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紅線的崩潰—三峽工程移民淹沒紅線的錯誤

王維洛(德國工程博士)

人氣 7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6日訊】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

在“論紅線的崩潰”一文中,討論了兩根線,一是海拔177米的三峽水庫的移民淹沒線(壩址處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這是一根水平線;另一根是三峽水庫在蓄水位海拔135米(壩址處)時的水庫淹沒水位,這是一根斜線,平均水力坡度為每一百公里上升7米。

伊文認為,只要稍有流體力學或者水力學基礎的人都知道,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庫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但是不知道他如何解釋為什么大壩處蓄水至海拔175米時,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而大壩處蓄水至海拔135米時,卻是一個曲面。伊文認為三峽大壩處蓄水至海拔175米,絕不會淹沒海拔177米移民淹沒線以上的地區,因為“從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瘋子,否則怎么會讓這樣愚蠢的工程上馬呢?”伊文的推理的方法,不是用自己的腦袋去想,而是從“從中央到地方都不可能是傻瓜或瘋子”的前提出發,來推想三峽水庫的移民淹沒線絕對不可能有錯。按照這個推理,中國不會有過“大躍進”,中國不會有過“畝產40多万斤糧”,中國不會有過文化大革命,中國不會有過……

本文將從這根水平的三峽水庫的移民淹沒線和其他工程目標和工程要素之間的關系來分析,同時也通過國內一些水庫的實際水位變化的實例來證實,三峽工程這根水平的水庫移民淹沒紅線是錯誤的。

一、三峽水庫淹沒區的長度怎么比三峽水庫的長度短

以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的平面,來确定三峽工程的淹沒范圍,是個最簡易的辦法,只要在地形圖上沿海拔177米的等高線(正常蓄水位175米加高了兩米風浪高),与三峽大壩畫一個封閉區,這就形成了三峽水庫的淹沒范圍。根据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計算,三峽水庫淹沒區的長度為565.7公里.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副組長張岳寫道,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20年一遇回水終點在巴縣的木洞鎮,距壩址的距离為565.7公里,水庫面積1084平方公里,其中淹沒陸地的面積為632平方公里(1).同時向國內外公開發表的三峽水庫淹沒區示意圖,水庫淹沒區的端點都是重慶市以下數十公里的巴縣木洞鎮.移民專家組根据這個淹沒范圍,統計出三峽工程移民人數為113.18万(包括了三峽工程建設期間20年的人口增長)。在1992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了興建三峽工程,工程移民人數為113万.

由于有412位中國最著名的專家參加了三峽工程論證,并在可行性論證報告上簽了名(只有9位專家未簽字),所以也就沒有人去怀疑,這個可行性論證報告會有什么錯誤.但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的這個移民淹沒范圍長度565.7公里确确實實是個大錯誤.

根据中國政府向國內外發表的三峽工程技術數据,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75米,水庫長度為663公里,水庫面積1084平方公里(2).与移民組的數据相比,水庫面積沒有變化,而三峽水庫的長度為663公里,要比淹沒區長度565.7公里長出97.3公里.按照常理,三峽水庫的淹沒范圍區,最最起碼也要和三峽水庫一般長,而且還要長一些才對,因為淹沒范圍至少還考慮了2米的波浪高.如果三峽水庫淹沒范圍的長度不是565.7公里,而是663公里,那么,三峽工程的淹沒損失和移民人數都要大大增加.

不是水庫長度663公里這個數据有錯,就是三峽水庫的淹沒范圍長度565.7公里是錯誤的.無論如何,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有了一個錯!

二、航道的改善和三峽水庫淹沒區

三峽工程的主要目標有三個:防洪,發電和航運,為了解決泥沙淤積問題,三峽工程采用蓄清排渾的方案.

建設三峽工程,就是要使重慶以下終年可通万吨江輪(3),這樣万吨輪可從上海直達重慶.在1992年批准的三峽工程中,航運目標已經改為“使万吨船隊在一年中有5—6個月的時間可以從宜昌直達重慶”.在這里暫且不討論万吨江輪和万吨船隊有什么本質區別,也不討論航運目標在時間上,在距离上的改變,而只討論航運目標和三峽水庫淹沒區的關系.

