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店亞裔老闆 免費送出1萬個手工口罩

樂於助人辛勤付出 乾洗縫紉店如今經營陷困境

人氣 158

【大紀元2021年0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霖昭美國紐約報導)在去年疫情肆虐的時期,人們幾乎都感受過口罩緊缺的氛圍,有人則借機哄抬口罩價格,想發一筆橫財。呂率貞(Lily La)與她先生托尼·特里(Tony Trinh,以下簡稱Tony),這時沒有為金錢所動,他們用自己的雙手親自製作了超過一萬個口罩,免費送給身處各地、需要口罩的人們。

在布碌崙聯合街(Union Street)130號,有一家叫La Cleaners & Tailor 的乾洗和縫紉店。在去年很多店鋪因疫情都關門的時候,她們回到店裡啟動縫紉機,緊鑼密鼓地忙著製作口罩。店主呂率貞說,這裡留下了她很多的回憶,就像是她的家。

呂率貞在紐約布碌崙的店舖La Cleaners & Tailor門口,如今依然寫著:我們製作口罩,如果你需要,可進來取一個。(李霖昭/大紀元)

突增的口罩需求

58歲的呂率貞出生在越南,父母是華人。她16歲移民來美國,高中畢業後,嫁給了越南裔的Tony,後來開了這家店。「十六、十七年前,我們從約一個街口遠的店面搬來這裡,我們在這個社區經營了32年」,呂率貞回憶道。疫情前,和她們打交道的主要是附近社區的居民,有的甚至是30多年的老顧客。而在去年,聯繫他們的人來自各地,甚至遠在尼日利亞,這是他們從未想過的事。

呂率貞(Lily La)向大紀元記者展示她剛剛做好的口罩。(李霖昭/大紀元)

去年3月下旬,呂率貞依照紐約州的「居家令」,暫停了店鋪的經營。「我們待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看到州長庫默說,現在需要大量的口罩,能提供任何的幫助都好,因為那時候人們在外面很難找到口罩」。她和先生說:既然我們懂得縫紉,或許我們可以告訴政府,我們能幫助縫製口罩。

Tony撥打311電話後,得到的回應是政府需要大型工廠進行大批量的生產,不需要小型的供應點。「然後我和先生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縫製口罩給自己戴」。因為需要用上縫紉機,他們回到店鋪開啟機器。她們最初目標是做出十個口罩,給一家五口人用,每人有兩個替換。

呂率貞店裡放著她製作好的口罩,最小的尺寸適合給3個月大的嬰兒,這張圖裡就有8個不同尺寸的口罩。(李霖昭/大紀元)

當她們戴上自己製作的口罩後,經過店鋪的路人就對她們表示自己也需要口罩。「於是我們就把口罩送給他們。人們口口相傳,和別人說我們這裡在縫製口罩,接著就有更多的人就來到我們的店,說需要口罩。」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等著她們製作的口罩,而呂率貞的店裡沒有很多原材料了。人們就開始帶來布料、鬆緊帶等,有些人帶來自己喜歡的圖案樣式,有的人帶來喜歡的純棉新床單,這樣呂率貞和她先生就用這些捐來的布料繼續製作口罩送給大家。「我們有時晚上回家後也在趕工,有時做到凌晨一點,做好了白天又帶過來。」

呂率貞和先生設計出不同尺寸的口罩版型,能符合不同臉型的人的需求。(李霖昭/大紀元)

手工製作 心意滿滿

呂率貞和他先生向大紀元記者演示了她們製作口罩的流程。「製作口罩經常是他裁剪,我縫製。然後我們把快完成的口罩帶回家,把它們內、外側翻轉過來,第二天回到店裡再加上鬆緊帶。所以,這是一連串的活兒,我們不是單個單個地做。 工廠是用機器去裁剪,我們沒有那樣的機器,只能用剪刀。」

她們在厚紙片畫出半邊口罩的形狀,然後把剪出來的厚紙片作為口罩的版型,放在布料上。Tony說,製作口罩的布料他們要先熨燙,從熨燙、裁剪到縫製完成,一個口罩平均下來花的時間大約10到12分鐘。他一般裁剪是把布折疊成十層,提高一些效率。但他們的口罩是兩層的,所以一個口罩就用上四塊布,再加上兩根鬆緊帶,這些就是呂率貞加工過程中需要仔細縫製的材料了。

呂率貞使用的是一台Singer牌子的縫紉機,Tony說這台機器是德國生產,在美國已陪伴他們至少35年。Singer這個單詞有歌唱者的意思,在店裡,呂率貞在縫紉機前把布料對齊,認真地製作口罩,縫紉機運轉時發出的聲音猶如陪伴主人的一串歌聲。口罩做好後,呂率貞微笑著把右手放在胸前,對記者說:「這些口罩出自我的心。」

這台Singer牌縫紉機陪伴了呂率貞30多年。(李霖昭/大紀元)

改進口罩尺寸 品種豐富

隨著來領口罩的人建議能不能製作更貼合各自臉型的口罩,呂率貞意識到一個型號已經滿足不了廣大的人群需求。Tony向記者展示了七個型號的厚紙片,分別適合於10歲以下兒童、十幾歲的年輕人、小臉女性、臉型大的女性、小臉男性、臉型大的男性、以及留有大鬍子的男性。店裡的成品款式還不只這些,Tony取出一個為3個月大的嬰兒定製的迷你型口罩,還有一個對應鼻子位置尤為長的口罩,適合鼻子特別高挺的人士。

