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二十)

人氣 12

(續上期)禮貌———禮樂文化的人格形象
我國自古被譽為「禮儀之邦」,祭祀慶典,禮儀週全;日常細事,以禮導行。大至制禮安民的治國思想,小至執禮待人的個人品德。禮樂是社會生活的秩序,人品是禮樂展示的載體。禮儀之邦的榮耀,國人理應倍加珍惜。

禮貌,是禮樂文化的人格形象。《詩經》云: 「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老的歌謠親切提示人們,立身處世,要小心翼翼,注重自身的儀容儀錶,一個親暱的顧盼,是禮的第一張溫馨的名片。《孟子.告子下》曰: 「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 注云:「禮者,接之以禮也;貌者,顏色和順,有樂賢之容。」 尚未開口說話,微笑先行,和顏悅色,以禮相迎。初相識,始交往,對人恭敬有禮,迎來的,將是對方的尊敬和友好。

禮貌首先表現在儀容儀錶上,繼而在語言談吐,行為舉止,衣冠飾物等諸方面,透露著人們文化修養的訊息。儀容儀錶給人的第一個印象,當是面容的整潔。所以,我國古代對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就是「盥櫛」。盥,即洗手洗臉;櫛,梳篦的總稱。蘇軾詩云:「溪女笑時銀櫛低。」 櫛,即梳理頭髮。屠羲英編寫的《童子禮》,第一條就是: 「晨興即為盥櫛,以飾容儀。」 清早起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洗臉梳頭,從小養成衛生的習慣。天生麗質,容貌是天生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容貌有待修飾。《孔子集語》云:「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 容貌有待修飾,這是自愛自重,也是對他人的禮敬。臉髒了要洗,頭髮亂了要梳,指甲不齊要修整,鼻毛過長要剪去…… 「三分長相,七分打扮」,雖有言過其實之嫌,不過,面容確實有待適當的打扮。化妝要與性別、年齡、身份、職業相宜,切忌孤芳自賞,也不要盲從「流行就好,時尚就酷」。似有似無的淡妝,給人以麗質天成的印象,這是打扮的最高境界。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亞特蘭大法輪功學員慶祝世界法輪大法日
孟菲斯公園派對發生槍擊事件,2死6傷
汽車工會在大眾查塔努加廠成功組會
喬州檢察官訴訟要求阻止「流氓」檢察官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