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掙大錢?”偷窺”中國IT中產階級生存狀態

人氣 7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15日訊】在IT圈子里,有一個詞匯不是IT專業術語,卻比任何技術名詞都要流行,這個詞就是“小資”。這反映了一种潛移默化的社會傾向:IT業界內部正在形成一個穩定的中產階級。無論是掙錢的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他們都當之無愧地站在了發展中的中國的頂端。然而,論其掙錢的手段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門,洋洋大觀,堪稱“多元化生存”。

  自我評估+自我創業:從神童到總監到CEO

  盡管他自己不承認,但Jiory自小是個神童,因為他是中科大少年班的畢業生。但是与中科大少年班那几個名聲赫赫的“前輩高手”來說,他顯得默默無聞。“我在科大那几年,得出一個經驗教訓。不管你有多聰明,一定要勤奮努力。在社會上做事,光靠小聰明是不行的。”

  學計算机的Jiory是中國培養的第一批IT專業人才,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北大方正。他自稱在北大方正那几年——那“夾著尾巴做人”的几年,是自己人生道路上最為成功的几步。“在北大方正,我學到了很多。這對我今后的人生影響很大。”Jiory在北大方正的成長非常迅速,兩年以后,他就帶起了一個研發團隊,團隊中成員都比他年長。

  不久他升至研發總監的職位——一個在方正內部列為中高層的管理崗位,年收入破百万。同事都議論,說Jiory已經被列入北大方正的高層梯隊培養對象了。然而這個時候,Jiory卻出人意表地向最高管理層遞交了辭呈。

  “那段時間,我想了很多東西。是的,我在方正可以掙到很多,但是我不滿意,為別人打工一點也不刺激。”“你沒能力,老板炒你魷魚;你有能力,你炒老板魷魚。”

  在訪問過程中,我發現Jiory衡量自身實力的一些技巧值得借鑒。“我拿了一張很大的白紙,把我和我老板的优點、缺點、現有實力、日后發展等要素都列出來,然后橫向比較。我發現我老板主要优勢在于他進入方正時間比我早,更加順應方正的體制,他的管理思路明顯帶有方正的烙印。他的技術、市場敏感度、智商都不如我,但他的管理比我好。”

  Jiory深深信奉“木桶原理”——木桶的容量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也就是他為什么比其他“神童”更加成功的原因——他知道自己的弱項在哪里,而且他樂意去彌補它。“你看我們一屆中,還有前几屆的那些比我聰明的同學,人是聰明了,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都沒有成大事。”Jiory重新回到中科大,讀了中科大第一屆MBA,轉型成了技術性的創業人才。

  一年之后,Jiory的公司開張了。憑著北大方正的背景和中科大計算机的專業技術,Jiory迅速搞到了風險投資,當起了CEO,他的年收入翻了兩番。“如果把創始人股權、個人品牌、創業積累起的商業經驗等無形收益都算進去,我的收入翻了十倍都不止。”

  就在媒體還在談論中國IT業界是不是需要“藍領”的時候,更多業內的中產階級卻在自我創業。中關村的“四方聯”——四通、方正、聯想,海外的Wintel——微軟和英特爾等國內國外的企業,成了一個個“准CEO”的試驗場和培訓基地。

  當他們离開這些企業的時候,以私營經濟為主的IT經濟蓬勃發展了起來。“從某种程度上說,長期留在大型IT企業的經理人,像聯想的楊元慶、?做央A他們都是人才,但是他們的深層意識已經遠遠落后于這個變革的時代了,盡管他們表面看上去很風光。”Jiory說這話的時候像一個哲學家。

  軟件概念CRM、ERP:打工者出人頭地

  中國各個IT分支領域中,專家一致認為,未來几年中,作為行業基礎產業的軟件業最有潛力。而從目前的市場來看,軟件分支中的CRM客戶關系管理和ERP企業資源管理是非常熱門的,一些先期投入這些軟件概念的打工者也得到了躋身IT富人圈的“入場券”。