這種左右拼接的口罩模板,Tony說他不僅根據人們臉型做分類,而且對應鼻子的高度位置也經過改進。他們最初的口罩沒有設計成將鼻子蓋得那麼嚴實,經過他們摸索試驗,不斷調整版型的形狀,最後成型的效果能良好地包住鼻子,並能沿著鼻樑貼合到臉部。

Tony說,「這樣口罩周圍不容易有縫隙,空氣就不會從側面輕易地進去。這些布口罩戴起來不悶,也沒有金屬條,對鼻樑無壓迫感,是舒適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戴上我們的口罩,戴一天也仿若無物,他們說感覺不到口罩的存在了。」

除了左右拼接的樣式,店裡還有一些像醫用口罩那樣的帶有好幾道摺痕的整片式布口罩。呂率貞說,因為有人問能不能做成像醫用口罩的樣子,她想了想,說可以,於是就做了一批這樣的樣式。她製作的口罩不僅是兩層,而且內外兩面都可以戴在外頭。她說,例如有人喜歡把白色的一面戴在外面,有的口罩她在製作時已經是內外兩面都有圖案花色,所以都有欣賞性。

呂率貞還製作了像醫用口罩款式的有摺痕的口罩,也分成不同的尺寸。(李霖昭/大紀元)

為何把口罩免費送人

呂率貞和先生養育了三個子女,他們都已長大成人。從去年疫情開始嚴重的時候,到幾個月後市面上的口罩漸漸不那麼緊缺,這個過程中,他們看到父母忙著製作口罩免費送給人們,他們不禁問父母:為什麼不把口罩賣出去?尤其一開始口罩奇缺,為何不拿來賣呢?

記者也問她類似的問題,她笑著說:「我們喜歡幫助人。我覺得他們就像是我的家人。既然他們需要口罩,他們也做不了口罩,那我們就送給他們」,「我想給我們家的孩子當個道德模範,他們是年輕人,我希望他們樂意助人。」她通過身體力行,希望年輕人能明白幫助人是出自於真心,不求回報。

Tony說,給人送口罩也是希望大家都健康。「我們戴口罩,為的是讓我們健康,也讓他人健康,幫助遏制病毒的傳播。很多人和我們說需要口罩,於是我們就送給他們,我們不想病毒擴散。」

呂率貞在臉書上發布了她們當時製作口罩的進度。去年的4月30日,他們已經製作好5千個口罩;5月9日,她在臉書上發布了他們給無家可歸者收容所送了400個口罩,明天將要給教堂送100個,接下來給老人們送500個;6月1日,他們累積完成7千個口罩;7月24日,他們累積完成了1萬個口罩。

呂率貞說,她和先生免費送出去的口罩已經超過了一萬個,這些口罩除了一些是人們上門取,剩下的就寄往「各個地方,如尼日利亞、長島、新澤西、加州、波士頓,人們從各地打電話來,我們就寄給他們,我們沒有問他們要運費,只問對方要收件地址,就把口罩寄過去。」

呂率貞店裡掛著一排排各式各樣的口罩,她表示仍然願意繼續將這些口罩送給需要的人。(李霖昭/大紀元)
呂率貞在店裡擺放著她孩子以前的玩具,客人進來能 感受到店裡的溫馨。(李霖昭/大紀元 )

店裡的安靜與堅持

「做了一萬個口罩後,我說我要停下來了。因為人們那時已經能在外面買到口罩,價格也回落了,而剛開始是買不到口罩」,呂率貞說,現在店裡這些掛起來的口罩,如果人們需要,她仍然願意送給大家。

她的乾洗店恢復營業後,生意如今只恢復到疫情前的25%到30%,這個經營狀況,對支付店租都是個問題。疫情後,她需支付的店鋪租金並沒減少。記者在一個工作日打電話給她,她說那一整天,只來了兩位顧客。週六記者到店裡採訪,兩個小時只有兩位顧客。呂率貞說,她生意最好的一天通常就在週六。而現在的週六,店裡也很安靜。

目前她們借助向政府申請到的疫情紓困金,支撐著她經營了32年的這家店。算一算能撐多久,呂率貞說在今年年底之前,如果乾洗店的生意能恢復,就能經營下去。她們4月13日在眾籌網站開通了一個頁面https://gofund.me/22ef2351,希望各界的援助能幫助他們把店維持下去。

呂率貞說:「每個人都在這個疫情中掙扎,不僅是我們,大多數商家都如此。我們希望更多的店開門,更多的人去上班。更多的人出去工作,我們才有更多的需要乾洗的衣服。如果人們待在家裡不出門,就沒有乾洗的需要。希望人們生活恢復常態,例如人們結婚、參加派對,需要穿上得體的衣服、裙子,所以他們會帶上這些衣服來乾洗。」

這家店已像是她的家,這裡留下了她許許多多的回憶。她在牆上貼著她三個孩子小時候的照片。客人一進店,抬頭能看見整齊排列著的一排小布偶,那都是她孩子小時候的玩具。她說,她不會和客人提起店裡現在經營的困境,也不會主動告訴客人,他們在眾籌網上籌集維持經營的資金。

呂率貞認為,要對未來抱有信心,困難或許很快會過去。她說:「我們希望什麼都沒發生一樣,他們(客人)永遠看見我在微笑。我們就是希望,能變得越來越好起來。」

責任編輯:鄭樺

相關新聞
印度男子用縫紉機刺繡 如寫實畫作般逼真
澳急缺手術服 業餘縫紉工出手相助
澳洲疫情推高口罩需求 縫紉技能意外成熱門
口罩成生活必需品 帶動美國縫紉機暢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