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三字經》讀書筆談(三十三)

人氣 402

【大紀元2018年07月27日訊】

【原文】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字詞義解釋】

(1)昔:以前。

(2)仲尼:孔子字仲尼。

(3)師:向……學習或請教。

(4)項橐(音陀):春秋時代魯國的神童。

(5)尚:還、猶。

(6)趙中令:宋朝的趙普擔任中令專門管理皇帝的文書。

(7)魯論:就是《論語》。有一次宋太祖在趙普的家中看到趙普正在讀《論語》太祖訝異的問:《論語》從小就讀過了為什麼現在還讀呢?趙普回答說:「《論語》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需要不斷的熟讀才能依此作為做人處事的依據。」

(8)既:已經。

(9)仕:做官。

【譯文參考】

孔子是一個好學的人凡是有不懂的他都會虛心的請教別人。當時魯國有一位叫項橐的七歲神童孔子就曾經向他請教。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人還能不忘學習、不恥下問我們更應該見賢思齊!

宋朝的趙普已經當了中書令還不斷的讀《論語》沒有因為自己已經當了大官而忘了勤奮讀書。

【讀書筆談】

這一課可以叫做學習和為人態度的教導告誡學子無論有多高的學問也不能驕傲自大始終要保持謙虛敬畏的態度。

孔子是古代聖賢是萬世敬仰的教育家他不僅勤學好問謙虛有禮最難得的是他的不恥下問能尊重所有人不以身份地位年齡而論高低待人平易近人能夠虛心屈尊地向孩子請教底下的「故事天地」講的就是著名的孔子向七歲孩童項橐虛心請教和學習的故事。

孔子被孩子毫不留情指出錯誤時不會為了維護臉面而生氣反而坦然承認自己不如孩子正如他自己說過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還說過如果只以一個字來教導弟子如何做人「恕」字最要緊。此為君子之德在底下的故事中孔子這三個方面都做到了。

他言行一致是真正的君子。不虛偽不掩飾能當著學生的面誇讚孩子比自己懂得多就是做到了「不知為不知」;要向孩子學習以孩子為師其實就是在身教學生做人不能驕傲無論自己有多高的學識也不可能知曉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樣樣精通每個人都有其獨到的見識都是值得請教和學習的這就是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他不責怪孩子不顧及他的臉面便是寬容的心胸做到了「恕」人之過不予計較。

孔子不僅為人坦蕩既能承認別人有比自己強的地方向所有人請教(他在《論語》首篇就說過「無友不如己者」人們以為孔子讓人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其實是誤解或者歪曲這句話其實就是教導弟子任何朋友都有自己的獨自才能都有比自己強的地方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要謙虛。如果要翻譯就是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所以孔子是讓弟子自己看別人好的地方自己錯了要改正因此接著就說人錯了不要害怕改正。這裡說的故事正好證實了他在身教學生在論語說的話自己就做到了認為孩子見識到的比自己高懂得多願意受教。)也能允許自己學生向自己提問任何疑惑問題耐心解答以理服人從不強加於人。正是他留下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非常符合人性的教育觀。體現的是尊重和理性是坦誠和仁善。正因如此無論貧富貴賤平等對待使得門下三千弟子皆能心悅誠服地尊他為師。而僅僅學識淵博是不會受到世人敬仰的。

所以他的弟子才說一個人只要行為符合仁義之道即使他沒讀過書也是有學問的人。相反讀了很多書卻以炫耀學問為榮則是違背了孔子的教導。孔子稱之為小人。讀書人很容易忘記這一點。

至於趙普是宋朝為官的典範終身以孔子的教導為師治國遇到難題常常對照《論語》智慧源源不斷是踐行孔子之道來治國的著名宰相。

【故事天地】項橐與孔子辯論

春秋時代有個神童名叫項橐。有一天項橐和玩伴們在路上玩築城遊戲用泥巴堆築了一座土城。恰好孔子帶著學生坐馬車周遊列國路過其它的孩子們看到馬車都紛紛避開只有項橐依然坐在路中的小土城裡。

於是孔子就下車問他:「馬車來了為何不避開呢?」項橐抬起頭來看看孔子理直氣壯地說:「聖人說過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自古以來只聽過車可繞城而走從未聽過要把城搬走讓車通行的。」孔子覺得項橐說的很有道理沒有話可駁他就叫學生駕著馬車繞道過去並對項橐說:「你小小年紀卻懂得不少道理。」

項橐很不服氣孔子說他年紀小又對孔子說:「我聽說小魚出生三天後就能在江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水;兔子生下來三天也會蹦蹦跳跳地跑上一段距離;人生下來三個月就能認識他的父母。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年紀大或是小有什麼關係呢?」

孔子覺得這個小孩子很有意思想試試他的才識又問項橐說:「你既然這樣說我倒要考考你。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山沒有石頭?什麼水沒有魚?什麼門不用關?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小牛?什麼馬不生小馬?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樹枝?」項橐毫不思索地回答說:「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裡沒有魚。空的門不用關。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會生小牛。木馬不能生小馬。斫刀沒有環。螢火不會冒煙。枯樹沒有樹枝。」

孔子聽了項橐的回答大為高興連連稱讚說:「答得好!答得好!」項橐聽了很得意也提出一個問題問孔子:「老先生您知道不知道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游?雁和鶴為什麼能發出鳴叫聲?松和柏為什麼一年四季長青?」孔子回答說:「鵝和鴨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游是因為牠們腳上有蹼。雁和鶴所以能鳴叫是因為牠們脖子長。松和柏所以一年四季長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很結實。」項橐不以為然搖著小腦袋說:「不對呀!蝦蟆會叫難道是因為牠們脖子長嗎?龜鱉會游水難道是因為牠們的腳有蹼嗎?竹子一年四季長青難道是它們的心結實嗎?」

給項橐這一反駁孔子一時答不上話來不禁感歎地對著身旁的學生說:「真不簡單哪!真是後生可畏呀!看來我還得向他學習學習才好呢!」(《孔子、項橐相問書》)

《三字經》資料來源:正見網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劉如:《三字經》讀書筆談(二十六)
劉如:《三字經》讀書筆談(二十七)
劉如:《三字經》讀書筆談(二十八)
劉如:《三字經》讀書筆談(二十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