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表態將護台灣 學者:用詞體現四含義

人氣 1733

【大紀元2021年0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岑心採訪報導)美國撤軍後,阿富汗迅速變天,外界關注美國能否履行對台灣的承諾。為此,美國總統拜登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表態護灣,並將台灣與韓國、以色列等主權國家並列。專家認為,這說明台灣的重要性,台灣未來或將納入美國與其盟友的防禦體系中。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17日強調,「美國對盟友及合作夥伴的承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我們對台灣和以色列的承諾一如既往堅定。」

美國總統拜登19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專訪時說,阿富汗和台灣、韓國與北約不同,美國信守每一個承諾,若有人侵略北約盟國,美國會採取行動,對日本、韓國和台灣也是。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20日表示,感謝拜登展現對台灣承諾堅若磐石,他轉述總統蔡英文說,台灣唯一選項就是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專家:台灣與日韓、以色列並論 四層含義

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20日接受大紀元專訪,分析美國政要將台灣和以色列、日本、韓國相提並論,「(這)並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隨便講講,背後有非常重要的主軸。」他從四個層面分析道:

第一,台灣和以色列、日本、韓國都有非常成熟的民主政體,從二戰結束到現在,還沒有發生過任何一個成熟的民主政體國家被併吞的事情,就政治體制來說,和阿富汗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第二,從經濟貿易和國際產業鏈的地位來看,日韓是全球前10大經濟體,台灣是全球第20大經濟體,如果台灣安全受到威脅,對全世界的經濟、科技、產業來講都是重大的打擊。

第三,從地緣戰略來看,四者的重要性相當。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據點,以色列所面臨的安全威脅不亞於台灣;韓國受到朝鮮的威脅與其戰略位置,不亞於台灣;日本位處第一島鏈北段,與俄羅斯、中國為鄰;台灣位處亞洲陸地與太平洋交界,緊鄰東海、南海、台海。

第四,從國防和軍隊建設上,四者與阿富汗形成強烈的對比,阿富汗潰不成軍的主要原因是不知究竟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但是以色列、韓國、日本、台灣都不存在這個問題。台灣的軍隊曉得要保護民主體制、要為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戰。

專家:拜登表態傾向戰略清晰

美國廣播公司播出拜登的說法後,有分析認為,拜登相關言論與過去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取態有異。白宮隨後回應說,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不變。

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Joseph Bosco )稍早前投書「國會山莊報」(The Hill)說,在拜登放棄阿富汗之後,中共官媒炒作台灣未來命運也將如此,在此情況下,對台灣的「戰略清晰」空前迫切。

郭育仁分析,拜登政府的「戰略清晰」取向,從今年3月美日2+2會談開始,有關「台海局勢的和平穩定」在美、日出席的重要國際場合都被提及,「美國這一屆政府已經完全改變過去『戰略模糊』的態度,不是到現在才有所謂的『戰略清晰』」。

在台灣重要性日益提升的情況下,郭育仁認為,不久未來,美國勢必會考慮把台灣納入其在亞太地區建構的「整合性的防空與反飛彈系統」。

台灣和美國從1979年台美斷交後,但美台軍事合作未曾中斷,但與美其它盟國並無互動,「接下來,美國會在軍事功能方面,也不會急就章,會逐步地將台灣納入它的盟友結構體系,例如,防空與反飛彈系統、反潛作戰系統、反網路作戰等,會就這些層面跟美國的盟邦結構去交接。」他說。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長蘇紫雲稍早前在一個座談會上也提及,台灣要強化自己的防衛能力,成為「海上以色列」,包括投入不對稱戰力、更有明確決心調整國防預算等。

對於拜登近期談話,蘇紫雲認為,這說明美國對台政策走向建設性的「戰略清晰」。

專家:中共操弄認知作戰 造成反效果

郭育仁認為,台灣重要性的提升,受到國際支持,起因於習近平上台後,對外挑釁行為越來越露骨,令民主國家明顯感受到威脅,造成國際社會對台海局勢態度丕變。

他說,特別是這次阿富汗事件,中共黨媒操作「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宣傳「美國棄台論」,操作手法是很明確的認知作戰,結果造成美方更明確地表態挺台,從而帶來了反效果。

「從2013年起,無論從南海造島礁、軍艦軍機繞台、以及戰狼外交,中共無論在軍事、跟外交上的作為,都收到了反效果。」他說。

郭育仁表示,阿富汗崩解太快,遠超過美國和世界各國的預期,對於美國的國際公信力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減損,但是,從而也讓美國的盟邦看清,不能再保持冷戰心態,占美國便宜,搭美國便車,各個國家必須要為自己的國家的安全,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這點教訓,長期來看,對美國,以及美國跟盟邦之間的關係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責任編輯:胡宇龍

相關新聞
王友群:台灣不是阿富汗 中共盤算恐失算
借鑑阿富汗 美學者:保衛台灣取決於自身防禦力
【十字路口】美從阿富汗撤軍 中共為何加劇擾台
【微視頻】台灣不是阿富汗 中美關係回歸911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