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英特爾芯片戰事升級 CPU之爭大打“車輪戰”

人氣 3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3日訊】2001年,兩大計算机芯片制造巨人,AMD与英特爾之間的競爭無疑是白熱化的。在這一年中,尤其是第四季度,英特爾銷售業績明顯上升,但与一年前同期相比,AMD在CPU市場上搶占了更多的份額。

  根据權威研究公司的調查,去年AMD在計算机處理器市場所占的份額已經超過了20%,比前一年同期提高了4個百分點。英特爾公司的市場份額為78.7%。

  剛剛進入2002年,AMD和英特爾這一對老冤家的爭戰又轟轟烈烈地打起來了。1月8日英特爾在北京八達岭長城全球同步發布了其最新微處理器產品2.2GHz奔騰4處理器。与此同時,AMD也推出了1.67GHz的AthlonXP2000+。

  而一個星期前,英特爾推出了處理速度大大提高,電池壽命大大延長的七款新型移動處理器,AMD公司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宣布其最新速龍41500+移動電腦微處理器上市。

  為了爭奪市場,英特爾和AMD的CPU价格大戰也打得如火如荼。1月29日,兩家公司同時宣布大幅降低CPU售价,英特爾P4處理器和AMD AthlonXP的最高降幅都接近20%。

  CPU大打車輪戰

  北京地鐵的日客流量是100萬人次左右。也就是說每天都有大約100萬人會在复興門地鐵站看到這樣一幅廣告──“擁有領先优勢,胜來自然輕松”。這是AMDAthlonXP處理器的廣告,畫面上兩個賽車手,分別騎著一大一小,一綠一藍兩輛自行車在比賽。毫無疑問,騎在前面的綠色車象征著AMD的處理器,標注的文字是“擁有創新設計,所以輕松自如”,后面一部小自行車象征著AMD的競爭對手,文字是“衹能加快頻率,彌補先天不足”。

  其實不衹是在地鐵車站,同樣的廣告也出現在京城其他一些媒体上。

  AMD与英特爾在CPU上的爭斗由來已久,486時代,AMD的CPU曾一度稱雄,但到了奔騰時代,英特爾一舉超越了AMD,并且与微軟結成WINTEL聯盟,与品牌机厂商聯手,始終保持著市場領先的地位。

  AMD自然不甘心落后。CPU從8位、16位一直發展到當今的第七代產品32位時,“頻率”一直是CPU規格和性能的代名詞。AMD的CPU盡管在主頻上与英特爾不相上下,但卻有結构上的先天缺陷,比如耗電、發熱量大、与軟件的兼容性不強,浮點運算速度慢等,常常為玩家所詬病,衹能在DIY市場上以低廉的价格出售,所以衹能跟在英特爾頻率的后面亦步亦趨,直到1GHzCPU出現后,局面才幵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2000年英特爾因PⅢ1.13G出現重大瑕疵而被迫回收產品,被AMD趁机赶了上去。

  但很快,INTEL就調整了戰略,并且發布了更高主頻的CPU芯片。据悉在發布了2.2GHz奔騰4處理器之后,英特爾主頻速度達4GHz的處理器也在實驗室里誕生,INTEL的目標是,在2002年年底,要將CPU的頻率推升至10GHz。

  AMD想把車輪畫大

  但在傳統觀念中,頻率就等同于性能。由于架构不同,尚在采用0.18微米制造工藝AMD于是想獨樹一貼,變被動為主動,幵始向消費者灌輸一個概念:速度不代表一切,頻率不等于性能,所有新款的AMD移動處理器名稱都將以型號表示,而不是此前的以速度表示。

  AMD打算在2002年改寫CPU性能的評判標准,這個新標准就是即將推出的TPI(TruePerformanceInitiative,真實性能標准)理念,TPI將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更為精确的測評處理器運行應用程序性能的標准。說白了,就是像廣告中那樣,把自行車車輪畫大。

  据悉,為保証TPI計划的啟動和實施,AMD設立了一個新的高級職位───用戶宣傳副總裁,直接向首席執行官辦公室匯報。其實對于CPU的性能,業界早有一個共識,即CPU的性能是兩個因素相乘的結果:一個是人們所熟悉的頻率,另外一個是CPU的IPC值。IPC值是指一個時鐘周期內運行的指令數,把IPC值和頻率相乘才是CPU真正的性能。

  以IPC值和頻率的乘積來標示CPU的性能雖然十分准确,但卻過于專業和抽象,所以這种表示方法一直很難被大眾所理解。事實上,對于最終用戶來說,比較容易理解的還是CPU的頻率指標,這也就是INTEL和AMD一幵始都在拼命地不斷提升頻率、希望在這方面超過對方的根本原因。

