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進化論」》第三章(上)

【特稿】分子生物學否定進化假說(上)

人氣 7680

【大紀元2023年07月12日訊】本章目錄: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學否定進化假說
一、神奇的人體
1.1 人體健康的守護神
1.2 人體中央信息處理系統
1.3 精妙複雜的人體細胞
二、充滿奧祕的DNA
2.1 「雙螺旋」與「超螺旋」
2.2 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2.3 「雞」與「蛋」的難題
2.4 無與倫比的存儲優勢
2.5 DNA之複雜令進化假說癱瘓
三、與「進化」背道而馳的基因
3.1 基因研究不支持「物種進化」
3.2「中性突變」動搖「自然選擇」
3.3「定向突變」挑戰「隨機突變」
3.4「進化論是唯一的框,什麼都必須往裡裝」
四、「系統進化樹」的致命缺陷
4.1 起源和變異
4.2 假想的「節點」
4.3 虛構的「目錄」
4.4 拓撲學錯誤
五、自我矛盾的「系統進化樹」
5.1 不同基因,不同結果
5.2 混亂的「家譜」輩分
5.3 「以不變應萬變」的生存伎倆
六、自相矛盾的「分子鐘」
七、基因的未解之謎
7.1 基因裡的「黑匣子」
7.2 蕨類植物撼動進化樹
八、否定進化假說的十三個要點
九、千名科學家質疑「20世紀最大的迷信」
十、為什麼進化假說一直持續至今?

20世紀中後期,那些令許多生物學者充滿期待並熱情投入的生物科學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負眾望地將人類對人體的認知,深入到了達爾文時代不曾想像到的微觀層面。

分子生物學到底給人類提供了哪些關於生命的新發現呢?這一章裡,讓我們一起領略欣賞人體的神奇、細胞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和DNA世界的奧祕。

在西班牙大流感和新冠病毒面前,科學家曾經想方設法想讓一批受試者感染,甚至把病毒滴入到他們鼻子裡面,可是他們卻還是沒有感染。為什麼?因為我們人體有一套與生俱來的、神奇的、類似「天龍八部」或「御林軍」組成的精英部隊,晝夜不停地保護著我們。

我們人能夠看東西、走路、感到冷熱、會思考、記憶、有情感,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們大腦的正常運作。大腦就像人體中最複雜的「信息處理中心」。

一款精心設計的超級跑車,拿掉它發動機的任何一個零件,它都很難行駛,而如此精美複雜、神奇奧妙的人體結構,又如何不是被設計、被創造的呢?

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人體細胞就像一座精心規劃的城市,細胞膜像護城河,細胞核像是一個司令部,DNA用無與倫比的優雅方式,精準地攜帶了生命的信息。如果按照達爾文的隨機突變理論,即使自發組織產生一個中等大小的蛋白質所需要的特定核苷酸的排列組合方式,數量都多到令人無法想像的程度。

您是否了解,科學家做了很多關於基因的研究,最後發現基因變化的規律、生命的真正主旋律,其實與達爾文「進化假說」大相逕庭。

達爾文假想的「生命樹」,被後人進一步描繪成「系統發生樹」。您可知道,所謂的參天大樹,樹幹上的節點是不存在的,去掉節點之後,其實是矮小的灌木。被達爾文和其支持者所虛構出來的親緣關係、不同物種在「生物家族」中的位置,常常是輩分混亂、祖孫不分。

在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誕生之際,是先有DNA呢,還是先有蛋白質呢?分子生物學的答案是──兩者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這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告訴人們,如果不是宇宙中的「造物主」已經有了設計地球生命的藍圖、提前準備好了生命產生的必需構造成分,地球上的任何一個生命根本上是不可能誕生出來的。

正如分子生物學家邁克爾‧道頓(Michael Denton)所說的那樣,「進化論」是「20世紀最大的迷信」。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已經形成了致命的一拳,重重地砸在了「進化假說」上,是該給它一個「蓋棺定論」的時候了。

進化假說產生於19世紀的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當時人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很有限。達爾文看到的是不同物種或身體器官的宏觀結構,而並不知道這些細胞、組織、器官內在的巨大複雜性,他對細胞內的各種生物分子的功能結構都了解甚少。

直到上個世紀中後期,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命複雜性的真正認識才逐漸深入。

2017年4月14日,美國猶他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論文,他們發現大腸桿菌的鞭毛堪稱世界上最小的「旋轉納米電機」(rotary nanomotor)。雖然它只有25納米,相當於100個原子的大小,可它的結構極為精妙,總共50個部件,由約30種不同的蛋白質分子構成。它們各司其職、分工合作,能按照設定機制系統協調地一起運轉。缺少任何一個,就無法實現正常運轉。¹⁷³

