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歸來(3)

方斌:漢服的特點

人氣 1849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8月16日訊】

四、漢服的特點

漢服最主要的特點是規制,各朝各代,漢服款式各有不同,但是,漢服規制這一特點一直沒有變化。漢服另一個顯著的特色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系結取代扣子,穿著漢服讓人神態舉止有含蓄內斂、端莊穩重、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這些特色不僅有別於其它民族的服飾,就連與深受漢服影響而產生的和服、韓服也不同,跟西服更是大大的不相同。

五、漢服與西服

西方的服飾是「衣穿人」,中國的服飾是「人穿衣」。深究其意,從服裝的功能來講,西方的服飾往往注重服裝裝飾人體的功能,著裝重點在於凸顯美化人體。因而我們會看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大裙撐和誇張的緊身胸衣。這可能與他們崇尚人體美,尊重人的個性有關。反觀中國文化,個體服從群體一直是重要傳統,人體被當做隱秘的話題避免被提起。因此,中國傳統的服裝注重的是舒適性和禮儀性,多為寬袖大袍,給身體以溫暖並起到禮儀的作用,同時溫順的貼著身體以使身體活動自如。中國的服裝是為人體本身的舒適而服務的,因此,我們看到了將身體「深藏不露」的深衣和遮蔽著女子面龐的「冪籬」,可謂是對身體「不強調中的強調」。平鋪開一件漢服,你會發現,不管穿著時多麼凹凸有致,最終會回歸其平面結構。而展開一件西式禮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總是省道、拼合組成的立體結構。漢服與西服的最大區別,恐怕就是這二維與三維的差異,就像西方油畫與中國畫的區別。

六、漢服是怎樣消失的

三百多年前,滿清統治者是滿族人,強令漢族人全部要作滿人打扮。這就是著名的壓迫政策「剃髮易服」運動,要求男人剃半光頭,梳辮子,要求漢族人都穿滿族服裝,不順從就殺頭。「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因此,從滿清開始,全中國都穿旗袍馬褂了。

所以,請不要把滿清以前的「古裝」看成只是古代的服裝,這些,正是漢族的服裝。漢族服裝幾千年來傳承發展,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各有不同的風氣及特點,但交領右衽(就是領子像小寫的「y」)、系帶隱扣,是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

今天我們復興漢服其實也是還原歷史真相的需要

七、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早在黃帝時期就已存在,歷經夏、商、周三朝,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逐漸形成,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漢族的族源以華夏民族為主,而漢族之名應該是自漢朝開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曾經長期信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價值觀,並以道家和佛家為補充。

漢族自古擁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左傳》中有:「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特有服飾代代相傳並歷久彌新。今天我們看到的唐裝、旗袍並非漢民族原本的民族服飾,而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滿族人的改良服飾。

漢族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漢族作為核心民族慢慢同化了別的民族,形成一種「單元性的多元化民族」。這個中心民族,在先秦上古時代乃至當今,被稱為華夏民族。至於漢族名號起始,應在劉邦稱帝之後。

截止到2007年,漢族人口達12億左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待續)

責任編輯:古言

相關新聞
新唐人第四屆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回顧
童星徐嬌美國穿漢服彈古琴 傳播中華文化
漢服融合寧靜與激動 這才是真正性感
神賜華彩 服德彰顯--詠漢服神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