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作戰有多難 太平洋戰爭實例(二)

——塔拉瓦環礁登陸戰

人氣 4253

【大紀元2020年10月21日訊】登陸作戰有多難,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一次反攻,已經有所體現。1943年,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的反攻取得勝利,準備展開全面反攻。美軍的第二次登陸戰,選擇奪取中太平洋的塔拉瓦環礁(Tarawa),才真正體驗了兩棲作戰的難度。

塔拉瓦環礁的外形,如一個長而細的三角形的兩個外邊,島長度約有兩公里,最寬處只有730米,目前是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Republic of Kiribati)的首都。島的面積不大,但很平坦,日軍在這裡建設了一座機場,這座不起眼的小島忽然具有了戰略地位。

美軍奪取該島,可清除中太平洋的威脅,奪取機場後,還可用於支援下一步反攻馬紹爾群島。

然而,這樣一個小島,卻讓美軍在第一次真正的兩棲登陸中,付出了代價。

塔拉瓦環礁的外形,如一個長而細的三角形的兩個外邊,島長度約有兩公里,最寬處只有730米。島的面積不大,但很平坦,日軍在這裡建設了一座機場,這座不起眼的小島忽然具有了戰略地位。(大紀元製圖)

日軍精心佈置的防線

日軍當然也意識到塔拉瓦環礁的戰略重要性,提前投入大量的資源與人力,加強島上的防衛,專門派出工兵1000餘人,還有1200名朝鮮勞工,花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構築了整個環礁的防禦工事。

狹長的島嶼面積有限,日軍的防禦陣地以阻止灘頭登陸為主,共修建了500座碉堡,部署了40門火砲,灘頭還佈置了混凝土三角錐障礙、鐵絲網和木製柵欄。所有防禦設施都用椰子樹與珊瑚砂覆蓋,很多用混凝土或鋼板加強。

環礁沿岸還設有14座岸砲,最大口徑8英寸,全部置於沿岸的的混凝土掩體中。連接環礁各處的戰壕連通,可以相互調動;防空洞頂厚近兩米,由砂石、椰子木和波狀鋼板構成。

日軍陸戰兵力總計2636人,有14輛95式輕型戰車。日軍指揮官自稱,要用「100萬人,花100年時間」才能征服塔拉瓦環礁。

日軍的岸炮,置於堅固的工事內。(公有領域)

美軍的充分準備

美軍深知此戰不會容易,美軍已經擁有眾多新造戰艦和飛機,派出了龐大的艦隊支援,包括6艘航空母艦、5艘輕型航空母艦、6艘護航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8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66艘驅逐艦以及36艘運輸艦。

美軍總兵力約35,000人,海軍陸戰隊以第2師為主,約18,000人擔任兩棲登陸任務。

海軍陸戰隊第2師曾參加了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反攻,並在1942年8月7日第一批登陸。1943年初,陸戰隊第2師轉往新西蘭修整,一直在準備第二場惡戰。

發動攻擊前數日,美軍已開始對塔拉瓦環礁進行轟炸。

1943年11月20日凌晨,美軍艦隊抵達環礁附近,日軍各式火砲隨即砲擊美軍船隻,美軍戰列艦巨砲立即還擊,數顆16英吋的砲彈命中日軍目標,其中一枚還落在日軍彈藥庫,引發劇烈爆炸。美軍的砲擊似乎有效,但對大多數地下掩體的日本守軍損害有限。

清晨,美軍艦載機又開始空襲,並派出掃雷艦,清除淺灘區的地雷與水雷。

美軍雖然做了充分準備,但實戰表明,砲擊和空襲無法有效摧毀地下掩體工事。

第一次真正的搶灘登陸戰

美軍也制定了周密的搶灘計畫,包括具體地點、範圍、兵力部署、裝備等。

11月20日上午9點,美國海軍艦艇再次炮擊,海軍陸戰隊員展開搶灘行動。此時,戰情人員才發現犯下錯誤,當天與第二天的潮汐都是小潮,海平面僅高於海底礁岩0.9 米,原來預估的大潮至少應為1.5米水深。

水深過淺,海底礁岩成為美軍登陸的一大障礙,兩棲登陸戰車或者可以強行穿越,但登陸艇會擱淺,成為日軍火砲的靶子。陸戰隊員不得不距離灘頭460米就提前下船,延長了抵達灘頭的時間。第一波搶灘部隊中,只有少數搶灘成功,又被海灘上高大的障礙物阻擋。

大部分兩棲登陸戰車穿越礁岩時,同樣遭到岸上炮火攻擊,第一波也僅有少數車輛抵達灘頭。即使後續陸戰隊不斷搶灘,第一天仍然有約一半的兩棲登陸戰車報廢。

美軍在岸邊的一輛兩棲登陸車。(公有領域)