細菌鞭毛是自然界中最複雜、最高效、最精密的蛋白質分子引擎和奈米機器。由於它的高度複雜性,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難點。而按照達爾文進化論,根本沒法解釋鞭毛是如何從簡到繁進化而來的。鞭毛只能是按照嚴格工序被製造和安裝起來的,不可能是自發隨機演化而來的。

一個小小的細菌鞭毛尚且如此精密複雜,更何況人體呢?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醫學院的傑弗里‧西蒙斯(Geoffrey Simmons)醫學博士曾說:「我相信,醫生是生命過程的最佳觀察者之一。大多數人從平面觀察人體。從那個高度來看,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相對簡單易懂。然而,如果一個人進入微觀世界,就會很容易地看到幾乎所有生物都是難以解釋的……」¹⁷⁴

隨著人們對人體生命現象越來越深入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體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證據已經構成了對進化假說根本上的質疑和挑戰。

一、神奇的人體

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生物對他來說好比是黑盒子,他完全不明白生物在分子層面的精密組織,以為生命非常簡單,很容易從無生命的物質演化而來。但今天這個黑盒子已被打開,自上世紀中葉開始,電子顯微鏡及生化技術的發展,打開了研究細胞的大門,人們才發現構成生命系統的基本成分──包括細胞和生物大分子,生命所牽涉的生化過程,居然是那麼複雜而不可思議的。

《透視「進化論」》系列的前面第二章裡,曾介紹過眼睛精巧而複雜的結構和攝取物體的功能,再加上視網膜整齊有序排列的10層結構,還有感光細胞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直到產生視覺的連鎖機制,這些複雜的機制都使人驚歎不已,難怪會讓達爾文想起來就「不寒而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寫道,「如果可以證明現存的任何複雜器官不可能通過無數、持續、微小的改變而形成,我的理論就完全站不住腳了。」¹⁷⁵

人體有很多不可簡化的複雜系統的例子,至少包括心血管、呼吸、免疫、神經、視覺、味覺、胃腸、皮膚和內分泌系統等等。例如我們的心臟時時刻刻都在跳動著,不知疲倦地把陳舊的富含代謝廢物的血液輸送到肺部和肝臟,轉換成新鮮血液,再進一步運輸到全身。

人體生理功能在細胞層面上,更是需要多種調節元素、反饋迴路以及數千個相互作用的基因和特定的蛋白質來實現。細胞通過分子信號相互溝通,以調節細胞的生理功能和行為。這些信號傳遞機制對於細胞的生存、分化、增殖和存活都至關重要。這些與相應基因和蛋白質之間的關聯,不可能僅僅通過意外的突變或變化而產生。

生命系統的超級複雜性還表現在不可還原,也就是系統的所有元素必須同時存在,若缺少任何一部分,這系統就會失去原有功能。既然具有不可還原性,這樣的系統從邏輯上就不可能是像達爾文所假設的那樣通過逐步、有順序的改進進化出來的。

上述兩個特點都被美國生化學家、賓夕法尼亞州理海大學的邁克爾‧貝赫教授(Prof. Dr. Michael J. Behe, 1952—, Lehigh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USA)總結在《達爾文的黑匣子》(Darwin’s Black Box)一書中。¹⁷⁶

除此之外,生命系統的超級複雜性還表現在「系統性冗餘」(Systemic redundancy),就是在一個系統中增加額外的備用部件¹⁷⁷。這樣的機制在人體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好處在於增加人體功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類似於人體的代償或自我修復機制¹⁷⁸。

人體中代償性機制的例子包括:當一個器官或系統受損或功能減退時,其它相關的器官或系統可以進行調整和增強其功能,以彌補損失或維持整體身體的運作。例如,當一側腎臟功能受損時,另一側腎臟可以增加其過濾功能,以保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和排泄。

好比你有一輛車,而系統性冗餘就是帶一個備胎。如果這輛車的一個輪胎爆了,你可以立刻把備胎換上,然後繼續開車而不會被困在路邊。或你的電腦發生了故障,無法正常啟動,但是如果你事先做了一個備份啟動程序,它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系統,那麼啟動備份程序之後,電腦還可以正常運行。

這個備份的程序、備用的輪胎如果不是提前設計好的,怎麼可能存在在那裡呢?這就是「神奇」。因為達爾文進化假說的主要根據,只在有環境選擇的情況下才說得通,對未來卻不適用,所以人體系統的複雜玄妙,根本不能用達爾文的進化假說來解釋。

這個宇宙中有什麼樣的存在,在設計人體的時候,就能考慮到人體可能出現意外狀況而提前設計好這些備用的自我修復機制呢?如果我們可以暫且把他稱為「造物主」的話,毫無疑問,神奇的人體就是「造物主」的一件傑作。