建設三峽工程,通過水庫大壩的壅水,使壩址到重慶航道的水深加大,才使得万吨船隊能夠從宜昌抵達重慶港.如果三峽水庫水位在海拔175米時,水庫的壅水才淹沒到重慶下游的巴縣木洞鎮,那么只有從壩址到巴縣木洞鎮的航道有所改善,而從巴縣木洞鎮到重慶港的數十公里航道并沒有得到改善,万吨船隊只能行駛到巴縣木洞鎮,這不能說万吨船隊能直達重慶.只有從巴縣木洞鎮到重慶航道的水深也加大了,万吨船隊才能直達重慶。這樣,重慶處的水位必須有所升高;重慶的水位升高了,三峽水庫淹沒區的終點應在重慶或重慶以上的地區,三峽水庫淹沒區的終點絕不可能在重慶下游的巴縣木洞鎮。

根据同一個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的航運報告,興建三峽工程,〃在三峽庫區范圍內,由于水位升高,隨水庫回水渠化川江約700公里(4)〃。就是說三峽水庫的長度應該是700公里,而不是565.7公里,水庫淹沒范圍的長度也應該起碼在700公里以上才對。

如此來看,如果水庫淹沒范圍長度只有565.7公里,万吨船隊不能到達重慶;如果万吨船隊能直達重慶,那么三峽水庫淹沒區也必然包括重慶市。兩者中只有一個是可能的.在這里又看到了,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是一錯再錯了!

三、泥沙淤積和三峽水庫淹沒區

建設三峽工程,技術上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解決水庫的泥沙淤積.根据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三峽工程采用排渾蓄清的方案,可以解決水庫的泥沙淤積.排渾蓄清就是在汛期利用洪水的沖力,把泥沙沖到水庫大壩的下游去,而在枯水期,長江中的泥沙含量較少,可以蓄水發電通航.

如果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平面的話,三峽水庫大壩處的蓄水位海拔175米時,三峽水庫淹沒區的末端巴縣木洞鎮處的水位也是海拔175米,在這兩點之間沒有水流存在.如果這樣的話,這個565.7公里長區段內的任何一顆泥沙粒也不會向前運動,而只會落在水庫底,三峽工程根本不可能實施排渾蓄清措施,也不可能解決泥沙淤積問題.如果泥沙淤積問題不解決,三峽水庫的經濟使用只有50年,不可能使用一千年,更不可能千秋万代地持續使用.

三峽工程論證分為14個專業組,除水位組是綜合組之外,其余的組都是專業組.移民組計算三峽水庫淹沒范圍和移民人數時,采用的邊界條件為,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平面,三峽水庫不存在水面坡度.而泥沙組卻是從完全另外的一個邊界條件出發,三峽水庫的水面不是個平面,而是存在水力坡降,這個水力坡降越大,對解決泥沙淤積問題越有利.〃排沙要求三峽水庫以蓄清排渾方式運行。入庫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要求水庫在不發生較大洪水時維持防洪限制水位運行,盡可能使庫區保持較大水面比降,有利于排沙。〃(5)難道利用三峽水庫防洪蓄水時,這個水力坡度會突然消失嗎?

在建設三峽工程和葛洲壩工程之前,宜昌至重慶的長江河段處于自然河流狀態,宜昌的最高水位為海拔55.9米,最低水位為海拔38.9米,最大水位變化幅度為17.0米,常年平均水位為海拔44.5米;重慶最高水位為海拔192.8米,最低水位為海拔159.5米,最大水位變化幅度為33.3米,常年平均水位為海拔165.7米.以最高水位計,宜昌至重慶間的水位差為136.9米,以最低水位計,兩地水位差為120.6米,以常年平均水位計,兩地水位差為121.2米,平均水力坡降約為万分之二.正是這120余米的水位差,才使得浩浩蕩蕩的長江水,以迅猛的流速穿過這狹窄的三峽河谷.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万重山.詩詞描繪了船速(水流)之快,也間接地闡述了白帝城較江陵的地勢水位要高,這是千里江陵能夠一日還的原因.

