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從化石中發現一張完整的恐龍臉

人氣 87785

【大紀元2023年0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林達編譯報導)2011年,考古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恐龍化石之一:包括鋸齒狀的尖刺、大部分四肢、甲殼、一些內臟和胃部的內容物。最驚人的細節是它的面部和皮膚保存得非常完好。

王家蒂勒爾博物館(Royal Tyrell Museum)的技術員馬克‧米切爾(Mark Mitchell)花了7,000個小時——將近6年的時間,小心翼翼地削掉周圍的石頭,精心挖掘出化石,從而新發現了結節龍科(Nodosaur)的一種新恐龍,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馬克米歇爾北方盾龍」(Borealopelta markmitchelli)。這是一種甲殼類食草性恐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163至6500萬年前)。

「在整理化石過程中,我就像拼圖那樣一塊一塊把它拼湊成型。」米切爾在接受科技藝術網(Ars Technica)的採訪中描述了這一艱辛過程。

「就在某年聖誕前夕」,他繼續說道,「我拼出了頸部、頭部的兩側,這時你可以真正感受到標本的震撼,這是一個保存完好的生物化石標本。」這是多少年罕見的一個正模標本(holotype)。王家蒂勒爾博物館館長唐納德‧亨德森(Donald Henderson)告訴科技藝術網,他打賭說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十億分之一」的發現(one in a billion find.)。

2017年,研究人員拿到了這個非凡的標本,此後發表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

王家蒂勒爾博物館(Royal Tyrrell Museum)另一位館長迦勒‧布朗(Caleb Brown)領導了一項研究,他們檢查了這隻北方盾龍的被稱為「皮內成骨」(osteoderm)的骨骼結構,即在真皮中形成鱗片等骨骼結構。這種結構在保存不那麼完整的標本中通常會錯位,而這個標本沒有,布朗共測量到172個這樣的「皮內成骨」。

「許多帶甲殼恐龍的骨骼都是脫節保存下來,亂七八糟的。」布朗告訴科技藝術網,「在這個標本和類似標本中以生命體位保存真皮層骨骼,可以為我們提供研究線索,告訴我們如何重建那些甲殼位置不太清楚的標本。」

布朗的研究成果顯示,這些恐龍的標誌性甲殼尖刺實際上並不是為了避開捕食者,而是為了炫耀以吸引配偶。

布朗團隊關於北方盾龍的最新研究發表於2月1日的《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期刊,以極其罕見的方式審視了這種恐龍的飲食習慣,讓人們對恐龍所生活的陌生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責任編輯:葉紫微 #

相關新聞
高盛使用類似ChatGPT技術 助開發人員編程
揭祕:美中TikTok大戰 聚焦算法控制權之爭
污染影響地質「塑膠岩石」現巴西偏遠小島
AI會勝過人類智慧?最新研究提示未必如此
最熱視頻
【財商天下】中國意外降準 釋放什麼信息?
【秦鵬觀察】日首相訪烏克蘭 與習唱對台戲?
【環球直擊】習普閉門會 國際警告中共:不准軍援
【新聞大家談】經濟大滑坡 中共援俄有心無力?
【全球新聞】習普聯合聲明 中俄更緊密 停戰無期
【晚間新聞】新冠起源再指武漢 日相突訪基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