下面我們略舉幾個例子對人體的神奇之處展開論述。

1.1 人體健康的守護神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是一個多世紀以來對人類打擊最嚴重的大瘟疫之一。當時的科學家非常想知道這個病的病原體是什麼、到底是怎麼感染人的。

1918年,波士頓的醫生們做了一組人體挑戰實驗,故意使用西班牙大流感病人身體裡面含病毒的組織做成一種液體,滴在健康受試者的眼睛、鼻子或嘴裡。¹⁷⁹

這個研究的受試對象是一群波士頓港鹿島軍事監獄的囚犯,他們被告知,如果他們願意參加這項實驗,而且他們故意感染流感後還能倖存下來,他們就會被赦免。

實驗人員給這些受試的囚犯注射來自流感病人或流感病亡者的受感染肺組織、將受感染的組織液滴入他們的眼睛中,並向他們的鼻子和嘴巴噴灑傳染性氣溶膠。實驗人員還會抽取病人的血液,並將其注射到受試者體內。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種液體接觸方式之外,受試的健康囚犯中的10人還被送往正在治療著那些即將死於流感患者的醫院。在那裡,他們被要求站在病人和垂死者身邊,俯身在病人臉的上方,在病人呼氣時用力吸氣。為了讓受試囚犯確保接觸到病毒,流感患者會對著囚犯的臉和嘴咳嗽。

然而,實驗結果非常出人意料:62個做實驗的健康人沒有一個人感染上流感病毒。沒有一個人生病,更沒有一個人死亡。

另一個獨立的舊金山醫生小組也對50名健康志願者進行了類似的人體試驗,結果是一樣的。¹⁸⁰

2020至2023年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間,2022年《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類似的英國科學家做的人體挑戰實驗。他們技術上更先進了,用製備好的新冠病毒(SARS-CoV-2)液體滴入健康人的鼻子裡面。這下子萬無一失了,確保病毒到了人的身體裡面了。¹⁸¹

接受SARS-CoV-2病毒的36名健康志願者中,16人感染病毒,但他們的症狀都非常輕微,其他人都沒有感染。

為什麼有的人無論怎麼接觸病毒也不會感染呢?我們每個健康人,與生俱來都帶著一套上天賦予的、神奇、精妙、複雜、智慧的、能有效抵抗外來微生物的堅不可摧的防禦系統──免疫系統。¹⁸²

雖然人們在外表上可能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如果我們給自己「戴」上一雙能夠看微觀世界的「眼睛」,人與人之間的免疫系統在微觀下看起來是不同的。怎麼不同呢?

有的人的這個免疫系統比較強大一些,有的人就比較薄弱一些,所以,接觸同樣劑量的外在病毒的時候,有的人會感染,有的人就不會感染。

那麼正常的健康人的免疫系統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把我們人體比喻成一座堅固的城堡,免疫系統就像是一個由「天龍八部」或「御林軍」組成的精英部隊,晝夜不停地保護著人體的健康,讓我們免受各種病毒和細菌的侵害。

病毒和細菌就像是狡猾的入侵者,試圖闖入這座城堡,並尋找一個可以滋養和繁殖的地方。

人體的第一道防衛機制就是物理屏障,至少包括皮膚、鼻、眼等等,它們是絕佳的物理屏障,能將病原體阻絕於身體之外。如果將人體比喻為一個國家,那麼第一道防禦機制就如同「城牆」一般。

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則是如「駐紮兵」一般在「城牆」上巡邏的防禦設施。相較於「城牆」將病原體擋住或趕出體外,「駐紮兵」則是會通過一些機制主動攻擊病原體。

比如,在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部等部位都有上皮細胞的存在,部分上皮細胞遭受感染後,會產生干擾素。干擾素是一種重要的抗病毒物質。它與尚未被感染的細胞結合後,能夠啟動特殊的機制干擾病毒的複製,以進一步阻止感染擴大,這也是「干擾素」命名的由來。

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物理屏障和第二道上皮細胞屏障,將病毒、細菌等阻絕於身體之外。(大紀元)

當病毒或細菌進入人體,就像是他們突破了城堡的防禦,開始在體內四處遊走。病毒像小偷,悄悄地潛入細胞,帶著它們的邪惡計劃,在城堡裡非常隱蔽地、悄悄滲透進各個角落。而細菌則像是一群強盜,在城堡裡建立了自己的小據點,並開始擴散和增殖。