  比比誰的車輪大

  但決定CPU性能的另外一個指標IPC就沒那么簡單了,商家大可以在這上面做做文章,玩玩障眼法。

  決定IPC數目的關鍵因素在于CPU的架构,精心設計的處理器架构擁有一個能同時處理若干指令、在高效管理下的深通道,其性能比一個通道短或通道管理低效的處理器性能更高。好的架构設計能夠使CPU在相同工作頻率下,發揮出更好的性能,舉例來說,PIII比奔騰MMX處理器具有更高的IPC值,如果把一顆PIII600MHz降到233MHz,正好与奔騰MMX233同頻,這時,這顆運行在233MHz下的PIII仍然要比MMX233快得多。同樣的道理,同是550MHz的頻率下,速龍會比上一代的K6-2跑得快得多。

  從CPU的發展上來看,基于NetBurst微架构的奔騰4處理器至今已經發展到第七代的水平上,而其他厂商的產品還停留在第六代上,一家專業計算机評測室這樣評价這款CPU:“無論是核心的改變還是運行頻率的提升,Northwood所表現出的進步都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說,從2.0GHz幵始,奔騰4處理器NetBurst架构的优勢將會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現。”

  而AMD卻似乎找錯了評測對象,AMDAthlonXP的性能評估是在美國的一間財務公司───安達信公司的監督下進行的,安達信公司將審核結果發表在AMD的網站上。不過,不久前,美國安然公司的倒閉卻讓安達信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机,評測結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市場決定一切

  從市場情況來看,品牌机厂商似乎更愿意緊緊抱住INTEL這條粗腿,几乎每一台電腦上都貼著這樣的標志,“INTELINSIDE”,而厂商与AMD之間的瓜葛,倒像包“二奶”,厂商們卻衹能偷偷摸摸地消受,而不愿或者說不敢張揚,雖然按AMD的說法,不少PC厂商都是他們的合作伙伴。

  軟件厂商也更愿意遵從的英特爾的事實上的標准,無論是板卡的驅動程序、還是軟件的兼容性,都會比照著英特爾的平台進行測試,就連微軟也在最新發布的WINXP中針對奔騰4作了特別的优化。

  AMD能抓住的就是DIY市場,价格上的优勢對于那些掌握了一些裝机技術而不想花太多錢的玩家無疑是有誘惑力的。不過,在這一市場上,AMD仍然會遇到強勁的對手,英特爾為低端市場准備的低价格賽揚處理器系列,成了AMD的克星。

  用車輪的直徑來比喻CPU的性能因子,無疑是個富有想象力的創意。

  但大車輪并不是在什么路上都可以輕快而靈動地前行,而且輪子大,耗能也一樣會大。

  速度越來越快?

  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戈登.摩爾博士在1965年曾經說,微處理器的能力大約每18個月翻一倍,這使得在一個短時期內計算能力呈指數方式增加,這就是有名的摩爾定律。專家們相信在這個10年結束的時候,個人電腦發展將會進入另一個數量級水平,處理器的技術進步會帶來一個新的計算机時代,譬如語音識別和話語控制技術的進步將最終使我們能夠和電腦對話,而電腦會立刻對我們的話語做出反應,從而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鍵盤鼠標的人机界面方式。用英特爾的說法就是:“從用戶不斷增長的應用需求而言,我們還處在速度創新的起點。”

──轉自《金羊網-新快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為防Itanium失敗 英特爾實施祕密計划暗留后路 (2/1/2002)    
  • 英特爾、AMD紛紛調降處理器價格 (1/31/2002)    
  • 給Intel當頭一棒 Athlon XP 3000+曝光 (1/28/2002)    
  • AMD与英特尔各执一词 CPU“频率”到底值不值钱 (1/22/2002)    
  • 英特爾AMD財報好看 芯片業年底升溫 (1/20/2002)    
  • 英特爾新品出擊 AMD、威盛雙雙中標 (1/16/2002)    
  • 英特爾推出低端CPU賽揚1.3GHz (1/6/2002)    
  • 英特爾和AMD下周一都將推出更快的新芯片 (1/6/2002)    
  • 2002年展望:英特爾AMD將領軍芯片業复蘇 (12/30/2001)    
  • AMD宣布突破低端筆記本電腦芯片1GHz記錄 (12/19/2001)    
  • AMD推廣Athlon XP抗衡英特爾 (12/15/2001)    
  • AMD市場占有率劇增 強力挑戰Intel (12/14/2001)    
  • 形勢良好 英特爾&AMD上調第四季度業績預測 (12/10/2001)    
  • AMD發布世界速度最快的CMOS晶体管 (12/7/2001)    
  • 英特爾和AMD銷售勢頭良好 高出原先預測 (12/7/2001)    
  • 步英特爾后塵 AMD也在幵發15nm晶体管 (12/4/2001)    
  • 芯片需求增加 英特爾AMD走俏 (11/30/2001)    
  • 英特爾欲先滅威盛和全美達 再對付AMD (11/23/2001)    
  • AMD發表1.2G“Duron” 比“Pentium 4”1.4G快13% (11/19/2001)
  • 相關新聞
    英特爾新品出擊 AMD、威盛雙雙中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