  雷和梁是大學時代電机系的同學,在電机系,他們兩個屬于“另類”。他們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總是喜歡兩個人在一起商量、討論,成績也不怎么樣,老師們對這兩個學生都沒什么印象。我好奇地問雷和梁他們在大學時代在聊什么,他們异口同聲地回答,“我們在聊如何出人頭地。”

  “那些班干部就知道埋頭苦讀,爭取高分。他們絲毫不看看這是一個什么時代,他們還看不起我們這些成績不好的差生。在我眼中,他們根本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雷畢業后,去了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与德國同行合作的一個客戶管理軟件項目缺人,默默無聞的雷就頂了上去。

  后來他才知道,這個項目叫“CRM”。1996年,中國最早有12個大型的CRM項目,雷的這個就是其中之一。兩年之后,雷离開了造船厂,他不是自己要辭職的,是獵頭公司挖他走的。高級獵頭把他推荐給了西門子,起板月薪兩万,是當時白領工資10倍。

  梁畢業后去了中國石油總公司,走南闖北,搞海洋石油的鑽探。海洋石油后來也允許部分外資進入,中國石油与美孚石油搞合作。可是合作下來,外方認為中方的運作机制不規范,合資企業資源調度要按他們的那套辦。梁跟著團隊慢慢做慢慢做,也習慣了。

  2000年時候,ERP企業管理軟件概念開始火了,梁一看軟件流程,大叫,“這不就是我們那套管理體制嗎?”他立刻動了腦筋。他跳槽進了咨詢公司,專門負責大型工業企業的“IT化”的ERP咨詢,收入与雷不相上下。

  十年以后,大學同學又見面了。大家濟濟一堂,雷和梁照例是躲在角落,竊竊私語。有好事者湊近一听,乖乖,他們在討論是寶馬車好還是奔馳車好,是買一套房子自己住好,還是買兩套房子,一套租一套住好。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同樣是在IT業內打工,進入不同的IT分支行業收入天差地別。好的分支行業發展速度快,市場培育迅速,個人回報也就高。在1997年CRM的市場价值10億美元左右,ERP為60億多;到了2000年,CRM發展到了40億美元,ERP超過70億。2001年CRM市場已經要接近60億美元,ERP市場80億。預計到2005年CRM軟件將以160億美元獨占商業應用軟件市場的鰲頭,ERP的市場价值為100億美元。

  20/80定律:眾說紛紜的IT技術認證

  1月9日,我在新浪网站發表了拙作《跳槽、MBA、技術認證:IT員工薪水到底有多少?》,引來了很多讀者的反饋。其中很多人對文章的某些觀點是持有异議的,尤其是針對IT技術認證的一些描述,不少人說根本沒有那么好。

  首先感謝大家對我寫的文章的關注,其次,請允許我解釋。大家沒有注意到文章中,几乎所有有關技術認證的收益回報都是以美元計价,這也就是在暗示:我是在寫技術認證在海外對IT從業人員的影響,并不特指國內。

  國內同樣也有技術認證,我為什么不寫?因為正如某些网民發言中指出的那樣,國內的IT技術認證市場非常不健康,極其功利性。不少認證培訓點成了認證證書的“批量制造工厂”,濫發證書造成證書的含金量低下。

  尤其以微軟的MCSE、MCSD、MCP證書為例,不少大學生是抱著一疊回憶題庫,背出答案上陣應試的。他沒有動手操作,也不去理解教材,考試通過万歲。這樣急功近利的IT人才企業能用嗎,敢用嗎?他不被市場接受,拿不到高薪,能怪微軟公司嗎,能怪技術認證嗎?