無論小偷還是強盜,它們組織有序,占據著不同的部位,有的滲透進皮膚,有的進入呼吸道,有的潛藏在腸道中。當病毒或細菌開始繁殖,它們釋放出大量的毒素,就像是在城堡內引發了一場混亂。這些毒素損害了正常的細胞功能,干擾了城堡裡正常居民的生活,干擾了人體的健康。

這時會有更加精密的免疫系統來抵禦。大致上分為先天免疫系統與後天免疫系統,分別屬於人體的第三道防線和第四道防線。免疫系統中的不同免疫細胞,都有著不同的角色和特殊技能,奮力抵抗入侵者,發動攻擊,試圖清除病毒和細菌。

第三道先天免疫系統是身體遭遇不明感染時所派出的「先遣部隊」,相較於後天免疫系統,能夠對抗的病原體種類較廣泛,但是,所提供的保護時效較短。粒細胞、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補體系統都屬於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

粒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前線戰士,具有吞噬和消化細菌的能力。當遇到入侵者,它們會積極出擊,把細菌困在自己的細胞膜中,並分泌毒素以殺死它們。中性粒細胞在人體內的數量,是三者中最多的,產生的速度也非常快,是遭受感染後的第一時間反應者,扮演的角色如「巡邏警察」。

而嗜酸性粒細胞對抗寄生蟲時能發揮很大的功效。寄生蟲是多細胞生物,難以吞噬,然而,嗜酸性粒細胞並非以吞噬的方式消滅寄生蟲,而是釋放會穿透細胞膜的化學物質來攻擊,所以,嗜酸性粒細胞的角色比較像「消毒員」。

另外,嗜鹼性粒細胞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引發身體的發炎反應,它們是過敏反應的常見因素,有如「消防員」一般,是某個區域發炎(猶如起火)時所涉及的粒細胞。

巨噬細胞就像是「防暴警察」或「御前侍衛」,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吞噬能力。當病毒或細菌進入組織或器官時,巨噬細胞會迅速前往受感染區域,吞噬並消化入侵者,同時釋放出信號分子,引導其它免疫細胞、其它兄弟部隊的行動。相較於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攻擊病原體的能力更強,並且能夠長時間對抗病菌。

巨噬細胞還有多種功能,一場激烈的戰鬥過後,往往是它來打掃戰場,去除體內那些壞掉死去的細胞以及其它廢物垃圾,所以,它有一個「清道夫」的雅號,可謂勞苦功高,什麼苦活累活它都能幹。

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吞掉病原體後,會對它進行分析,並將相關訊息交給後天免疫系統,讓後者來進一步對付敵人。它們是先天與後天免疫系統的溝通橋梁。樹突細胞的情報分析與傳遞能力較優,猶如傳遞消息的「信號員」。

自然殺手細胞也是先遣部隊之一,主要負責殺滅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以及身體內變異的癌細胞。

這個「護衛隊」中的其它防禦機制和分子,比如「干擾素」「補體」「抗體」和「細胞因子」,它們就像手中操持的防禦武器,具有高度專業的殲敵功能:能直接增強其它細胞的抗病菌能力或協調和調節免疫反應。

補體系統則如同子彈,可以撲殺各種病原體、細菌、病毒或異常細胞。除此之外,它還能夠通過「調理作用」來促進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的能力。換句話說,如果將病原體當作「白飯」,補體就是能增加味道的「肉汁」,促使吞噬細胞吃下更多。此外,補體系統也能促進其它免疫反應,比如發炎反應、分泌調控免疫作用的物質等等。

就這樣,眾多高手齊聚一堂,合力殺死病毒、細菌。最後,病毒、細菌的「屍體」會被「清道夫細胞」集中打掃清理掉。

如果人的免疫系統足夠強大,病毒、細菌在與人體初次交鋒之後,大多就會被精銳部隊全數消滅,剩下的幾個散兵游勇也不能興風作浪了。

身體的各種免疫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補體系統,分別起到哪些關鍵作用?(大紀元)

後天免疫系統,屬於訓練較精良、能夠針對某種病原體實施殲滅行動的「特種部隊」。它們是後出山的高手。淋巴細胞分為T細胞和B細胞,它們還能記住病毒樣貌,具有辨識和記憶入侵者的能力,並釋放抗體來對抗病原體。

先天免疫系統啟動後,樹突細胞和巨噬細胞開始吞噬病原體,並且對它進行分析、辨識,並將這些重要資訊呈報給T細胞。

T細胞收到信號後,會開始針對性地殺滅病原體,同時促使B細胞產生抗體。更重要的是,T細胞和B細胞會「記住」入侵病原體的特徵,下次若有相同的病原體來犯,這些特種部隊不通過先天免疫系統便可以直接辨識出病原體,然後快速反應打擊入侵者。

