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容:和氏美玉 完璧歸趙

人氣 33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7月28日訊】沉靜之時,人會像是站在心靈的明湖,注視著自身的倒影,像是尋找,又像是期待,等待遺失已久的那塊和氏寶玉,從新完璧歸趙,回到心靈的故國。於是,千百年來王朝紛爭,追尋和氏璧的蹤跡,誰又能把價值連城的璧玉,從遺失的久遠再現現實?

「和氏璧」的由來

史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獲得一塊璞玉,把它獻給了楚厲王。厲王讓玉匠鑒別它,玉匠說:「這是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成心欺詐,於是砍去了他的左腳。厲王駕崩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璞玉獻給了武王。武王讓人鑒別它,玉匠還是說:「這是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騙子,於是砍去了他的右腳。武王駕崩後,楚文王即位,卞和抱著那塊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出的都是血淚。文王聽到後,於是派人問他:「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甚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說:「我不是因為被斷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它是寶玉卻被看成石頭,忠貞的人被看成是騙子。」文王有感於卞和的忠厚,於是派玉匠彫琢璞玉,果然得到稀世至寶,隨後命名為「和氏璧」,世代相傳。這就是和氏璧的來歷。

忠貞似寶 價值連城

在古代,相玉的高手稱為「玉眼」。這塊至尊至寶的璞玉,楚王的御用玉匠看不出它價值連城的內涵,而誠懇厚道的卞和,卻能心有靈犀,一眼看出璞玉的內涵和價值。卞和的質樸和忠貞,成就了寶玉的價值連城。《史記》稱和氏璧為「天下所共傳寶也」。初唐詩人楊炯《夜送趙縱》詩曰:「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喻其極為珍貴。

這塊和氏璧除了它的內涵價值深厚之外,還有其它玉石所不具備的無價之功。《東周列國誌》講到,趙惠文王(前298—前266年)寵用內侍繆賢。一天,有外客求售白璧。繆賢愛其玉色光潤無瑕,用五百金買下了這塊寶玉,拿給玉匠看。匠人看後大吃一驚說:「此真和氏之璧也!」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國的昭陽將軍率兵攻打越國,滅了越國國君無疆。因此,楚威王將「和氏璧」賜給昭陽將軍。一日將軍宴請賓客,拿出和氏璧給大家欣賞,之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現在,趙國寵侍繆賢以重金買下,和氏璧重見天日,不過他不明白和氏璧為何價值連城。玉匠告訴他:「此玉置暗處,自然有光,能卻塵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百步之內,蠅蚋不入。有此數般奇異,他玉不及,所以為至寶。」於是繆賢就試了幾次,果然效果驚人。特別命人製作了寶盒,好好的珍藏了起來。後來被趙惠文王所得,由此成了趙國的至尊至寶。卞和精魂流淌的忠貞,也成為趙國重要的精神支柱。

不辱使命 完璧歸趙

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歸屬趙國王室後,於公元前283年向趙國派遣使者,「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希望以15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趙國在協商後派遣藺相如攜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兩次試探秦王后,看到秦國只是想借強大的國力強取玉璧,並沒有割城的誠意。因此藺相如果斷地拒絕了秦國的要求,並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裝,連夜走小路帶和氏璧回到趙國。藺相如在秦國王宮以死相抗、不辱使命的表現,也使他全身而退。這就是「完璧歸趙」的由來。

卞和忠厚 美玉流芳

回顧典籍,從新品味和氏璧的意義。卞和為了獻出這塊千古奇玉,付出雙腳的代價。在兩次被砍斷雙腳的過程中,有多少人不是嘲笑他的頑固和堅持,又有多少人能夠體會,他失去雙腳,身心遭受重創的痛苦,他都可以忘我的不記。這位令後世感歎數千年的卞和雖然失去雙腳,但他留下的精神卻像是一座高山,在中土無比堅固的聳立了兩千多年。和氏璧因卞和的忠貞大放光彩,卞和也因和氏璧千古流芳。

一塊牽引數千年、諸王諸國的和氏璧,從它的問世,就以厚道的忠貞享譽古今。對於現今,難以尋覓的和氏璧已經成為傳說。歷史的承載,在匆忙中留下耐人尋味的涵義。當是非顛倒,黑白倒懸;當魚目混珠,真假難辨時,若人能擁有一顆玲瓏剔透的心,散放純真純善的光,她就會像渾渾噩噩的世俗中,一塊稀世罕見的和氏璧,鑲嵌在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展露著價值連城的意義。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航警拾金不昧  百萬元現鈔完璧歸趙
【古文觀止】明  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新西蘭失竊勳章完璧歸趙
桃園機場掉東西 找回機率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