  前輩國學大師錢鐘書一語道破天机,“好東西中國人是見一樣毀一樣。”是不是曾經點石成金的IT技術認證到了中國,也是被“糟蹋”了?事實并不完全如此。“凡是只拿到證書實力不長的人,沒几個是賺到大錢的;凡是既拿到證書,技術水平又升級的,沒几個是賺小錢的。”市場是公平的,擁有真才實學的IT人才脫穎而出,成為財富的寵儿。

  擁有技術認證的人才競爭符合“20/80”定律,即行業內部依靠技術認證獲得的高效益,其80%集中在20%擁有證書的人手上。如何成為這20%的幸運儿?“過來人”提供了兩個訣竅。

  一是“讀得早”。華先生在越洋電話中向我透露,他在大學時代中成績平平,但是他很早就通過了了Oracle技術認證——Oracle在華技術認證第一屆學員中有5個人通過考核,他就是其中一個。“考核通過后不久我就去了美國加州,在硅谷工作。”

  華先生的女友也是通過類似的辦法出國的,她通過了Oracle技術認證在華的第二屆考試。自認為沒有什么野心的華先生夫婦在美國過起了小資生活,年收入20万美元,就是与美國本土人才相比都值得驕傲。

  二是“讀得好”。越是稀有的證書,越是通過考試的人少,越是具有爆炸力的效果。上海有個普通的中學生,學業不怎么樣,就是酷愛電腦。他母親估摸著儿子要考上大學有困難,索性放手一搏。

  那個中學生沒有參加高考,他放棄所有學業,專攻電腦一門,最后通過了思科技術認證。全亞洲只有3個人通過,那個中學生是最年輕的,還不滿18歲。后來風險投資商找上門來,提供融資,中學生成了CEO。

  所謂“天道酬勤”,“不勞者無獲”就是這個道理。除了把技術認證背后的高薪作為人生价值取向的一個重要目標外,我們是不是還應該感受到一些人生中更為重要的東西,一些進入IT富翁行列所必需的寶貴品質?

  個人電子商務:媲美哈佛MBA的“大掌柜”

  2001年7月,上海有名的個人電子商務网站易趣网宣布网站向网民收取网絡服務的登錄費。這家開辦歷史僅2年的网站成為了中國IT第一家全員收費的网站。

  网站的創始人兼CEO邵亦波躊躇滿志。這個上海教育界名聞遐邇的大頭數學神童,此番手持全球第一名校哈佛MBA文憑,歸國創業是志在必得。同樣地,邵亦波的合作者,哈佛MBA的同學,著名的女經理人譚海音女士也對易趣寄予厚望。

  然而,易趣收費是不是成功,得市場說了算,得用戶說了算。兩位MBA不約而同地找到易趣网上有名的大掌柜李洁求取咨詢意見。說起這李洁,那可真是電子商務銷售的老手了。大學畢業沒几年,她已借助易趣网上的渠道,成為許多化妝品一級代理眼中的黃金銷售員,月收入超過5位數,据說可以与易趣网的CEO并駕齊驅了。

  即使是在与易趣网的老總交談,李洁也得時不時接听手机,雙手還忙不停地拿筆記錄著聯絡地點和接頭方式。“對不起”,鈴聲響起時她抱歉而無奈地笑笑,客戶的電話,不接不行。這位大掌柜的手机,一年來一直承受著平均每天三百個以上聯系電話的負荷。而且手机24小時不能關閉,因為即使在凌晨,也會有心急的用戶在网上看到信息后急不可耐的打來電話詢問,任何生意都是重要的,所以在兩年前,當李洁開始网上拍賣并發現這种愛好帶來的收入、樂趣和辛苦遠遠大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后,她決定,就靠易趣做生意了。

  “第一次上网拍賣自己物品的想法并非為了好玩。當時就是為了出國,需要騰空家里的東西。”“后來自己的東西賣得差不多了,也積累了不少网上拍賣的經驗,覺得自己很喜歡化妝品,就想嘗試多拿點貨上易趣賣賣看,真想不到很輕易地獲得了相當高的瀏覽量,成交也隨之容易起來。現在我可以從許多品牌的總代理處直接拿貨,我的電子商務銷售成為了他們分銷渠道的一部分。”