B細胞也是淋巴細胞。B細胞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能夠產生免疫系統可以使用的強大且專門的武器:抗體。B細胞就像武器工廠。抗體是就像「螃蟹」的鉗子一樣,能起到狙擊的作用。

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是這樣一個神奇、靈活的、動態的全方位的海陸空三軍聯防部隊,有源源不斷的抗病毒能力。為什麼同樣面對新冠病毒,有的人卻怎麼接觸都不被感染,原來他們體內有著這樣的武功祕籍啊。

試問達爾文的「自然演化」理論能不能解釋人體這種複雜精妙的免疫系統呢?一個國家的精良國防部隊都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形成,一個人的高深功夫都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具備,有什麼理由能說人體這麼神奇的免疫系統不是一件精心設計和造就出來的作品呢?

人體先天和後天免疫系統如何運作,包括T細胞殺死感染細胞、B細胞產生抗體。(大紀元)

1.2 人體中央信息處理系統

我們人能夠看東西、走路、運動、感到冷熱、會思考、記憶,有情感,我們的身體每分每秒都有百萬件事情同時發生著,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

人的神經系統就像一個超級複雜的信息接收處理系統。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像微小的電子元件一樣連結在一起,組成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神經網絡,這也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數據傳輸網絡。¹⁸³

神經細胞與其它細胞的最大區別是,具有自主放電的能力。當一個神經細胞接收到來自其它神經元的刺激後,它會將這個訊息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在我們人體內就像是一條信息高速公路。

神經細胞組成複雜龐大的信息網絡。(MattL_Images/Shutterstock)

大腦是人體中最複雜的「信息處理中心」。人的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這個數量和銀河系星星的數量差不多。

大腦的神經細胞是我們人體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複雜的細胞。每個神經細胞又分支出許多軸突和樹突,就像是一個個細小的連接線,將不同區域的訊息傳遞到整個神經系統。

每個神經細胞都有自己的身分和特定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在大腦、脊髓和身體的各個器官及組織中形成了複雜的神經網絡,並通過神經衝動溝通和傳遞信息。神經細胞之間的通信和信息傳遞,通過數十萬億條神經突觸和無數的神經細胞之間的物質傳遞來實現。¹⁸⁴

神經信號除了以電脈衝的形式在神經元之間迅速傳遞之外,還可以通過化學物質來進行溝通。當電脈衝到達神經細胞的末端時,它會觸發化學物質的釋放,這些化學物質被稱為神經傳遞物質。這些傳遞物質在神經元之間進行信息的轉遞,使得信息能夠跨越神經元之間的間隙,達到精確的信息傳遞。

神經細胞是傳導神經信號的基本單位。(LDarin/Shutterstock)

神經系統的調控就像是一個智慧型自動控制系統,能夠自動調節不同器官和系統的運作,以保持身體內部的平衡和穩定。例如,當我們的身體遇到壓力或危險時,自主神經系統會自動調節心率和呼吸頻率,讓身體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壓力和危險。

此外,神經系統還能夠調節身體各種內分泌腺體的分泌,如甲狀腺和腎上腺等,以維持身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整個神經系統就像是身體的智慧系統,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調整,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和挑戰。

因此,這些精妙複雜的神經系統是不可能由隨機突變而產生的。任何一個道路系統、一個通訊網絡都需要工程師和設計師付出他們的智慧和心血才能造就出來,有什麼理由能說人體這麼神奇的神經系統不是一件精心設計和造就出來的作品呢?

其實,人體的每一個系統都非常複雜和精密,每一個系統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功能。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和消滅入侵的病原體,消化系統能夠將食物分解並吸收營養,呼吸系統能夠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的交換,循環系統能夠通過血液將氧氣和營養輸送到身體各個器官並且帶走廢物,各個器官各司其職,維持著體內的平衡。

生命系統整體上的複雜程度,人類迄今還沒能完全認識和掌握。不僅僅生物系統層面如此,細胞層面也是這樣。比如人細胞的蛋白質、基因、脂肪代謝通路,科學家越是深入研究,越發現它們個個都是超級複雜龐大的網絡系統,按照達爾文進化假說是根本無法解釋的。

1.3 精妙複雜的人體細胞

這一節裡,讓我們一起走入並領略一些微小但卻是意義非凡的細胞世界。

幾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微小的細胞構成的。雖然細胞看起來微不足道、肉眼很難察覺,但在顯微鏡下看它們,卻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它們就像一個個獨立的國家或城市,承載著生命、綻放著活力。

作為組成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具備著複雜的結構和功能。它們以驚人的方式協調運作,形成了我們肉眼所見的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在細胞中,細胞的不同結構通過不同的包膜與其它結構區分開來,獨立地執行著自己的功能。¹⁸⁵

