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央行座談會全文出現異常的省略號

人氣 9761

【大紀元2016年01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綜合報導)近來,大陸金融界貨幣流動性吃緊,再加上臨近中國新年,民眾會大量提取現金採購,這些都需要加大貨幣的投放,業界呼籲中共央行降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但是央行這個星期通過逆回購、國庫現金定存等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明確表示近期不會降準。而不降準的原因則在央行和大陸29家金融機構的座談會上透露了玄機。

央行一週投放萬億資金替代降準

據華爾街見聞1月22日報導,本週(18日至22日),中共央行已經通過逆回購、國庫現金定存、MLF(中期借貸便利)、SLO(一種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向市場投放資金16,025億元,除去本週到期的2,400億逆回購及550億SLO操作,累計實現淨投放13,075億元。

從中長期角度來看,1月份面臨外匯占款、企業繳稅、準備金上繳等因素,會消耗掉1.2萬億左右的超儲。從短期角度考慮,中國新年將至,民眾會大量提取現金,大概還會產生1.5~2萬億的資金需求,所以目前缺口仍在1.5~2萬億的水平,因此華爾街見聞預計央行在下週仍會加大投放力度,尤其是跨新年資金投放規模可能仍會加大。

報導稱,去年12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357,021億元,如果剔除包括非銀存款不繳納準備金的影響,按照一次降準0.5%計算,大約等於釋放流動性6,300億元,目前通過MLF+SLF方式所提供的資金規模甚至超過了一次降準。

有陸媒稱,為甚麼市場對央行的不論SLO或者LMF不買賬,原因是這些工具無論放了多少水,到期銀行要還給央行資金,但是降準不一樣,放水之後不用還,商業銀行可以直接放大貨幣投放。

金融人士:央行降準有所顧忌

業界近來一直在呼籲央行降準,而央行卻遲遲沒有動靜,有金融界人士認為,不是央行不想降準,而是央行不敢或者說不能降準。

民生證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組負責人李奇霖認為央行遲遲不降準應該是顧慮匯率壓力。

李奇霖表示,當前外匯占款持續流出、財政存款上繳、新年社會公眾對現金的需求、貨幣寬鬆力度低於預期等因素,尤其是外匯占款持續流出都顯示了降準的必要性越來越高。但是沒有看出央行有主動寬鬆的意願。

李奇霖認為,降準措施遲遲不出來,可能考慮到了降準+總需求擴張只能短期緩解資本外流,如果實體的人民幣資產回報率不出現持續性改善,降準+總需求擴張釋放的流動性會在資產價格上升後,積累更強的資本外流壓力。

1月22日,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也表示:「如果過度採用降準的措施,可能導致對短期利率過大的下行壓力,不利於穩定資本流動和匯率。」

有陸媒認為,這次最大的困難在於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非常大,在這個時候還降準,無異於火上澆油。即使目前實行的各種公開市場操作,事實上也是放水,對人民幣匯率有害無益,試想,央行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在離岸市場強拉人民幣利率,而在在岸市場卻讓利率下行,這種分裂的操作是多麼扭曲。

央行座談會透露玄機

日前,中共央行召集大陸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部分農商行,共有29家機構參加的有關中國新年期間流動性管理工作的座談會。

據新浪網22日報導,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在會上明確表示不輕易實施降準。張曉慧在談到具體原因時說,去年8月11日匯率改革後,9月份市場是波動的,10月份,從央行外匯儲備的增加來看情況比較好,但到了11月、12月份又出現了變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10月24日的雙降(降息、降準),使得整個市場流動性非常寬鬆,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人民幣匯率貶值的預期以及貶值的壓力。所以流動性太過寬鬆會對人民幣匯率造成比較大的壓力,形成負面衝擊。

張曉慧表示,從今年1月份上半個月情況來看,整體信貸投放進度偏快,已經超過1.7萬億元,如果這樣下去⋯⋯。這恐怕不靠譜,所以對於年初對沖高現象,各行回去要認真研究。

有海外評論人士推測在中共官方的報導中很少出現用省略號的情形,你要是不願意讓人知道可以刪減她的講話,不寫出來,讓讀者感覺不到她說過這番話。現在使用了省略號,是告訴讀者張曉慧說了一些不能公之餘眾的話,但這些話還要暗示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揣摩。#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大陸股市匯市暴跌 人民幣兌美元跌破6.2
中共央行全面降準被指難救中國經濟
外媒:實體經濟未必能從中共降準中獲利
埃克森美孚遭遇新尷尬 流動性評級被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