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組長林秉南認為,長江宜昌至重慶河段(也稱川江)是山區河流,坡陡流急,平均坡降約為万分之二,是下游平原河道上荊江坡降的3倍.河床或為裸露的岩石或為卵石覆蓋.在三峽建庫前,川江輸沙處于次飽和狀態,大部分懸移質屬于所謂的沖泄質.三峽建庫后,部分懸移質將在庫區淤積,最終在水庫的汛期水位下形成新的河床,雖然新河床表層主要是懸移質中較粗的部分,但是仍比原河床的覆蓋物要小許多,因而,它的平均坡降也要比原來小許多,估計新河床的坡降應和上荊江接近.如按万分之零點七計,也只有原坡降的三分之一(6).林秉南還認為,經過一段時間運行,新河床以上形成槽型庫容,槽型庫容的水面,形成了一條几乎和新河床平行回水曲線,而這槽型庫容永遠不會被泥沙侵占,并且可以永遠使用(7).由此可見,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一直認為三峽水庫河床和水面存在水力坡度,平均水力坡降為万分之零點七,与上荊江接近.

三峽工程論證綜合組不顧移民組和泥沙組在論證中所采用的假設條件的不同,只是簡單地將兩個結論拼湊在一起,得出了三峽工程移民人數113万和三峽工程的泥沙問題基本可以解決的論證.

但是得到這兩個結論的假設條件是完全不同的:移民組确定三峽工程移民淹沒至巴縣木洞和移民人數113万,其假設條件是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平面,沒有水力坡降.而泥沙組的結論,三峽工程的泥沙問題基本可以解決,其前提是三峽水庫的水面不是個平面,存在水力坡降,而且水力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排沙.

問題在于,未來的三峽水庫不可能同時存在兩种狀況,而只可能存在一种狀況.如果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沒有水力坡降,就無法實現排沙,泥沙淤積問題就不可能解決,水庫就會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被淤滿;如果三峽水庫的水面不是個平面,存在水力坡降,三峽水庫的淹沒范圍還要大大擴大,移民人數還要大大增加.如果三峽工程論證中移民組的論點是正确的,那么泥沙組的論證就是錯誤的;同樣如果泥沙組的論證是正确的,移民組的論點就是錯誤的,兩者之中有一個必定錯.試問是泥沙組的矛銳利還是移民組的盾更結實?為什么在人們的印象中,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沒有水力坡降呢?這是因為人們常常看到的是一些肥胖型的湖泊型的水庫,這些水庫的特點是水庫湖面寬但是長度短.如果一個水庫只有20公里長,水力坡降万分之零點七,壩址和水庫末端的水位差只有1.4米,這1.4米還在2米的風浪保險之內。三峽水庫的長度超過600公里,水庫的平均寬度只有1公里多一點,是個河槽型的水庫,由于水庫的長度長,水庫大壩處的水位与水庫末端的水位相差很大,這個水位差在計算水庫淹沒損失和移民人數時絕不能被忽略。

四、葛洲壩水庫的水面是平的嗎?

三峽工程是要利用水流發電,水庫中的水是在不停的運動之中,而不是一灘死水。河水進入水庫后的運動,其水力學性質屬于明渠漸變不恒定流動,其特點是:庫區斷面的水力要素(水位,流速,流量等)都隨著時間而變化。受庫周,庫床阻力和水庫的調蓄作用,洪水波狀自入庫斷面至壩前逐漸坦化,成為楔形曲線,而不是一條水平線。庫區沿程的水位均要高于大壩出水口的水位,只是在距大壩不遠的地方,水位抬升比較平緩,隨著距大壩距离的增加,水位抬升增快,在庫尾地區,水位抬升最大,接近自然河流時的洪水期的河流水力坡降。從壩址處到水庫末端的水力坡降的變化,就是從接近零的坡度,逐漸增長,直到末端接近自然水力坡降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三。