人體細胞就像一座精心規劃的城市,細胞膜像護城河,細胞核像是一個司令部,核糖體像生產工廠,內質網像物流中心或倉庫,高爾基體可比成郵局或分揀中心,線粒體好比發電站,溶酶體好比垃圾回收處理中心,中心體好比城市基礎建設設施,細胞質好比城市空間和環境。

每一個細胞裡都存在著數以萬計的複雜生理生化機制,這些機制彼此緊密相連。它們負責維持細胞的穩定狀態,進行DNA的複製、蛋白質的合成運輸還有自我保護等過程。我們想像一下,這些微小的細胞中發生著成千上萬的酶催化步驟和自動化的運作,就像一個繁忙的都市裡的各種活動。

1. 細胞膜(Cell membrane):像是一條護城河,是細胞的外部包裹物,精確地控制著物質的進出。它由脂質雙分子層組成,其中包含許多蛋白質通道和受體,控制物質的進出和調節細胞內外的信號傳遞。

2. 細胞核(Nucleus):細胞核位於細胞的中心,像是一個司令部,由核膜所保護、所包圍。它包含細胞的遺傳物質,並控制細胞的生長、發育和功能。目前已知的生物中,幾乎全部都以DNA為遺傳物質分子,少數如部分病毒則以RNA作為遺傳物質。在核內還有核仁,負責核糖體RNA的轉錄、加工以及組裝。

3. 核糖體(Ribosome):外觀有點像個漢堡包,是細胞中重要的蛋白質合成機器。像是一個生產工廠,它位於細胞質中,由核糖體RNA和蛋白質組成。然而,核糖體的組裝過程並不完全在細胞質中完成,其中的一部分重要步驟發生在核內的核仁(nucleolus)內,可將核仁比喻為核糖體的加工廠。¹⁸⁶

首先,核仁內的特定區域會進行核糖體RNA的轉錄。這些特定區域稱為核仁組織區或核仁有絲分裂小區。在這些區域,DNA的特定部分被轉錄成為rRNA的前體分子。隨後,這些rRNA前體會經過加工和修飾,形成成熟的rRNA分子。

接下來,核仁內的其它區域負責將成熟的rRNA與特定的蛋白質結合,形成核糖體的前體。這些前體隨後會通過核孔蛋白質通道運輸到細胞質中。在細胞質中,這些前體會經過進一步的成熟和組裝,最終形成功能完整的核糖體。

4. 線粒體(Mitochondria):好比發電站,是能量生產的主要場所。它們參與細胞呼吸過程,產生細胞所需的能量分子ATP。

5. 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可以比喻成一個物流中心或倉庫。內質網是一個複雜的膜系統,在細胞內負責合成、折疊和加工蛋白質,並且還參與細胞內物質的運輸和分發。就像物流中心一樣,內質網在細胞內負責處理和分配重要的生物分子,確保它們能夠準確地到達目的地,並在正確的時間發揮作用。

6. 高爾基體(Golgi Apparatus):可比成郵局或分揀中心。高爾基體主要負責進一步加工和分揀內質網合成的蛋白質。它將這些蛋白質標記、排序和打包,使其能夠準確地送達到細胞內的目的地,包括細胞膜、細胞器或是分泌到細胞外。¹⁸⁷

7. 溶酶體(Lysosome):好比垃圾處理站,參與細胞的分解和廢物處理。

8. 中心體(Centrosome):好比城市基礎建設設施,提供細胞形狀和支持,微管組織中心,同時也能夠調節細胞周期進程。

9. 細胞質(Cytoplasm):好比城市空間和環境,是細胞膜內的液體環境,包含各種細胞器和溶質。它是許多細胞活動的地方,包括代謝過程、蛋白質合成和能量產生。

這些結構相互合作,共同執行著細胞的功能,猶如一個小型的都市。當細胞以如此複雜的結構組合在一起協調工作時,又如何能通過達爾文所假設的隨機組合偶然發生呢?既然一個城市的建設都需要精心設計、布局規劃、花費人力物力和很長時間,人體細胞的精巧設計和完美功能,如果不是精心設計出來的,又如何能夠實現呢?

