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入學開「側門」 華裔生不吃驚

人氣 166

【大紀元2019年0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綉惠洛杉磯報導)近日,名校入學詐騙案波及面越來越大,包括好萊塢著名影星洛瑞‧羅夫林(Lori Loughlin)和費利西蒂‧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在內的50人被起訴,在訴訟卷宗中,顯示有華裔家長「捐獻」的賄賂款達120萬美元。涉案大學也遭教育部調查,包括洛加大(UCLA)、南加大(USC)都在調查名單中。

南加大電影學院的中國留學生陳同學說,有些在南加州就讀的大學生還開玩笑地告訴父母:「你看,我幫你省了五十萬美元。」他認為名校的主要科系,比較不容易發生這種開「側門」入學的事情,學校數十年辛苦經營起來的聲譽,不可能為錢自毀;他還發現,此次涉案的體育生以女性居多。陳同學推測,因為南加大不少運動項目也很受重視,想鑽漏洞者也只能賄賂女性體育生這種比較邊緣的專業。

另外,兼任洛加大課程助教的許同學表示,據他所知,一些教師們對學生找人代寫作業、代替考試並非一無所知,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曾有一名文科教授告訴過許同學,他不選擇「in class test」而讓學生繳交期末作業的主要考量就是,隨堂測試可能會有很多人不及格,回家寫作業學生可以有充分時間準備,甚至找人代寫,因為有些亞裔學生英文程度真的很差。

在洛加大日本人選上日文系、中國人主修中文系,亞裔選「亞洲語文學系」的現象並不少見。許同學說:「因為是母語,就算是英文授課,還是相對比較簡單。」只要學生會選課,加上有錢買寫手,的確是可以混畢業。

許同學強調:「不能否認有些來混文憑的學生,但絕大多數的同學們都還是很認真。」他輔導的班上有七、八個中國學生,幾乎每位都很努力學習,但少數人的欺騙行為,就讓老師對亞裔生產生了成見。

許同學強調,絕大部分學生仍是非常努力,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他說美國大學課業繁重,並非「任你玩四年」。他舉例,一學期選三門課,每週、每堂課都有一百多頁的閱讀材料,一個學期十週下來,至少要看三千多頁的資料,且每個禮拜都得交作業、期中交小報告、期末交大報告。他說:「不熬夜,根本畢不了業。」這樣的情況適用普遍大多數的學生,期末考時洛加大的圖書館廿四小時開放,深夜還會有人送水果、咖啡,鼓勵學生學習;學生宿舍還會舉辦期末考週活動,請按摩師來幫學生減壓。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曾在洛加大學習的國際生Penny表示,當時每天都得準備學習、考試,寫很多作業。大部分教授給分也很嚴格,學業競爭很激烈。據她所知,大學的電腦科學(CS)課程,一學期就會當掉20%甚至更多的學生,所以落於學習末段的學生,只好明年重來。

Penny目前就讀於紐約大學研究所,她「不意外」名校發生入學舞弊醜聞案。她說:「在中國情況更嚴重。留學仲介幫忙寫申請,準備各種假資料,那些更難抓。」中國留學仲介幫忙造假「實習」經驗、比賽獎杯,或是製作作品集、幫忙寫自傳,這些都有公定價碼。Penny說:「中國留學生買海外野雞文憑也屢見不鮮。但名校也爆發這種醜聞,比較讓人失望。」

目前就讀於洛加大研究所、美籍華裔的許同學認為:「美國大學本來就有捐款制度,很多學生家裡本來就有校友,通過捐錢獲取入學機會很正常。」此次醜聞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的原因是衝擊了美國主流社會價值,過去捐款是給「學校」,但這次涉案拿錢的是體育教練,錢入了「個人」口袋。

美國檢察官安德魯·萊林(Andrew Lelling)3月12日宣布名校入學詐案起訴書時,也特別將捐贈和非法操縱區分開來:「我們不是在談論捐贈(大學)建築物,以便學校更可能地考慮你兒女,」「我們談論的是欺騙和欺詐。」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入學的代價》(The Price of Admission: How America’s Ruling Class Buys Its Way into Elite Colleges — And Who Gets Left Outside the Gates)一書的作者Daniel Golden表示:「你曾經能夠以100萬美元的價格在招生辦公室揮灑,現在它可能要1000萬美元以上。」過程中,家長可能致電學校的發展辦公室讓他們知道孩子正在申請入學,提醒說他們一直是學院的重要貢獻者。然後,開發辦公室會進行一些研究,以確定該家庭的貢獻大小。這種關說不是徹頭徹尾的條件交換,有時僅是眨個眼或點個頭。

陳同學也表示,過去美國富豪捐款給學校建設公共條件環境,如蓋圖書館、建電腦大樓換取子女入學,提供給普通學生更好的學習資源,這是大家都能接受、理解的方式。而此次醜聞案是教練中飽私囊、涉及不誠信招生,所以才備受矚目。◇

責任編輯:方平

相關新聞
常春藤名校非成功必經之路
美名校入學詐騙案 有華裔家長捐120萬
涉入學詐案 八名校遭教育部調查
加州國會議員候選人:追求美德 為美國而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