中國的許多政治家以及一部分水利專家一直認為,水庫的水面是平面,沒有水力坡降。至于水庫的水面是否存在水力坡降,只要看看已經建成的水庫的實際情況如何就可以一目了然。

葛洲壩工程位于三峽工程的下游三十多公里處,只要觀察一下葛洲壩水庫的水面變化,看看葛洲壩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還是個曲面,就可以知道未來三峽工程的情況。

葛洲壩水庫運用前后水面比降比較表(單位:1/10000)

站名 流量5千立方米/秒 流量1万立方米/秒 流量2万立方米/秒 流量4万立方米/
秒 距壩里程
運用前 1983年 運用前 1983年 運用前 1983年 運用前 1983年 公里

南津關 0.14 0.00?#9; 0.27 0.01 0.68 0.16 2.09 0.95 2.4
平善壩 0.64 0.02 1.51 0.13 2.52 0.57 3.68 1.80 9.8
茅坪 4.55 0.23 4.55 0.45 5.68 1.14 6.14 2.50 39.3
太平溪 1.40 0.15 1.55 0.45 2.20 1.29 3.48 3.27 43.7
香溪 2,50 0.15 2.79 0.59 2.35 0,88 1.91 1.32 70.1
秭歸 3.11 0.32 2.86 1.02 2.90 2,01 3.32 2.97 76.9
巴東 1.38 0.55 1.56 1.01 1.74 1.47 2.11 1.93 105.2
關渡口 1.16 0.50 1.44 1.00 1.91 1.69 3.19 3.04 116.1
青石洞 1.93 1.40 2.33 1.87 2.87 2.67 3.20 3.20 148.0
巫山 3.36 2.45 2.73 2.31 1.96 1.18 1.05 1.埃?#9;163.0
寶子灘 2.16 1.35 1.49 1.35 1.22 1.08 1.62 1.62 177.3
油炸磧 4.12 3.52 4.41 3.82 4.12 4.12 2.94 2.94 184.7
黛溪 1.89 1.89 188.0
孔明燈 199.5

摘自:唐日長:泥沙研究,水利電力出版社,北京,1990,第100頁

根据林秉南的計算,三峽水庫的比降為万分之0.7。表中葛洲壩水庫形成后的比降大部分大于万分之0.7,特別是流量大的時候,就是离大壩30—70公里處的比降就達到万分之2.5到万分之3.27.

如果把表中的數据換算成高程,則可看到,沿程水位不斷升高.

葛洲壩工程壩址處的水位為海拔63.5米,,當流量為40000立方米/秒時,壩址上游2.4公里處的南津關的的水位也約為海拔63.5米;距南津關7.4公里處的平善壩的水位為64.2米,比南津關高出0.70米;平善壩上游29.5公里處茅坪的水位為69.51米;茅坪上游4.4公里處的太平溪的水位為70.61米;太平溪上游26.4公里處的香溪的水位為79.24米.從葛洲壩工程壩址到香溪一共70.1公里,水位從海拔63.5米上升到79.24米,一共上升了15.74米,平均水力坡降為万分之二點二(8).按照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平面的理論,葛洲壩工程壩址的水位為海拔63.5米,香溪處淹沒水位也應該是海拔63.5米,而決不可能達到海拔79.24米的.

根据對葛洲壩水庫水面實測數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些結論:

1、水庫的水面,不是一個平面,是一個曲面,水力坡降不為零。2、在距壩址近處,水力坡降小,隨著距壩址的距离的增加,水力坡降逐漸增加,增加速度也隨之加快。3、流量大時,平均水力坡降大;流量小時,平均水力坡降小。

長江在宜昌處的平均年的洪水流量為520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的洪水流量為83760立方米/秒(9),所以在三峽水庫動用防洪庫容攔蓄洪水時,三峽水庫的水面必然有水力坡降.