人的細胞就像一座精心規劃的城市。(VectorMine/Shutterstock)

1.3.1 肝臟細胞堪稱人體的生化工廠

我們身體內的肝臟就像是人體中的一座生化工廠,管理著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肝細胞就像是工廠的員工,各司其職,具備著各種神奇的功能。¹⁸⁸

首先,肝細胞是個「儲能高手」。當我們需要能量時,它會慷慨地釋放儲存在體內的葡萄糖,直接注入血液中,供給整個身體。

其次,肝臟還是個「消化小幫手」。它可以製造並分泌膽汁,幫助我們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就像一位貼心的管家,它讓我們的胃口變得更好、吃下的美食更容易被我們的身體吸收。

此外,肝細胞還是「生產高手」。它可以合成並分泌許多重要的蛋白質和激素,如血漿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等,為身體的正常運作提供所需的物質。

肝臟還有一項關鍵職責是當「解毒中心」。當我們接觸到各種藥物或有毒物質時,肝細胞會發揮作用,將它們轉化成安全的物質,或者乾脆將它們徹底分解掉。肝臟簡直就像是一位勇敢的身體衛士,保護著我們的整個系統免受危害。

不僅如此,肝細胞還擁有一項超能力,它居然可以「自我修復」!當肝臟受到損傷時,肝細胞會迅速增殖和分裂,以修復受損的區域,讓肝臟重新煥發活力。

總之,肝細胞就像是一支多功能的超級英雄團隊,具備各種令人驚歎的能力和特點。它們在人體中默默地工作,確保我們的身體正常運轉,無論是儲能、消化、解毒、修復還是生產,都離不開這些忠誠的肝細胞的辛勤付出。

肝臟具有這麼多的智慧與能力,它是怎麼做到的呢?這與精心設計和組建的肝細胞結構有關。

讓我們參觀一下肝細胞的內部結構。一進入肝細胞內部,我們就像走進了一個令人驚奇的迷宮世界!

首先,粗面內質網就像一個繁忙的蛋白質工廠,不停地合成和包裝著各種重要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能是細胞內的超級英雄,負責執行各種生命活動。

接下來,進入了平滑內質網的領域,這裡就像是一個忙碌的脂肪合成工廠。這些脂肪是細胞內的貴族,扮演著結構和能量存儲的重要角色。它們可以是細胞中的「油脂貴妃」,也可以是身體能量的保管員。

這裡用了一個「油脂貴妃」的比喻來形容脂肪在細胞中的作用,意味著脂肪在細胞內部擔當著重要的角色,類似於貴妃在宮廷中的地位。脂肪在細胞中充當結構組分和能量儲存的角色,起著保護和維持細胞正常功能的作用。

然後,我們來到了高爾基體,這裡就像是一個神祕的蛋白質化妝室。高爾基體負責精心包裝、修飾和給蛋白質分類,就像是給它們穿上時髦的外衣,讓它們能夠準確地抵達它們的目的地。

最後,我們遇到了線粒體,這裡就像是一個肝細胞的能量中心。線粒體就像一座快速的發電廠,不停地產生能量分子ATP,給肝細胞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肝細胞可是一個生化工廠,需要大量的能量來執行各種生理功能,線粒體就像是給這座工廠供應電力的綠色能源。

總之,肝細胞內部的細胞器呈現出一個個令人驚歎的場景,每個細胞器都有自己的重要角色,共同協作讓肝臟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生化王國!

綜上所述,肝臟細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細胞,具有多種精巧的結構和功能,可以執行許多關鍵的生理活動。它是如何從簡到繁進化而來、產生出這麼精密複雜的生化代謝功能來的呢?按照達爾文進化論根本沒法解釋。連一個城市的化學工廠都需要經過精心設計營建,肝細胞這麼精巧的功能,難道不是精心設計出來的嗎?

1.3.2 細胞的定向分化機制複雜奧妙

人體的發育從單個生殖細胞開始,根據身體各個部分的不同需求,分化成複雜的、具備不同生理生化功能的體細胞,並且與其它的體細胞一起,組合產生不同的器官、組織,包括肝臟、大腦、心臟和眼睛等。

大家想一想,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嗎?試問一下,達爾文的進化假說如何能解釋:一個幹細胞如何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按照我們人體的需求,分化出各種各樣不同功能的體細胞來呢?

這正說明,細胞就像一個個智慧的生命,具備驚人的信息處理、存儲和檢索的能力,類似於我們使用的計算機系統;他們擁有類似語言和解碼系統的機制,用於溝通和理解;同時,細胞還具備質量控制、數字數據嵌入、運輸配送、預製組裝以及自我複製等功能,就像自動包裹尋址、模塊化結構和自我複製的機器人製造工廠一樣。

人們都關心人類的生命是怎麼產生的,其實,一個個體人的生命在孕育之初,也是非常神奇的過程。

比如,母親在懷孕初期,子宮內膜就經歷了一系列變化,為受精卵的著床和胎盤的形成做準備。這被稱為著床細胞反應(Decidual Cell Reaction, DCR),是懷孕早期子宮內膜的重要生理過程之一。

