下離開」。

接下來,他又再度回到聚會現場,身邊帶著馬利克,二人向現場參加聚會的人們開槍掃射後,駕著越野車逃離現場。警方說,二人身上還配備相機。

一名資深執法人員告訴記者,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未曾調查過法魯克。

博古安說,目前僅知,這二名被警方擊斃的凶嫌就是進入內地區域中心向群眾射擊的二名槍手。

凶嫌車內和家中均藏有炸彈

除了在SUV中發現的爆炸物以外,執法人員還在槍擊案現場的「內陸區域中心」發現並引爆了3個管狀炸彈。(David McNew/Getty Images)

另據福克斯新聞報導,一名執法機關消息人士說,凶嫌夫妻開的SUV車內裝有多管炸彈,他們還穿著戰術服裝以及塞滿彈藥的背心。

知情人士告訴福克斯新聞說:「這是一個計劃持續戰鬥的軍事戰略。」

除了在SUV中發現的爆炸物以外,執法人員還在槍擊案現場的「內陸區域中心」發現並引爆了3個管狀炸彈。

另有一名消息人士表示,這對夫妻的住宅也發現有「簡易爆炸裝置設施」(IED facility)。這位消息人士說,調查人員在房子裡發現多枚鐵管炸彈,還有遙控小型炸彈。

未排除恐怖攻擊可能性

2015年12月2日,美國加州聖貝納迪諾市發生槍擊案,造成至少14人死亡,17人受傷。圖為警方封鎖案發現場附近街道。(KABC TV/AFP)

本次重大槍擊案仍有許多疑問無法解開,例如凶嫌是否屬於恐怖襲擊,以及何以法魯克夫婦在其距洛杉磯東方約50英里的住家,藏著重大攻擊性武器及配備,而這對夫婦平時經常被看到輕鬆自若地出現在其住宅後院。

法魯克的姐夫說,不清楚法魯克的動機。

博古安拒絕針對此等問題發表評論,但他說,這件槍擊案看起來並不像是偶發事件,似這對夫妻的精心謀劃。

博古安說,目前仍未排除恐怖攻擊的可能性。FBI洛杉磯辦公室副主任博帝(David Bowdich)表示,是有這個可能性,但現在情況不明,正在調查中。

聖貝納迪諾郡酒精、煙草、槍枝及爆炸物管理局(Bureau of Alcohol, Tobacco, Firearms and Explosives, ATF)發言人戴維斯(Meredith Davis)週三稍晚告訴媒體,警方已追查到四枝與槍擊案有關的槍枝,並已確認其中兩枝係合法購買,另二枝的來源仍在調查中。警方正在調查合法購買那二枝槍枝的買家,但ATF並未透露姓名。

法魯克夫婦沒有犯罪記錄,在網際網絡上留下的記錄少之又少,沒有社交網站如臉書或推特的帳戶。

美重大槍擊案頻率高於他國

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報告,美國2000年到2013年間發生的重大槍擊案,絕大多數是凶手單獨行凶,且是精神狀態不穩或憤世嫉俗之人。

週三發生的重大槍擊案涉及二名兇手,而且其中一名是女性。

某個追蹤死傷人數超過四人的重大槍擊案的互聯網網站表示,聖貝納迪諾悲劇是美國今年截至目前為止第355件槍擊案,平均幾乎是每天就有多過一件的槍擊案。

奧巴馬總統昨天說,美國槍擊案的頻率超過其他國家,我們不能再等閒視之,國會及各級政府都應支持加強槍枝管制。#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南加州槍擊案 2嫌犯被擊斃1人被捕
美槍擊案傳14人喪生 奧巴馬接獲簡報
南加州槍案 當局反恐方式應變 300人疏散
【直播】南加州槍擊案 兩嫌犯被擊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