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劫匪為慣犯 社區監獄能矯正嗎?

犯罪難逃制裁 然而要付出代價的 卻不單是罪犯 為什麼很多人出獄後再犯罪

人氣 96

【大紀元2021年03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布碌崙七大道元宵夜驚爆血腥劫案,一死三傷震驚社區。日前其中一名嫌犯落網後,警方記錄顯示其案底累累,25年前曾因殺人入獄10年,假釋後又有至少兩次被捕記錄。

紐約市攻擊和暴力事件自2014年以來大幅上升。
紐約市攻擊和暴力事件自2014年以來大幅上升。(取自市主計長辦公室2019年報告)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犯罪難逃制裁;然而要付出代價的,卻不單是罪犯。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PubMed Central(PMC)收錄的一份文獻「犯罪給社會帶來的代價」,一宗搶劫罪案的社會成本在2001年保守估計是219,286美元,其中包括拘捕、檢控、服刑以至更生工作引致的開支,以及受害人的損失。而一宗謀殺案的社會成本則高達4,423,614美元。

犯罪浪費大量社會資源,減少罪案有助節省社會開支。人們自然會想,那就做更多工作防止二次犯罪,為什麼很多人出獄後還是要犯罪?

要說美國為減少罪犯做出的各種努力,花的錢也不少。根據紐約市主計長斯靜格2019年發布的報告,懲教局2018財年預算激增至13.9億美元,每名囚犯的一年關押成本上升至創紀錄的302,296 美元,養一名囚犯一年比培養一名哈佛大學生一年的全部費用還多四倍。雖然投入的錢年年增加,但暴力事件不降反升。

於是,近年來倡導者更擁護「人性化監獄矯治犯罪行為」,主張關閉雷克島監獄,改在華埠等社區蓋摩天監獄,目的是讓紐約監獄「由隔離到融入社區」。市長白思豪2月25日簽署新法,把雷克島的管轄權移交給紐約市行政服務部,並要求研究雷克島上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存儲。這是為雷克島監獄最後關閉釘下最後一根釘。

記者會上,眾多官員表示,這是邁向「社會正義、環境正義、氣候正義」的巨大一步。雖然疫情發生後,社區有許多聲音要求把87億建社區監獄的撥款用在挽救紐約經濟上,但「關閉雷克島監獄」擁護者堅持認為國家需要做更多的事來幫助犯人再生。

接下來的問題是,87億的社區監獄能發揮多大的效力?能否矯正殺害鄭勇的慣犯累犯?

資深人士:某些項目有效 但大多數無效

「法律官員」(Law Officer)網站2月25日刊文「擁護者堅持認為犯人康復計畫有效,對嗎?」作者西佩斯(Leonard Adam Sipes)是一名當了大半輩子警察、然後在司法部任預防犯罪資深專家,再到聯邦預防犯罪委員會擔任信息管理總監,現已退休。他指出,大多數倡導者吹捧的社區改造計畫存在缺陷,有些有用,但大多數不起作用,不會減少累犯率。

其中他提到,許多倡導者無休止的呼籲將監獄人口減少一半,他們堅持認為這不會危害正常社會秩序、增加犯罪率,也不會對受害者產生影響。但是數據卻相反。

根據美國司法部司法統計局的全國數據,「出獄人士中,三分之二(68%)在獲釋三年內再次因為新的罪行被捕,四分之三(77%)的人在五年內又被捕。」

西佩斯例舉了幾個承諾能有效改造犯人而不會威脅到公共安全的「錯誤陳述案例」,其中俄勒岡州約有35%的囚犯是犯有精神病的,然後在有監督的精神病治療中被釋放,結果出獄三年內被指控犯有新罪行。在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5日期間,該州釋放了220名這樣的被告,因為他們「無從辨別是非或控制自己的行為」被判無罪。

其中約四分之一,即51人,被控在三年內攻擊他人。25人被指控犯有較輕的罪行。三年後,又有18人被起訴,其中12人因暴力事件被捕。但俄勒岡州委員會在其網站上宣稱,被他們監督治療的人二度入獄「是極為罕見的事件,每年只有0.46%的被告會犯下新罪行」。

因此,對於一些慣犯來說,監獄就像第二家庭,進進出出。他們和一些犯罪後心存悔過的初犯、意外犯罪不同,後者不過度崇尚不勞而獲,基本沒有什麼再犯可能性,這部分人出獄後基本能夠很快融入社會;前者以犯罪為職業。

什麼有效?

所以,1974年馬丁森法官(Martinson Robert)在其著名的《什麼有效?監獄改革的問題與答案》一文中明確得出「矯治無效」的結論,並指出矯治刑罰觀念應當從量刑中剔除。馬丁森曾在紐約市立大學擔任社會學主任,後來創立了刑事司法計算知識中心。

西佩斯說,馬丁森的文章刊出後引起學術界廣泛討論,「如果沒有任何效果,為什麼要花錢呢?」全國各地的立法者都問。不過自馬丁森以來的幾十年間,倡導者一直堅持認為:教育、職業培訓等項目是協助囚犯離開監獄的有力工具。之所以沒有效果,「要麼程序運行不正常,要麼是管理者的錯,或者他們的資金不足或實施有誤。」

但西佩斯對美國司法部國家司法研究所資助的文獻進行了另一次審查(超過600項評估),指出大多數康復計畫均無效。

「監禁的影響被妖魔化了」

那麼監獄的作用是什麼,一是震懾,通過懲罰告訴其他人不要犯罪,起一種社會引導的作用。二是隔絕,將一部分慣犯與社會隔絕,防止他們危害正常社會秩序。三是平息社會憤怒以及受害人的心理創傷。

西佩斯的第二個觀點是「監禁的影響被妖魔化了」。他說,許多倡導者無休止地說監禁對降低累犯率沒有作用。但是美國判刑委員會提供的數據表明,較長的刑期可大大降低累犯率。在兩個樣本量較大的模型中,被監禁超過120個月的罪犯較沒有被監禁的對照組犯罪的可能性要低30%。

西佩斯表示,他不是貶低所有的社區改造計畫或刑事司法改革,如果您關心矯正人員的福利,可以支持計畫。以人道主義的方式對待計畫並沒有錯,只是不要將其宣傳為「減少犯罪的項目」。

政府的努力體現在哪些地方?怎樣才能更有效,他認為,「我們迫切需要客觀而不是倡導」。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紐約市長公布1116億元行政預算 有望增逾兩千警力
曼哈頓地檢欲資助社區組織 預防青少年槍枝暴力
紐約將近25%青少年遭遇心理健康問題 專家籲加強支援
法拉盛僱凶殺人案 槍手定罪 面臨無期徒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