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港知青後代:我站在前輩的肩膀上

人氣 1404

【大紀元2023年05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丹紐約報導)「年年歲歲,永不相忘!」4月30日,旅居美東的當年逃港知青,聚首於座落在新澤西州、鐫刻著346名罹難者名字的兩塊「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前,對當年罹難的逃港知青進行拜祭。他們還帶來了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讓後人銘記前輩以生命換取自由的悲壯歷史,珍惜自由,拒絕共產暴政。

第二代的代表發言說,因為長輩幸運地擺脫了那個黑暗,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當年的勇敢、決心以及成功,他今天站在這裡,呼吸著這裡的自由新鮮空氣!

立碑組的核心成員、當年逃港三次才成功的劉憲平,帶來了家族的十多名成員,有與他一樣逃港的姐妹,也有他們的後代。

今年70多歲的劉憲平發言說:「我第三次偷渡才成功,我們是用生命換取了自由。但我們很多的同伴一個個年輕、鮮活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奔向自由的路上……那時我到香港,我心中有一個心願,想為那些罹難的卒友立一個碑,將他們的故事保留下來,為歷史作證。50年之後,終於立碑,完成我的心願。」

介紹逃港故事。(林丹/大紀元)
來自世界多地的當年逃港知青,4月30日聚首座落美東的逃港罹難者紀念雙碑前,緬懷當年罹難的卒友。(林丹/大紀元)
拜祭活動。(林丹/大紀元)

劉家的第二代、在紐約當律師的劉宇曦發言說:「今天我能站在這裡——美國,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呼吸著自由的空氣,是因為我站在長輩的肩膀上。」他說,他的長輩與他們的朋友終於實現了他們的夙願:在自由的土地上立碑,紀念當年的同伴。他們又一次證明:「國家機器可以專政肉體,但不能泯滅人性。」

「上世紀下半葉,我的長輩一代正是對未來懷著美好憧憬的熱血青年,他們有著要為國家出力、為更美好的生活而奮鬥的壯志豪情。」

劉宇曦接著說:「可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對理想的追求被國家機器專政破滅;他們更沒想到,國家機器對他們的個人也要實施專政!更難以想像的是,他們連人生最卑微的訴求『活著』,也難以實現,所以,他們不惜投奔怒海,以命一搏!我的長輩和許許多多與他們同代的年青人一樣,為了自由幸福,面對無情的子彈、凶狠撕咬的狼狗、嚴寒徹骨的海水、嗜血的鯊魚……用生命搏取自由,奮不顧身地游向一個未知的未來。

「這是何等的勇氣,何等的決心,也是何等的悲壯!我的長輩幸運地擺脫了那個黑暗,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當年的勇敢、決心以及成功,我今天站在這裡,呼吸著這裡的自由新鮮空氣。」

劉宇曦發言:因為長輩當年的勇敢、決心以及成功,我今天得以站在這裡,呼吸著自由新鮮空氣。(林丹/大紀元)

文革時上山下鄉運動中獨一無二的南中國知識青年偷渡潮,是一段悲壯的歷史,代表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中國的知識青年為逃離中共暴政、追求自由、爭取人權,以生命博取自由的壯舉。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途中或葬身大海,或餓死途中,或掉下懸崖粉身碎骨,或在槍口下喪生,或在跳下火車時跌死,或在攀越火車時被車輪壓死,或在監獄中死去……

逃港倖存者曾在2014年5月1日在香港新界大鵬灣吉澳島鬼吊角,為當年的偷渡蒙難者立起一塊墓碑。後來香港《國安法》後,旅居美國的逃港倖存者便在美國自由的土地上建碑,延續每年的拜祭。

為什麼他們要這麼決然地義無反顧呢?除了追求自由之外,建碑組劉憲平還道出了其中一個原因:我太太跟我說過一個故事——在關押偷渡犯的收容所裡面,女管教問:「你們到香港做妓女,男的在香港做劫匪,你們為何還去同一個地方呢?」一位女友大聲回應:「我只想我的後代不是出生在這裡。」

劉憲平說:「這真是『哀莫大於心死』。今天有很多卒友的下一代參加拜祭,他們很多學業有成,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心願。」

劉宇曦說:「我的長輩一天都沒有忘記那些當年的同伴,他們也曾是滿懷豪情壯志的熱血青年,雖然他們被黑暗吞噬了,他們和他們事蹟值得被後人銘記。」

在美國出生的劉家第二代、劉華美的女兒劉麗曦發言說:「我佩服我的家長,是他們的勇氣,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生活,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所以我不用像他們那樣犧牲……」

劉麗曦發言:是因為我的長輩的犧牲,所以我不用像他們那樣犧牲。(林丹/大紀元)
在第二塊碑的一面,鐫刻著月黑風高下的岩石惡浪、勇敢無畏自由翱翔的海鷗、由卒友手繪的逃港地圖、已故才女卒友袁家倫寫的祭詞,以及五位罹難者的照片。(林丹/大紀元)
兩塊紀念碑上,鐫刻著所收集到的346個逃港罹難者的名字。(林丹/大紀元)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美東逃港知青網開通 繼續徵集逃港者史料
「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第二碑北美落成
港中菜餐廳 3月收益按年回落1.8%至約31億元
紐約市警畢典 逾600人結業 90名為亞裔警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