  “因為我出貨快,量也很大,又是現結,從不拖欠貨款,從總代理那里獲得的价格比許多經銷商還低,回報自然高了不少。”借助易趣网的平台,李洁現在的在線商品已達到了2000多种。除了一千多种世界名牌化妝品外,她還另開辟了健胸塑身、香熏精油、問題皮膚等板塊。電子郵件銷售、用戶反饋、成本控制、价格戰等各种商法李洁無師自通,在電子商務的世界中流暢自如。

  “現在已經有一万多名客戶,她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如果她們對我的商品的不是最喜歡的話,我會努力去調解直至她們滿意,即使這會占去我很多的時間。不過說句實話,我已經連續1年多沒有一天能睡足6小時了。”

  望著這位收入媲美CEO的女性大掌柜,我心中暗自贊嘆電子商務的魔力。而另外据其它渠道的消息稱,李洁并不是易趣最具實力的電子商務試用者,据說有的個人掌柜月收入多達3万元。

  專業中產階級:中國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定義上說,中產階級是介于社會寡頭階層和下層階級之間的階層,該階層是在市場資源配置和社會縱向流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雖然中國IT產業未成形的中產階級來自五湖四海,但是他們的發跡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首先是其教育背景處于整個中國社會的上層,這個行業的“入門標准”是學士學位,碩士只不過是中流,好的還有博士、雙碩士、留洋碩士等等。高學歷背后隱含的堅實的經濟實力和最新知識為他們日后的出人頭地打下了基礎。

  其次,他們愛崗敬業,著眼未來。他們以IT技術為中心,投身于周圍与IT相關的行業,如商務、金融、傳媒等,回報丰厚。他們的職業身份通常有打工者、中層經理、職業經理人、學者、專家、律師等。

  由于中產階級比較富有,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素養,同時他們的生活質量較高,工作環境輕松良好,這使得他們對社會主流价值和行業秩序有較強的認同感。

  按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公式來說,“我”+“集體”=“完整的我”。從社會學來說,一個行業的中產階級如果能夠腳踏實地,吃苦耐勞,永遠學習,不忘隨時隨地積累工作經驗,并且不遺余力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自己成功的欲望,那么就會形成一种強大的動力,推動所在的行業、國家不斷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欣喜地看到,中產階級正在成為IT行業的中流砥柱,而且正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和聰明才智加入IT富人的行列。 (搜狐)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中國軟件人才薪水是否過高?更需藍領IT人才? (12/21/2001)    
  • IT人才逃出中關村 軟件編程人才薪水多高才算高 (12/18/2001)    
  • 常見IT技術資格認証一覽 (12/15/2001)    
  • 常見IT技術資格認證一覽 (12/15/2001)    
  • 美IT人才:年底分紅衹有一種行業大幅上漲 (12/7/2001)    
  • 盡管業界低迷 美國政府机關中IT人才仍嚴重不足 (12/3/2001)    
  • 內地軟件業仍喊缺人 “每月加50元”程序員就跳槽 (12/1/2001)    
  • 中國裁員風刮進中關村 (11/28/2001)    
  • 藍領IT人才奇缺嚴重阻礙中國內地軟件發展 (11/27/2001)    
  • 美國一大學對中國IT人才幵出誘人的留學條件 (10/31/2001)    
  • 中關村企業IT人才為何留不住? (10/22/2001)    
  • 中國軟件企業缺人!IT培訓業商机凸現 (9/17/2001)    
  • 中國IT人才缺“兩頭” (9/14/2001)    
  • 北大青鳥董事長:未來IT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9/13/2001)    
  • 日本缺乏技術人才 華人闖蕩東瀛IT業界 (8/29/2001)    
  • 現階段全球IT人才市場評析 (8/28/2001)    
  • 港IT人才短缺需輸專才 (8/22/2001)    
  • 中國擁有潛力最大的IT人才 (8/9/2001)    
  • 評論:全球IT人才市場的潮起潮落 (8/7/2001)
  • 相關新聞
    評論:全球IT人才市場的潮起潮落
    中國擁有潛力最大的IT人才
    港IT人才短缺需輸專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