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華裔青少年與父母缺溝通 易引發抑鬱

麥迪臣社區中心心理醫生陳禹綱介紹,青少年心理變化大,忙於生計的新移民父母要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 (林丹/大紀元)

人氣: 16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1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丹紐約報導)有的華裔新移民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但另一方面為了生計工作時間過長,與子女缺乏溝通,造成孩子有心理問題也無發覺,孩子得不到幫助,心理疾患越發嚴重,甚至釀成悲劇。在8日於法拉盛舉辦的「新唐人健康展」上,華人社區的心理諮詢機構「麥迪臣社區中心」心理醫生陳禹綱博士與該中心博士實習生祝潔,專門針對「抑鬱症與華人青少年」進行講解。

陳禹綱介紹,抑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症狀為:情緒持續低落,覺得空虛,沒有價值感;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失去興趣;睡眠出現問題;行為發生改變,煩躁或行動遲緩;疲勞,沒有精神;自我評價低,消極思維;思維遲緩,注意力不集中;有死亡念頭,時間持續兩週以上。

青少年在發育期,激素水平變化大,心智不成熟,對挫折、壓力、打擊與人生轉折的適應性沒建立好,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12∼17歲的人群中,約有12.8%(1/8)的青少年受到抑鬱症的困擾。而調查發現,亞裔/華裔青少年高中生及大學生比起白人學生,更容易感到無望以及難以承受的憤怒感,但他們比白人更少尋求精神方面的幫助。

亞裔/華裔青少年在治療抑鬱症中常見的障礙有:有的父母有心理疾病不自知,潛移默化傳給下一代;有的家長工作時間長,難以陪同孩子成長,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沒有察覺孩子的心理問題;第二代華裔青少年講英文比中文多,與講中文的父母難以溝通;有些新移民學生來美後因為英文不好,與周圍同學朋友溝通有障礙,影響華裔青少年尋求幫助;再加上在社區,缺少會說中文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華人「愛面子」,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更傾向於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尋求幫助,會把抑鬱症誤認為是性格、情緒問題,而不是認為它與「感冒」、「發燒」一樣是一種病。

抑鬱症患者要進行自殺預防。要及時發現抑鬱症患者的情緒變化、舉止行為的變化。這些改變的表現有:避開日常活動;飲食睡眠習慣改變;明顯的人格變化;學習退步;注意力不集中;上網搜索自殺的方式;言語上透露自殺的想法等,這些變化的跡象,需要家長及時發現,及時介入防範、及時治療。

在治療上,可通過心理諮詢、服藥、以及自我救助的方法實現。心理諮詢是以談話為主,醫生與病人合作,心理諮詢有多種形式;心理諮詢可以是醫生、執照心理輔導師或社工;抑鬱症患者與心理醫生一般一週會面一次,每次4分鐘到1個小時。患者自我幫助的方法有:健康的睡眠習慣、規律運動(研究表明運動可幫助大腦恢復)、飲食健康、學習應對壓力、尋找可靠幫助、養成對自己有益的習慣(寫日記等)。◇

責任編輯:家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