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衛生官員:封鎖抗疫下 因阿片類藥死亡增加

人氣 1064

【大紀元2020年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夏雨綜合報導)美國各州和縣衛生官員本月表示,由於各州在與中共病毒的持續抗爭中採取封鎖措施,因阿片類藥物死亡的人數在美國各地激增。

週日(10月25日),川普(特朗普)總統出席新罕布什爾州曼徹斯特的一次競選集會。他說:「封鎖(lockdown)還將導致(人們)過量使用藥物……酒精,抑鬱症,自殺,(這種現象)遍布各地。」

川普還批評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的封鎖抗疫政策,稱他是「停擺(經濟)候選人」(shutdown candidate),並聲稱拜登將逆轉美國的「經濟復甦」。

拜登在上週四的總統辯論中表示,他願意實行更多經濟關閉措施來對抗病毒大流行。

疫情導致封鎖 美多州阿片類藥物濫用致死人數增加

福克斯新聞10月25日報導,雖然無法獲得2020年大部分時間的全國性數據,但一些州報告,在大流行病期間,因服用過量阿片類藥物而死亡的人數有所增加。

衛生官員和專家指出,由於全州範圍內的封鎖而增加的孤立感和失業,是造成與毒品有關死亡人數激增的可能因素。

紐約州奧諾達加縣(Onondaga County)衛生局社區衛生負責人麗貝卡‧舒爾茨(Rebecca Shultz)對Syracuse.com表示:「大流行確實增加了濫用藥物的風險因素。」

根據該縣衛生部門的數據,奧諾達加縣阿片類藥物死亡人數在2020年前6個月躍升至86人。縣驗屍官辦公室表示,這一數字幾乎是2019年上半年報告的44人死亡的兩倍。

俄勒岡衛生局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在2020年4月和5月,俄勒岡州因阿片類藥物服用過量的死亡人數增加了70%。該州衛生部稱這種上升是「令人震驚的高峰」,但同時也說,現在確定過量服用藥物造成死亡高峰在多大程度是由COVID-19大流行引起的,還為時過早。

「但是,意識到我們將在一段時間內面對COVID-19,以及與工作、學校和社會隔離有關的其它壓力因素,可能會增加焦慮和抑鬱,並可能導致有害的酒精或其它毒品使用情況。」州副衛生官兼州流行病學家湯姆‧珍妮(Tom Jeanne)說。

在緬因州,從1月到6月,有258例藥物過量死亡,與2019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27%。官員們表示,人們日益增加的孤立感是造成這種情況增加的部分原因。

該州司法部長亞倫‧弗雷(Aaron Frey)在一份關於該州第二季度毒品死亡的報告中說:「從數據中可以清楚看到,阿片類藥物流行導致的死亡人數增加,部分原因是由於因大病毒流行,與他人隔離的生活日子越來越長。」

加利福尼亞州司法部長貝維爾(Xavier Becerra)告訴福克斯沙加緬度分台,「在我們一些縣,死於藥物過量的人比死於COVID-19的人多。」

2020年4月27日,好萊塢大道鳥瞰圖。 (Photo by Robyn Beck / AFP)

貝塞拉說,與大流行病前幾個月相比,聖地亞哥在7月和8月藥物過量死亡人數增加了50%。他說,由於大流行病,「這些災難的影響正在加劇」。

同時,與去年同期相比,截至7月底,康涅狄格州的初步用藥過量死亡人數增加了19%以上。到8月底,華盛頓州上升了9%,科羅拉多上升了28%,肯塔基州上升了30%。

現階段封鎖抗疫 遭多方質疑

「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拜登是停擺候選人。民主黨是停擺黨。」川普週日說。

川普繼續說:「他們將關閉你們的自由,並將關閉我們國家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復甦。」

10月14日,川普在白宮玫瑰園參加經濟俱樂部活動時表示,左派政客所推行的不科學封鎖,正在不必要地摧毀數百萬人的生命。

截至10月13日,來自世界各地超過32,000名醫生和醫療專家已簽署了一份請願書,以反對防止COVID-19擴散的封鎖措施,他們指這些措施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2017年,川普總統成為第一位宣布阿片類藥物危機為國家衛生緊急情況的總統。2018年,他簽署了一項法案,將聯邦阿片類藥物資金增加到創紀錄水平。

今年10月8日,世衛的中共病毒特使大衛‧納巴羅(David Nabarro)在接受英國週刊《觀察者》「The Spectator」採訪時說,世衛不提倡把封鎖作為對抗中共病毒傳播的主要措施。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臨時數據,在2018年下降了一年之後,美國阿片類藥物過量死亡在2019年再次增加,首次超過50,000人,所有因藥物過量造成的死亡人數達71,000人。

川普政府在向美聯社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川普政府繼續推進聯邦政府對阿片類藥物應對工作的資金投入,在本財年增加15億美元國家撥款,並優先開展預防教育、治療和執法工作。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不效仿中共封城 川普:世衛承認我是對的
川普:左派推行封鎖 正摧毀數百萬人生命
2020年大選 川普:要超級復甦還是拜登蕭條
德國巴伐利亞州疫情趨重 民眾抗議措施過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