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拒即刻撤軍 巴人批美斡旋不力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8日訊】繼與英國首相布雷爾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以色列部隊立即撤出巴人自治區後,美國總統布希六日又親自致電給以色列總理夏隆,要求夏隆立即下令以軍撤退,免得破壞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下週親赴中東進行的斡旋任務,但夏隆僅承諾「儘速」結束在巴人自治區的軍事行動。此外,以色列也警告敘利亞和黎巴嫩應克制回教游擊隊在緊鄰以國邊界地區的挑釁行為,否則可能引發新一波戰爭。

  據自由時報綜合七日外電報導,自以軍上月二十七日對巴人自治區展開大規模軍事攻擊行動以來,布希六日首度致電給夏隆,據美國高層官員表示,布希在電話中要求夏隆立即將以軍撤離巴人自治區,並強調他「言出必行」,以色列必須立刻有所行動。

  但儘管面臨華府頻頻施壓,夏隆仍不願鬆口,總理辦公室官員透露,夏隆僅向布希表示以方「會盡全力儘快結束軍事行動」,但也向布希解釋以軍行動處境極為困難,約旦河西岸城鎮到處充斥著武器及大批爆裂物。另一名以國官員則說,唯有當以軍達成逮捕巴人恐怖份子的目標後,才會撤離巴人自治區。

  不過,以國內閣部長維爾奈卻對以色列電台表示,在鮑威爾抵達中東後,以軍顯然就必須停止軍事行動,也很可能無法再進入原本打算進攻的巴人領土,例如加薩走廊地區。預料鮑威爾最快將於十二日抵達以色列展開調停工作。

  巴人自治政府則指控布希未對以方設下撤軍期限,是讓夏隆有機會擊潰巴人自治政府的殘餘結構,以軍也可繼續屠殺巴人。巴人更對七日就自華府啟程的鮑威爾是先造訪西班牙、摩洛哥、約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之後,才抵達以色列感到非常惱火,認為布希對夏隆的強硬態度只是玩弄文字遊戲。

  以軍部隊六日在西岸展開此波軍事行動開始以來最血腥的攻擊行動,造成數十名巴人及五名以軍士兵死亡,七日又持續砲轟哲寧及那不勒斯的巴人難民營。據以軍發言人基德瑞指出,以軍在哲寧的軍事行動已將近結束,不過由於這些難民營傳統上即為巴人自殺炸彈客的大本營,因此就算哲寧的戰事停止,以軍也不會撤離巴人難民營,而將繼續搜捕巴人好戰份子及其武器。

  以國陸軍參謀長莫法茲七日則在內閣會議中表示,目前為止已有兩百名巴人遭以軍殺害,約一千五百名巴人受傷,而以軍也有十三名士兵陣亡,一百餘人受傷,同時有超過一千兩百名巴人被捕,其中包括約一百名遭通緝的「恐怖份子」。

  此外,以色列鄰近黎巴嫩南部的邊界區也屢遭回教哈瑪斯游擊隊及其他好戰組織攻擊,以國除迅速反擊外,更警告敘利亞及黎巴嫩控制境內的回教好戰團體,否則以方可能拉開第二條戰線。 但以色列擴大西岸軍事行動也持續在全球各地引發反以及反美浪潮,法國首都巴黎六日就有兩萬名示威者在工會及人權組織號召下走上街頭,要求以軍撤出巴人領土,法國其他城市及巴林、德國、義大利、約旦、土耳其及烏干達等地也都傳出類似示威活動。阿拉伯國家外長六日則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支持「巴人正當抵抗」以色列的侵略,不過並未採取阿拉伯民眾所要求的任何具體行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解讀自殺攻擊 以巴各說各話 (4/8/2002)    
  • 以軍稱打死兩百巴勒斯坦人 (4/8/2002)    
  • 拉法葉案 突破辦案時限 監委巧思解套 (4/7/2002)    
  • 美特使晤阿拉法特 打破孤立 (4/7/2002)    
  • 以軍加緊大規模軍事行動 (4/7/2002)    
  • 黎巴嫩游擊隊炮轟以色列 (4/7/2002)    
  • 以軍西岸加緊進攻打死多人 (4/6/2002)    
  • 以軍入侵那不勒斯 包圍難民營 (4/5/2002)    
  • 巴戰鬥人員:以軍炸開教堂 (4/4/2002)    
  • 以軍出動坦克車 包圍四處難民營 (4/4/2002)    
  • 以軍坦克開進西岸納布盧斯 (4/4/2002)    
  • 以色列控制伯利恆 巴人打游擊戰 (4/4/2002)    
  • 以軍宣稱已佔領五座巴勒斯坦城鎮 (4/3/2002)    
  • 百名巴勒斯坦槍手佔基督降生大教堂與以軍對 (4/3/2002)    
  • 美國務卿鮑威爾不贊成放逐阿拉法 (4/3/2002)    
  • 以色列坦克大舉進駐 約旦河西岸風雲急 (4/3/2002)    
  • 以軍向阿拉法特官邸送去食品水和藥品 (4/3/2002)    
  • 以軍再入伯利恆 巴人續自殺攻擊 (4/3/2002)    
  • 以軍坦克凌晨已進入伯利恆 (4/2/2002)
  • 相關新聞
    以軍坦克凌晨已進入伯利恆
    以軍向阿拉法特官邸送去食品水和藥品
    以色列坦克大舉進駐 約旦河西岸風雲急
    美國務卿鮑威爾不贊成放逐阿拉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