又根据航運部門對葛洲壩水庫部分航段的實測記錄,葛洲壩水庫的水面确實存在水力坡降:當入庫流量達到30000立方米/秒時,水田角和喜灘的水力坡降為万分之3.86和万分之4.2.當入庫流量18000立方米/秒時,各重點航段的水力坡降小于万分之2.5(10).

既然葛洲壩水庫存在水力坡降,那么三峽水庫怎么可能是個平面呢?

五、1998年葛洲壩水庫攔蓄洪水時的水位和水位的抬升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洪水,三峽工程壩址處和葛洲壩大壩經歷了八次洪峰。當第六次洪峰來臨時,洪峰流量達56400立方米/秒,略大于長江常年洪峰流量,根据中央抗旱防汛指揮部的命令,葛洲壩大壩要承擔削減洪峰的任務,削減1000立方米/秒洪峰量。由于葛洲壩水庫的入庫水量大于出庫水量,葛洲壩壩址處的水位上升到海拔67米。而在這時,葛洲壩上游三十余公里處的三斗坪三峽工程壩址處的水位是不是也仍然保持在海拔67米呢?因為根据三峽工程移民組的觀點,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所以三斗坪的水位必須也是海拔67米。但是實際上,三峽工程壩址處的水位上升到海拔69米。就是說,在距壩址約三十八公里的距离內,水位上升了2米,水力坡降約為6米/100公里。由此推理,在三峽工程建成后,一旦決定要利用三峽工程來攔蓄洪水或是削減洪峰時,三峽工程壩址處的水位上升到海拔175米時,水庫上游各地的水位將超過海拔175米,距三峽工程壩址600多公里之外的重慶市處的水位將遠遠超過海拔175米。

根据對葛洲壩水庫防洪時實際水面變化情況,可以對三峽工程得到如下的推論:當三峽工程攔蓄洪水,壩址處的水位上升到海拔175米時,庫區沿程的水位均高于海拔175米,只是在距大壩不遠的地方,水位抬升比較平緩,隨著距离的增加,水位抬升增快。在庫尾重慶市處的水位絕不可能仍然是海拔175米。

六、其他水庫的水位變化

其實,中國其他水庫水面也都存在水力坡降的。大家比較熟悉的北京官廳水庫,在距离大壩15公里處的水位,要比大壩處高出1米多,在距大壩22公里處,水位比大壩處高出4米多。其他的如鬧得海水庫末端河床就要比大壩處最高庫水位高9.5米;黑松林水庫末端河床要比大壩處最高庫水位高8米;寶雞峽水庫末端河床要比大壩處最高庫水位高7米;鎮子梁水庫末端河床要比大壩處最高庫水位高3.5米;冶源水庫末端河床要比大壩處最高庫水位高3.3米;巴家嘴水庫末端河床要比大壩處最高庫水位高2.6米.要指出的是,這些水庫的長度遠遠不及長江三峽水庫.在水力坡降相等的情況下,水庫的長度越大,庫尾的水位的抬升幅度也就越大.

七、重慶云陽縣小江水庫

重慶云陽縣高陽鎮小江水庫,是個小水庫,卻是由于移民鬧事而頗有名气的水庫.水庫于1970年興建,1978年完工,按正常蓄水位計算(水平線),受水庫淹沒的土地2229.2畝,直接搬遷人口2000余人,由于移民就近后靠,不安置工作,所在村民組都算移民,共計2万多人.蓄水后,水庫的水面實際上不是平面,而是而是楔形曲面,被淹沒的土地遠遠超過原來的計算,被涉及的村民越來越多,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建設水庫前,農民的口糧為每人450斤,到1984年,口糧降為每人155斤.1982年,當地遭受洪水,被淹土地達3068畝.農民認為這是水庫工程所致,要求賠償,未能得到滿足.以后矛盾不斷激化,移民到水電站吃大戶,破環發電机設備,讓干部滾水,最后發展到万余移民集體上京告狀(11).

