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涵:淺論中國傳統玉器文化之美

(二) 古玉、老玉

王詩涵

人氣 57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7月14日訊】

距今1000年到3000年之前(夏、商、周到隋唐)包括各文化時期的玉器稱為「古玉」,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夏代古玉的風格,延續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走向殷商玉器的擺渡形態。商代文明玉器以雙線勾勒刻紋著稱,六器更是商周祭祀自然神靈的玉器,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製比較粗糙。

古玉手杖柄。(作者提供)

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古玉加工過程大致有選料、畫樣、鋸料、做柸、打鑽、做細、光壓、刻款等等工序。春秋戰國時期,和闐玉大量輸入中原,文化藝術上百花綻放,政治上諸侯爭霸,王室諸侯競相用和闐玉琢玉以顯示尊貴,持何種禮器、佩帶何種玉飾都有嚴格規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亂與僭越。

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學術上百家爭鳴,儒生們用玉文化底蘊的高度來體現禮學思想,精闢地闡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内涵。秦漢以後文學、音樂、戲曲、建築、繪畫、雕塑以及工藝美術高度發展,大大豐富了審美觀的内容及其表現形式,玉的色彩、音律、雕琢等特質被重新探討,與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當時石雕藝術相互媲美。

距今100年到1000年之間,隋唐到明清時期的玉器稱為「古玉」。唐代以後的老玉特别是明清二朝,玉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形成了古代玉文化最後一個高峰。宋、遼、金互通貿易同時又互相撻伐,文化交往、玉器藝術更是十分密切繁榮。

元代玉器延續宋、金時期的藝術風格,採取起突手法,明清二代更是中國玉器最鼎盛時期,其玉質美、琢工精、器形豐、作品多、使用廣,都是空前未有。明清皇室愛玉成風,清乾隆皇帝愛玉如命尋找依據,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

明清玉器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等級多種琢玉工藝,融會貫通,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責任編輯:吳明

相關新聞
「古笑今」盼海外中華遺跡回神州
「古笑今」:藝術文物承載文化使命
王詩涵:淺論中國傳統玉器文化之美
王詩涵:「和氏璧」喚醒 沈睡中的巨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