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病逝 分析:民怨到臨界點 清零難維持

人氣 11076

【大紀元2022年04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林清採訪報導)上海官方日前傳出設立「社會面清零」日期。該市極端封城,亂象叢生,次生災害頻發,又一教授求醫無門離世,上海當局遭專家抨擊;分析指,上海民怨已到臨界點,動態清零政策難以維持下去。

復旦大學教授病逝

4月16日,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前院長曲衛國在朋友圈發文表示,自己不時看到因防疫措施釀成的悲劇,這種悲劇終於發生在了自己認識的人身上。

據大陸社媒轉發消息,俞惠中教授因病急需治療,然而在上海全城求醫整整四個小時都未能就醫,4月15日因而撒手人寰。

「整整四個小時的全城求醫啊!這對俞老師和他的親屬來說是怎麼樣的一種煎熬!」曲衛國寫道。他還抨擊當局,只是口頭承諾,卻沒有實際行動。

「每次新聞發布,有關部門都對就醫難問題的解決做了承諾,說暢通就醫渠道。這保證有措施嗎?可以追責嗎?」曲衛國說。

針對上海當局稱,醫療機構不得以等待核酸檢測結果為由推諉拒絕需要就醫的病人,曲衛國指出,堵塞就醫渠道的不是醫院或醫護人員及保安,而是有關部門社會面清零的政策!

他還質問「不把大多數醫護人員調回到自己的崗位,就醫渠道能暢通嗎?」

在俞惠中之前,上海交大電院退休教授、上海書協會員、書法家吳中南,呼吸不暢,急需吸氧。經多方求助才被送入仁濟醫院東院急診室救治。

但是醫院卻拒絕為吳中南安排吸氧,推託稱醫院沒有可安排的地方。他的兒子要自己購買氧氣袋,卻「遭到強硬拒絕」。結果,吳中南因缺氧而死亡。

死於次生災害人數 遠高於疫情死亡人數

雖然因為動態清零的極端做法,導致其他類型患者因延誤治療而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但是當局對此則隻字不提。

上海市衛健委今天(4月18日)在其官方社交媒體賬號通報稱,截至2022年4月17日0時至24時,上海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例,其中2例女性,年齡分別89歲、91歲,還有一名男性,91歲。

通報還稱,這三名死亡病患分別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病史,入院後轉為重症。法新社指出,這是上海封城以來官方首次通報新冠死亡病例。

然而,根據網友4月15日在Airtable網站上創建的《上海疫情逝者名單》,目前該名單已收錄130多位因為不能就醫而死於其它疾病者的信息,而且這個名單還在持續拉長。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副教授陳希4月18日則告訴德國之聲,許多苦難更是可以避免的。然而,由於中國(中共)體制僵化和不透明,在決策時不考慮專家的意見,才導致上海在封城期間出現荒謬和違反科學的做法,出現系統性違反人權的情況。

社交媒體傳出的一段視頻顯示,上海防疫專家張文宏近期表示,自己堅信長期封城,死於其它疾病的病人要遠遠超過死於新冠病毒的人,因為上海民眾面臨生存危機,基礎病人不能就醫、外傷病人以及其它感染的人不能得到救治。他呼籲「應該儘快地回歸到正常生活」。

學者和專家對上海當局清零做法質疑聲浪日益高漲的同時,參與大規模核酸檢測的志願者也對當局的管理提出批評。

外界指 中共可能會以謊言為掩護 改變政策

4月15日,原航天廠黨委書記,上海閔行區人大代會常委,核酸檢測志願者楊海公開聲明退出志願者行列。他在聲明中說,政府幹部把志願者的付出視為「天經地義」。基層向上反映意見得不到回覆。當局的做法和表現,是置整上海的生機於不顧,置百姓之生息於不顧。

對於楊海的聲明,時事評論員李林一對大紀元表示,「對於動態清零的種種弊端,參與組織核酸檢測的志願者是最有發言權的。楊海的聲明會影響到上海市民。因此民眾以後是否會像以前一樣配合還是未知數。

當然,什麼地方解封不解封,那都是中共自己都定規矩,說了算。上海市寶山區委書記的講話就是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路透社報導說,中共上海市寶山區委書記陳杰4月16日聲稱,中共國務院工作組、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要求,上海疫情應在17日出現拐點(轉折點),並應在4月20日「實現(社會面)清零狀態」。這一目標已在市中共黨員幹部內部傳達。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表示,「動態清零導致上海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次生災害慘烈程度,民怨也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動態清零實際上是沒法再做下去了。」

陳杰還毫不隱諱地稱「這是軍事命令,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等。李林一表示,「陳杰的講話說明,4月20日實現清零是中共上層的命令,事實上,是做不到清零的。但是,民間質疑當局的聲音又日益升高。

「所以,未來中共會改變政策、捏造數字,不排除中共會謊稱已經清零,實行上海解封。然而,是否真的清零了,那要看解封後,上海是否會和外地通關。如果仍然不能和外地通關,只是上海內部解封,那就有問題。」他說。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健康1+1】西安「社會面清零」?病毒零容忍有效嗎
西安「社會面清零」防疫 操演數字極權模式
孫春蘭喊社會面清零 上海即傳異地隔離3萬人
各路人馬進駐上海 「社會面清零」難度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