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內閣名單」

傅國湧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0月25日訊】讀徐鑄成的《報海舊聞》,有一篇《從關公到吳佩孚──我是怎樣開始讀報的》,講到「5.4」之前,自己11、2歲時,在離故鄉宜興50裡的一個小鎮,認識一個竹行的管帳先生,不過20來歲,卻博古通今,像魯迅筆下的趙七爺一樣,連《水滸》裡108將的綽號、星宿都背得爛熟。接談幾次,他發現徐鑄成小小年紀已看過不少小說。有一天,他從抽屜裡抽出一張紙,上面是他擬定的「內閣名單」,一面長嘆說﹕「中國要這些人出世,就能強盛起來了。」

  大總統﹕周武王 內閣總理﹕諸葛亮 陸軍總長﹕關公 海軍總長﹕李俊 參謀總長﹕吳用 財政總長﹕子貢 教育總長﹕孔子

其他「閣員」的人選,記憶力超強的徐鑄成也記不清了。「總之,當時我是由衷地佩服和贊同的。而可惜這些人全死了,中國也就沒有救了。」閱盡滄桑之後,一代名報人這樣回憶。

這使我想起10幾年前,初讀斯諾的《西行漫記》時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毛澤東在陝北的窯洞裡親口對斯諾說,辛亥革命時,他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讀書,曾在學校貼出大字報,共和國要請孫中山來當總統、康有為當國務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這可以算是青年毛澤東為尚未誕生的共和國擬定的「內閣名單」。

我又想起了李歐梵的一篇文章。他說「5.4」以前,上海報紙(以《申報.自由談》為例)上針砭時政的「遊戲文章」很多,比如民國5年連續發表的《擬袁世凱第一致袁世凱第二書》、《擬袁世凱第二答袁世凱第一書》。「第一」表示死後要讓位給「第二」。「第二」自嘆不如,稱「第一」是拿破侖和曹操合二為一,其才其智都為古今中外所無。他稱之為「一種邊緣型的批評模式」,「且不論這些『遊戲文章』當時會產生何種影響,我認為它已經造成了一種公論,提供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公開政治論壇,也幾乎創立了『言者無罪』的傳統。」(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三聯書店2000年版,13頁)如果發展下去,很有可能導致真正的「公共空間」的出現。可惜後來的中國欲寫遊戲文章也不得,沒有說話的自由,更沒有批評的自由,除了逆來順受,像牲口那樣生,像牲口那樣任人宰割,連鋌而走險、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公共空間」只是一個外來詞罷了。

一個老百姓在鄉下小鎮所擬的「內閣名單」,自然形同兒戲。但它和當年上海報紙上的遊戲文章一樣,是對現實的一種批評、一種否定。遊戲的背後,恰恰是一種權利的頑強表達,是對未來生活的美麗憧憬。不管怎麼說,老百姓有權做這樣的遊戲,議論國事,其實也正是關懷自己的生活。不幸的是,自古以來沒有一個無限權力在握的專制者,會喜歡他治下的幹活工具,說他不愛聽的話。

那個年代確實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一個令人失望的年代,但不是一個絕望的年代﹕無論是一個湖南青年學子所嚮往的完美的「內閣名單」,還是江蘇小鎮上青年帳房所擬定的「內閣名單」,都讓我體會到一點﹕那時畢竟有許多人在關心著這個民族的命運、關心國家的前途。他們也許可笑、也許幼稚、也許只能成為人們飯後的談資。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樣的人今天已越來越少。舉世的人們,都在做著發財夢。雖然我不喜歡、甚至厭惡那種無聊的政治八卦、猜謎遊戲,但作為民族一份子、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們什麼時候也不應忘記,茶余飯後提出這樣的「內閣名單」,也是我們生活中的權利之一。如果連這樣的興趣、這樣的權利都沒有了,那真是一個徹底絕望的時代了。(2002年10月13日/民主論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小泉首相週一進行首次內閣改組
小泉日相召開內閣改組後首次記者會
日內閣小幅改組  撤換金融相  
法國仍是全球觀光客最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