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印鈔廠高管 傳私印2兆人民幣

人氣: 49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21年1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淨綜合報導)在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前副總經理陳耀明被查之後,近日網傳陳耀明與私印2兆元(人民幣,下同)「 同號鈔」有關聯,而相關消息源於19年前陸媒一篇報導。中共央行緊急闢謠,引發輿論關注。資深銀行家吳明德表示,重複印錢比印假鈔更可怕,雙倍「真鈔」將衝擊金融系統。

中共央行官網12月22日發布通告稱,近日網路流傳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下稱「印鈔總公司」)陳耀明涉嫌嚴重違法違紀、主動投案,「疑似因私印『同號鈔 』2兆」,央行稱此為「謠言」,並已向警方報案。

網傳消息 可追溯至2002年

21日晚間,「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陳耀明私印同號鈔2兆」一度衝上熱搜榜。

據第一財經報導,這一消息始於12月21日,並在多個社交平臺傳播發酵。消息稱此前有儲戶拿著相同面值、相同號碼的人民幣到幾家商業銀行鑑定,結果均是「幣真貨實 」。

《大紀元》發現,上述有關重號人民幣的消息出自於《三秦都市報》於2002年5月10日發表的題為〈兩鈔票編號相同卻均是「幣真貨實」〉的報導。

根據這篇報導,早在19年前就已經從中國銀行流出「幣真貨實」的重號人民幣了。

《三秦都市報》報導稱,「5月8日一溫姓女士拿著相同面值、相同號碼的人民幣讓記者『見識」,著實讓人吃驚不小。這兩張人民幣均是1990年版、100元面值、編號均為YA80829168。」

同號碼的人民幣 並非偽鈔

報導還稱,據溫姓女士說法,這兩張人民幣是她不久前從工商銀行漢中市分行取出的,她偶然發現此兩張人民幣為同一號碼後,即到幾家商業銀行作過鑑定,結果均是「幣真貨實」。

有記者看過鈔票後,即請教人民銀行漢中市支行發行科,該科職員先稱,絕無此種情況,可能是假鈔;經過他們重新鑑定後也確認這兩張均為「正宗真幣」。他們認為此事非同小可,上報總行等候指示。

此外,《楚天都市報》於2010年12月29日也曾刊登題為〈市民收藏兩張同號百元人民幣經鑑定係真幣〉的報導。該報導提到,天門蔣湖農場的一名男子展示了兩張同號的100元人民幣真鈔,兩張1990年版的100元人民幣編號完全相同。

報導稱,經記者實地考察,兩張鈔票都經過中國農業銀行鑑定為真鈔,受訪男子表示,這不是他發現的首例同號錢,此前還有不少的鈔票有同樣號碼。

有網友對「私印」說法表示懷疑,認為「私印如此巨量的貨幣不太可能」;也有網友指,「國內腐敗都是窩案,傳出的消息是,多印出來的錢分給了某些家族,注意是家族不是個人,綜合幾大家族人脈和財力,再有2兆真鈔,這是在中國,沒有搞不定的。」

還有網友認為,陳耀明落馬或是為中共大老背鍋,陳耀明究竟和網傳的私印同號鈔2兆元有沒有關係?黨媒的闢謠,能相信嗎?

陳耀明任職印鈔公司近40年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57歲的陳耀明,從1984年8月以來,一直在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工作,擔任過防偽印刷公司籌備組成員、上海印鈔廠副廠長等職。2001年8月,陳耀明任職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2021年1月起,任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黨委委員及董事。

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是中共央行直屬的國家法定貨幣印製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近兩年來已有多人被查,包括曾任中國印鈔總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長達10年之久的賀林。

專家:最擔心印了兩套鈔票

香港資深銀行家吳明德12月16日在接受香港《大紀元》的《珍言真語》節目採訪時推測,最近這兩、三個月,中紀委進駐央行、大金融機構、銀行去檢查,因為已無法掩蓋,是陳耀明的對手供他出來。

「現在最讓人擔心的是他印了兩套(人民幣真鈔 )出來。」他進一步舉例解釋,「比如我印了1兆出來,號碼由1到1萬,然後旁邊的同一機器又印1到1萬,只是在不同的地區使用,這些號碼就不會重複出現在市場上。」

吳明德指出,這是民眾最害怕的情況。由於貨幣乘數效應,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供應會倍增。「這些重複印製的人民幣,就是與當年的金圓券一樣?但是國民黨當年不停的印,告訴你印了多少金圓券出來、沒有騙人。而現在的情況是騙人的,有點暗渡陳倉。」

金圓券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48年發行的一種貨幣。進入1949年,金圓券快速貶值,市場上出現過100萬元面額的金圓券,造成中國經濟惡性通膨。

吳明德繼續分析道,「走到了這一步,最怕就是金融信用系統被人不信任,我們最差就會回到國民黨的金圓券的時代。」

他說,「這個就是習近平最害怕的,他是要求穩,而金融系統是不需要什麼進取,越穩就越好。這就是直接挑戰金融系統的穩定。」

用專業知識印別國貨幣最可怕

對於是否會搞亂世界秩序,吳明德指出,人民幣不是世界硬貨幣,所以沒這個問題,但如果有人用國家的印鈔技術、專業團隊和知識去印別國的貨幣,這才可怕。◇

責任編輯:于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