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胡平:也談鄉愁

胡平

人氣 8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7日訊】在悼念王若望先生的會上,不少與會的異議人士表達了濃厚的思鄉之情即鄉愁。所謂鄉愁,實際上也是一種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一個相當龐雜的概念,有關民族主義的定義多達幾十種,其中許多種是含貶義的。這裏,我簡要介紹英國哲學家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強調的一種文化民族主義。這是一種天然生成的民族主義,也是最不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義。

按照伯林,這種文化民族主義以德國詩人兼哲學家赫爾德(Jonatha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的闡發最爲有力。赫爾德強調歸屬感。他認爲,人既需要吃喝,需要安全感和行動自由,也需要歸屬某個群體。假如沒有可歸屬的群體,人會覺得沒有依靠,孤立,渺小,不快活。鄉愁是最高貴的一種痛苦感。所謂有人性,就是到某一地方能夠有回到家的感覺,會覺得和自己的同類在一起。赫爾德不講種族也不講血統。他只談鄉土、語言、共同記憶、習俗。寂寞不是因爲沒有別人共處,而是因爲周圍的人都聽不懂你的話;必須是屬於同一社群的人,彼此能毫不費力地–幾乎是出自本能地–溝通,才可能真正聽得懂。赫爾德不相信有所謂世界主義。他認爲人們若不屬於某個文化,是無從發展起的。即便人會反抗自己的文化,把文化整個變樣,他還是屬於一個源源不斷的傳統。新的潮流會産生,但追根究底,人還是從自己的那條河而來。這個在潮流底部的固有傳統源頭,有時候雖然會整個改頭換面,卻始終在那兒。然而,這源頭如果乾凅了,例如,有些人生活在某個文化裏,卻不是這文化的産物,他們在生活環境裏找不到歸屬,不覺得和某些人有親切感,不能講自己的本地話,這會造成一切人性特質嚴重脫水的現象。

如上所說,流亡的異議人士懷有深刻的鄉愁是極其自然的,它正好證明了異議人士的中國性。即便象《河殤》那樣的激烈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張,按照伯林的分析,實際上也還是非常中國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大陸愛國者的流氓相 (1/7/2002)    
  • 【紀元特稿】廖天琪: 漫談歐元 (12/24/2001)    
  • 胡平:【書評】听“假洋鬼子”談民族主義——讀林培瑞《半洋隨筆》 (12/5/2001)    
  • 南斯拉夫柯索伏省選舉溫和派阿裔領袖稱勝選 (11/19/2001)    
  • 張菁: 常被出賣的中國民族主義 (11/18/2001)    
  • 張菁: 常被出賣的中國民族主義 (11/6/2001)    
  • 魏京生﹕狂熱的愛國主義 (11/6/2001)    
  • 笑蜀:中國部分新左派人士選擇与恐怖主義站在一起 (10/17/2001)    
  • 以色列觀光部長遭巴解暗殺 傷重不治 (10/17/2001)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羅敵視回教 (10/12/2001)    
  • 張啟中: 美國被炸後,台灣統派知識份子為何叫好? (10/11/2001)    
  • 911折射自由主義和新左派激烈沖突 (10/5/2001)    
  • 【紀元特稿】中國的轉型與和平-寫在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前夕 (10/5/2001)    
  • 樊百華:反恐怖必須反專制 (10/3/2001)    
  • 醜陋的流氓民族主義心態 (9/30/2001)    
  • 美國九一一悲劇報導對北京新聞開放的啟示 (9/26/2001)    
  • 陶傑: 天國與地獄 (9/24/2001)    
  • 陶傑: 中國式偽邏輯 (9/23/2001)    
  • 陶傑:「摸了一座炮樓」 (9/21/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