現小江水庫又被三峽水庫所淹沒,而云陽縣高陽鎮則是三峽工程移民中的最難點,四位移民上北京上訪,被判監刑。

八、浙江新安江水庫

新安江水庫是中國第一座自己勘測、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和自己制造設備的大型水電樞紐工程,工程的主要目標是發電,防洪,灌溉和航運等。新安江水庫1957年開工,1960年第一台机組發電。為新安江水庫工程,一共有30万移民搬家挪墳。

在大壩建成的40年后,1999年6月份底,新安江出現洪水,新安江水庫攔洪蓄水,水位剛上升到正常蓄水位海拔108米(也是水庫第一蓄水到正常蓄水位),淳安縣新安江水庫庫區的27個城鎮,315個行政村和6万多居民卻被洪水圍困,需要緊急轉移的有3万多人。換句話說,新安江水庫在開工后的42年,還需要再安置6万多移民(12)!為什么會出現這种現象?就是因為在計算移民時是按水平線,可以減少工程移民人數,而當四十年后,大壩處的水位第一次到達正常蓄水位時,而大壩上游各地的水位均超過正常蓄水位,离大壩越遠則淹沒越多。這四十年后增加的6万移民不會有人再把它計算在新安江水庫工程上,但卻改變不了這工程強迫一共36万居民遷移。而新安江水庫的技術負責人,正好是三峽工程論證的技術負責人。

九、結束語

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提出三峽水庫的平均水力坡度為万分之零點七,三峽工程移民的淹沒紅線卻沒有坡度。水力坡度万分之零點七,到底是個什么概念?如果您拿一根米尺,將其放在水平位置,再在尺的一端墊上一張薄紙,此時米尺兩端的坡度就超過万分之零點七。但是由于三峽水庫有663公里長,就是說有663000張紙的厚度,這個高度差就是任何人也不能忽略的,就是這個高度差將給三峽工程,三峽地區的人民和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

參考文件:

(1):張岳:三峽工程的移民問題,收在:未公開發表的三峽工程論證一書中,第125頁

(2):DASDREI—SCHLUCHTEN—PROJEKT,CHINAHEUTE,MAI1995,S.35.三峽水庫的長度也有667公里長一說,如在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工程移民研究,武漢,1997年,第9頁

(3):長江流域辦公室: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划報告要點,1959年編印

(4):長江水利委員會編:三峽工程永久通航建筑物研究,武漢,1997年,第11頁

(5):長江水利委員會編:三峽水庫綜合利用与水庫調度研究,武漢,1997年,第169頁

(6):林秉南:工程泥沙,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年,第25—26頁

(7):林秉南:工程泥沙,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年,第26—28頁的圖文

(8):具體數据摘自唐日長:葛洲壩工程叢書—泥沙工程,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年

(9):陸欽侃:宜昌洪水流量,收在:田方,林發棠主編:論三峽工程的宏觀決策,第446頁,湖南科學出版社,1987

(10):科委,水利部,能源部:長江三峽重點科學技術研究報告集,北京,1992年,第26頁

(11):黃波: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与可持續性發展,重慶出版社,1998

(12):王維洛:水庫的無奈——從新安江泄洪所想到的,華夏文摘,1999年第四三四期

如果前面表格格式有問題,請用下表:

葛洲壩水庫運用前后水面比降比較表(單位:1/10000)

流量5千立方米/秒
站名; 水庫運用前; 1983年
南津關; 0.14; 0.00?
平善壩; 0.64; 0.02
茅坪; 4.55; 0.23
太平溪; 1.40; 0.15
香溪; 2,50; 0.15
秭歸; 3.11; 0.32
巴東; 1.38; 0.55
關渡口; 1.16; 0.50
青石洞; 1.93; 1.40
巫山; 3.36; 2.45
寶子灘; 2.16; 1.35
油炸磧; 4.12; 3.52
黛溪; 1.89; 1.89
孔明燈; ;