美軍成功登陸

大衛·舒普(David Shoup)上校擔任美軍登陸部隊指揮官,他在登陸中遭到砲彈碎片波及而受傷,但仍然顯示了前線指揮才能。他有效組織了第一波成功上岸的陸戰隊,首先清除了灘頭附近的日軍狙擊手,在接下來兩天中,他也冒著日軍砲火,持續組織攻擊日軍陣地,將戰線向前推進。

美軍登陸的坦克大多數也遭受損失,但有力支援了進攻,把陣線從海岸向內陸推進至少270米。

面對第一次殘酷的搶灘登陸戰,美軍陸戰隊仍然連續登岸,於午後搶灘成功,突破了日軍第一道防線。第一天,多達5000名美軍成功上岸,也有1500名士兵陣亡或負傷。

不幸中仍有幸運。美軍的砲擊和空襲,摧毀了日軍的通訊線路,使得日軍指揮官無法有效指揮。隨後,美軍砲擊不偏不倚,直接落在日軍指揮所,日軍指揮官當場陣亡,日軍指揮中樞完全瓦解,未能組織有效反擊。

傍晚過後,美軍大部分戰線已推進到島嶼中部。

美軍用火焰噴射器攻擊日軍據點。(公有領域)

隨後的進展

第二天,11月21日,美軍將島上的日軍分割成兩半,並鞏固了灘頭陣地,確保後續增援部隊順利登陸。

美軍不斷呼叫海軍炮擊和空襲支援,指示打擊目標,繼續攻佔更多日軍據點。

中午,美軍更多坦克和重型機槍運送上岸,能夠壓制日軍的機槍陣地,迫使日軍後退。當日傍晚,美軍在島上掌握全面優勢。

第三天,11月22日,美軍繼續擴大戰果,將日軍進一步壓縮在狹窄區域。晚上,日軍組織了兩次反擊,但難以突破美軍優勢火力。

第四天,11月23日凌晨 4點,約300名日軍垂死衝鋒,大多數在美軍支援炮火中陣亡。

清晨05:10分,美軍遭受意外損失,一艘護航航母被日軍潛艇擊沉,造成687名美軍船員死亡,佔塔拉瓦戰役美軍陣亡人數的30%以上。

美軍對殘餘日軍進行了連續一個小時的空襲和炮擊,美軍坦克繼續推進,下午美軍已完全控制整個島嶼。

塔拉瓦環礁是中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卻有戰略價值。(大紀元製圖)

戰損比較

四天殘酷的奪島登陸作戰,美軍陸戰隊陣亡1009人,受傷2296人,海軍陣亡687人。美軍共有1696人喪生。

日軍包括朝鮮勞工,共4690人陣亡,146人被俘(17名士兵、129名工人)。

美軍總兵力比日軍多出7倍以上,仍然出現重大損失,引起美國本土大量批評。人們認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島,不值得付出如此巨大的損失。

但尼米茲海軍上將說,「拿下塔拉瓦,就如同我們將日本放置於中太平洋的門一腳踹開」。

十個星期後,在馬紹爾群島戰役中,塔拉瓦環礁上的機場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塔拉瓦登陸作戰,美軍獲得寶貴經驗,保證了馬紹爾群島戰役的成功。

美軍在搶灘登陸時遭遇重大傷亡。(公有領域)
美軍在搶灘登陸時遭遇重大傷亡。(公有領域)

總結

美軍經過總結,認為造成巨大損失的因素包括:潮汐與珊瑚礁障礙高度的計算錯誤;登陸艇的操作缺陷;海軍砲擊無法削弱敵方堅固工事;參戰部隊協調、溝通困難。

這是美軍第一次遭遇密集和堅固防禦的兩棲登陸作戰,自然需要吸取教訓。美軍這次硬碰硬的登陸戰,也證明了兩棲登陸作戰的一些關鍵要素:

  1. 1. 海、空優勢的支援,無論是砲擊、空襲,還是強大的運輸能力;
  2. 2. 重型武器裝備與陸戰隊同時登陸上岸;
  3. 3. 現場有效的統一指揮;
  4. 4. 迅速建立灘頭陣地,確保後續裝備、人員、物資登陸源源不斷;
  5. 5. 不間斷運送優勢兵力登陸,確保優勢火力;
  6. 6. 各兵種協調、溝通,互相配合,發揮整體作戰優勢;
  7. 7. 登陸海域的水下、水面和空中優勢,確保登陸作戰不受干擾。

中共一直號稱攻台作戰,可以看看,以上這些條件,到底具備哪些。登陸作戰有多難,一個小小的塔拉瓦環礁登陸戰,可能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後續的戰例應該更有意義。(待續)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沈舟:航空母艦是如何誕生的
沈舟:太平洋海戰系列 航母決戰中途島
沈舟:中共仿造前蘇聯航母到底什麼水平
太平洋海戰系列 所羅門群島航母苦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