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裡芬湖氾濫成災的「不速之客」——鯉魚

人氣 140

【大紀元2016年09月17日訊】鯉魚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吉祥物,自古就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鯉魚也是廣受中國人喜愛的桌上菜,日常生活中烹調鯉魚的方法也很多。鯉魚的蛋白質含量高、質量佳,從食療的角度來說,可以補脾健胃、利水消腫、通乳、清熱解毒、止嗽下氣等。

然而,源於亞洲的鯉魚在澳洲並不受歡迎,甚至被歸為害蟲一類來對待,原因是鯉魚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在澳洲水域過度繁殖,奪取了本地魚類的生存環境資源。目前格裡芬湖(Lake Burley Griffin)的鯉魚氾濫成災的問題,像澳洲其它的淡水水域一樣日趨嚴重。

「不速之客」的由來

根據堪培拉大學副教授Mark Lintermans的回憶,鯉魚第一次出現在堪培拉的水域是大約40年前,即上世紀70年代中期。Lintermans說,當時人們本想將鱒魚投入湖中,不慎其中 混入了幾條鯉魚。因為當時是用卡車運輸幼魚,每車可容納2到5萬條,然後把它們投入湖中。因為人們無法一條條的單獨分辨,因此有些身長僅2、3厘米的小鯉魚便隨著其它不同種類的上千條幼魚一起進入了格裡芬湖。

儘管當初鯉魚是作為以鱒魚為首的其它魚群的「雜質」進入了格裡芬湖,但是依仗著頑強的生命力,強烈的「排它性」和迅速的繁殖能力使得鯉魚迅速佔領了格裡芬湖,並迫使其它眾多種類的魚群不得不離開格裡芬湖。

鯉魚頑強的生命力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鯉魚葷素皆食,常釣魚的朋友大都知道,釣鯉魚可以用甜玉米、小蟲等諸多常用食料作為魚餌;另一方面,鯉魚屬於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來維持恆定體溫。

鯉魚的「排它性」,體現在鯉魚的攝食十分「霸道」,對其它魚種危害極大。如鯉魚掘泥而食,把水草連根帶泥拔出弄到嘴裡,吃泥土裡面的蟲子,然後把泥土吐出。這種吃法有點像吃魚高手吃魚,抿嘴吐出魚刺。只是鯉魚的這種吃法對河水水質破壞力極大,把湖水變得渾濁不清後,湖內植物接收不到足夠的陽光照射,會導致水生植物和魚卵缺氧而死,攜帶的寄生蟲則傳染給其它魚類。

鯉魚的繁殖能力非常強,加上鯉魚在淡水水域中天敵很少,並且目前澳洲人還不喜歡吃淡水魚。於是,格裡芬湖的鯉魚肆無忌憚地繁殖、生長,終成禍端。

人為因素促使鯉魚氾濫加劇

除了鯉魚自身的生存特點外,一些人為因素也在加劇其氾濫。

澳洲漁業聯盟(Fishing Australia)的博客上登有這樣一篇文章,作者用專業的烹飪手法做了一頓鯉魚餐並邀請眾人品嚐,他本希望藉此機會說服更多的堪培拉人食用鯉魚,然而 人們對鯉魚餐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覺得很好吃,有的人則誇張地表示寧可去吃木頭也不吃鯉魚,很多人則表示他們不會食用格裡芬湖裡的任何東西。這也引出了本文重點講述的造成格裡芬湖鯉魚氾濫的第二個因素——多數堪培拉民眾對格裡芬湖的認識存在誤區。

其實人們拒絕食用來自格裡芬湖的鯉魚是有原因的。1939和1942年,位於Queanbeyan東南部的Captains Flat地區堤壩先後兩次坍塌。鉛、鋅和汞等重金屬流入莫朗格洛河(Molonglo River)毒死了全部的魚和大部份水生植物。雖然政府於1976年籌集250萬試圖解決,但是當時仍有金屬液體不斷流入莫朗格洛河。致使很多堪培拉居民直到現在仍對莫朗格洛河的生態環境缺乏信心。

格裡芬湖是堪培拉的人工湖,湖水源於莫朗格洛河,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對格裡芬湖的水產避而遠之。這些擔心無形中保護了格裡芬湖的鯉魚,加劇了鯉魚氾濫。

其實,專家認為,人們對於格裡芬湖的水質大可不必如此擔心。早在1992年,Maher研究發現來自格裡芬湖的魚鋅含量很低,國家首都局也曾表示格裡芬湖的魚質量達標。不過,Maher在湖底沉積物、水生植物、海藻、食蚊魚和無脊椎動物中發現中等程度的鋅。Maher得出結論:大部份的素食魚(包括鯉魚)可以食用,而有些肉食魚,像紅鰭魚(redfin)、黃腹魚(yellowbelly),尤其墨瑞鱈魚(Murray cod)鋅含量偏高,應避免食用。

還有部份人擔心藍藻過剩的問題。其實健康專家們已經表示,即使是在藍藻過剩時期打撈上來的魚,也是可以食用的。需要做的是食用前用清水徹底洗淨魚,內臟要完全去除。還有人擔心細菌或者污水污染問題,其實只要洗乾淨就沒事了。當然不建議生食魚類。所以說,很多堪培拉人尚未意識到,格裡芬湖的鯉魚其實是可以放心食用的。當然,河中的鯉魚和湖中的鯉魚還是有所不同,例如Murrumbidgee River的鯉魚要比格裡芬湖的鯉魚口感更好。

此外,一直以來,政府方面對於格裡芬湖的治理措施總是難以令人滿意。國立大學高級講師Jamie Pittock曾公開批評政府甚至連一些改善格裡芬湖生態環境的基礎工作都沒有做好。

治理措施

目前有兩條主要治理鯉魚氾濫的渠道。一條渠道來自民間,堪培拉的垂釣俱樂部每年都會舉行「趕走鯉魚(Carp-Out)」活動。該活動對所有垂釣愛好者開放,活動旨在呼籲垂釣愛好者趕走「入侵者」鯉魚,還堪培拉一片乾淨的水域。今年的活動於4月舉行,所有釣到的魚都已成為花園的肥料。

另一條渠道來自政府。政府計劃向墨累河(Murray River)和達令河(Darling River)投放專治鯉魚的皰疹病毒(herpesvirus-3)。經過研究人員7年時間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一種只對鯉魚有效,而對其它魚種比如鱒魚無害的病毒。甚至即使人食用了攜帶這種病毒的鯉魚後也不會有甚麼負面影響。

據Lintermans分析,這種病毒將大大減少鯉魚的數量,從而促使堪培拉水域的「原住民」能夠搬回堪培拉。格裡芬湖的鯉魚氾濫問題既有鯉魚自身的因素,同時也有來自政府和民間的因素。那麼,皰疹病毒究竟能否解決這一難題呢?有待時間來回答這一問題吧。

 

責任編輯:楊帆

相關新聞
治亞洲鯉氾濫新招?芝企業家將其製成寵物食品
亞洲鯉入侵聖勞倫河 魁省投170萬元治理
近千萬人感染肝吸蟲 你還敢生吃淡水魚嗎?
什麼都吃惹人厭的福鱷 成抗衡亞洲鯉魚幫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