流量1万立方米/秒
站名; ; 運用前; 1983年
南津關; 0.27; 0.01
平善壩; 1.51; 0.13
茅坪; 4.55; 0.45
太平溪; 1.55; 0.45
香溪; 2.79; 0.59
秭歸; 2.86; 1.02
巴東; 1.56; 1.01
關渡口; 1.44; 1.00
青石洞; 2.33; 1.87
巫山; 2.73; 2.31
寶子灘; 1.49; 1.35
油炸磧; 4.41; 3.82
黛溪; ;
孔明燈; ;

流量2万立方米/秒
站名; 水庫 運用前; 1983年
南津關; 0.68; 0.16
平善壩; 2.52; 0.57
茅坪; 5.68; 1.14
太平溪; 2.20; 1.29
香溪; 2.35; 0,88
秭歸; 2.90; 2,01
巴東; 1.74; 1.47
關渡口; 1.91; 1.69
青石洞; 2.87; 2.67
巫山; 1.96; 1.18
寶子灘; 1.22; 1.08
油炸磧; 4.12; 4.12
黛溪; ;
孔明燈; ;

流量4万立方米/秒
站名; 水庫運用前; 1983年
南津關; 2.09; 0.95
平善壩; 3.68; 1.80
茅坪; 6.14; 2.50
太平溪; 3.48; 3.27
香溪; 1.91; 1.32
秭歸; 3.32; 2.97
巴東; 2.11; 1.93
關渡口; 3.19; 3.04
青石洞; 3.20; 3.20
巫山; 1.05; 1.05
寶子灘; 1.62; 1.62
油炸磧; 2.94; 2.94
黛溪; ;
孔明燈; ;

站名; 距壩里程(公里)
南津關; 2.4
平善壩; 9.8
茅坪; 39.3
太平溪; 43.7
香溪; 70.1
秭歸; 76.9
巴東; 105.2
關渡口; 116.1
青石洞; 148.0
巫山; 163.0
寶子灘; 177.3
油炸磧; 184.7
黛溪; 188.0
孔明燈; 199.5

摘自:唐日長:泥沙研究,水利電力出版社,北京,1990,第100頁

感謝作者供稿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出現第一個搬遷無人帶 (4/14/2002)    
  • 大陸高官承認三峽大壩出現裂縫 (4/13/2002)    
  • 三峽大壩驚現裂縫 (4/12/2002)    
  • 三峽大壩裂縫 今冬還會發生 (4/12/2002)    
  • 三峽水庫建成農民難耕種 (4/12/2002)    
  • 中共官員:三峽大壩施工确有問題 (4/12/2002)    
  • 三峽大壩裂縫 究竟多大 (4/11/2002)    
  • 三峽再次爆發森林虫害 100万畝松樹面臨滅頂之災 (4/11/2002)    
  • 中共坦承三峽工程建設可能影響氣候 (4/8/2002)    
  • 三峽工程弊案頻頻暴光 顯示中共內斗白熱化 (3/31/2002)    
  • 哈佛洽特姆教授專題講座“三峽工程現狀与影響” (3/27/2002)    
  • 三峽庫區多處滑坡劉伯承故居成危房 (3/23/2002)    
  • 紅線的崩潰—三峽工程移民遷移線的錯誤和嚴重后果 (3/18/2002)    
  • 三峽大壩可能成為一個有毒的定時炸彈 (3/18/2002)    
  • 板新淨水廠 集水區內流入油汙 (3/16/2002)    
  • 三峽移民 30貪官回吐百萬 (3/15/2002)    
  • 三峽工程擬上市解決資金短缺 (3/13/2002)    
  • 資金短缺的大陸三峽工程擬籌資於股市 (3/12/2002)    
  • “高峽出平湖” ——記哈佛“長江三峽”講座 (3/10/2002)
  • 相關新聞
    “高峽出平湖”	——記哈佛“長江三峽”講座
    資金短缺的大陸三峽工程擬籌資於股市
    三峽工程擬上市解決資金短缺
    三峽移民 30貪官回吐百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