新西蘭著名分子生物學家邁克爾‧道頓教授(Michael Denton)在他2016年的著作《進化論:仍處於危機之中的理論》(Evolution: Still A theory in Crisis)中引用了一篇《細胞生理學雜誌》(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的論文,用這篇論文發現的生命孕育之初的著床細胞反應為例,說明了細胞分化過程的複雜性。¹⁸⁹

這些變化包括細胞的轉化、形成大型的多倍體著床細胞、細胞質中積聚糖原和脂質、細胞間的接觸和連接的改變,以及細胞外部組成成分的重塑。這些變化為胚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護,並促進了胚胎的正常發育和著床。

簡單來說,這種組織轉變就是將一種細胞類型轉變為另一種外觀和功能相似的細胞類型。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內積聚了大量的能量物質和特定的結構,細胞間的接觸和連接也發生了變化。這個轉變在子宮內膜中發生,同時還涉及到細胞外部組分的改變,如減少細胞間的間隙,並改變基質的結構。

這篇論文記錄了在這個細胞分化過程中數百個基因表達的變化:

「我們發現322個基因在表達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其中312個以前不被認為與蛻膜化有關。對過多功能的分析表明,蛋白質合成、基因表達和染色質結構及重塑是蛻膜化過程中最相關的修飾功能。相關基因也(參與)……分化、細胞增殖和信號轉導。」¹⁹⁰

「毫不奇怪,如此複雜的細胞類型的分化,涉及基因表達的如此多不同的變化。一個明顯的問題出現了:這些變化是否以達爾文的方式發生,一次一個基因,即基因一、基因二、基因三,直到基因322?或者,與蛻膜化相關的獨特基因表達模式,可能起源於內部因素的跳躍式的變化(per saltum,拉丁語,意思是「跳躍」)?」

道頓教授提到的這種跳躍式變化,是突然的變化,顯然不是達爾文所提出的漸變演化的概念。

事實證明,細胞的分化過程比達爾文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在連人類規劃都做不到的情況下,隨機突變是如何產生這一系列高度精密、有序的結果的?顯然,這難道不是提前精心設計出來的一套機制嗎?

二、充滿奧祕的DNA

在人類細胞的細胞核內,有一種獨特的生物大分子長鏈──脫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英文的縮寫是DNA。DNA上有數以萬計的編碼蛋白質遺傳密碼的片段,就像精心編碼的指令,這些指令的術語為「基因」。

這些指令被翻譯後轉變成為細胞的不同蛋白質,行使各自獨特的功能。生命任何一種新陳代謝和繁衍後代的能力都來自於這些基因。DNA是基因的載體。

2.1 「雙螺旋」與「超螺旋」

在過去的七十多年裡,科學家揭示了DNA如何用無與倫比的優雅方式,精準地攜帶了生命的信息。

20世紀最重要、最膾炙人口的科學故事之一,是1953年美國生物化學家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 Watson, 1928—)以及英國物理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1916—2004)在《自然》雜誌上首次報告:DNA是由兩條互補的核苷酸鏈組成,攜帶了所有的生物遺傳信息,控制千變萬化的生物活動¹⁹¹。這一里程碑事件,標誌著現代生物學進入了分子生物學階段。¹⁹²

DNA無與倫比的優雅,蘊含生命的信息。(Yurchanka Siarhei/Shutterstock)

DNA由四種不同的核苷酸(腺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和鳥嘌呤)組成。單個人體細胞有32億個核苷酸,它們以精確的順序排列,可以編碼和形成至少25,000種複雜的酶和蛋白質¹⁹³。

人體的DNA使用了四個字母的字母表和語法規則,來存儲豐富的遺傳信息。它遠遠超過了任何人類設計的計算機語言。人的整個基因組含3,200,000,000(32億)個遺傳字母,人們也就不難理解DNA為什麼可以成為遺傳密碼的攜帶者了。¹⁹⁴

科學家目前發現,人類至少有大約20,000個基因。如果將人的一個細胞中的DNA每條鏈展開大約是4厘米(cm),將46條DNA鏈首尾相連,將形成2米(6英尺)的長度。如果對人體內所有細胞的DNA進行類似操作,這些展開的鏈將長達670億英里,相當於我們往返月球大約15萬次的路程。¹⁹⁵

這麼長的長度,小小的細胞核也放不下。因此,DNA在雙螺旋的結構之上會再扭轉,成為更加緊湊的超螺旋,就像老式電話線被扭轉之後的樣子。

DNA的超螺旋是多層次的,其中包括被纏繞在一組稱為組蛋白的蛋白質周圍,把DNA卷得更緊,形成染色體。最後把原來4厘米的DNA裝入不超過6微米(µm)的細胞核裡,這個壓縮了近萬倍的過程,相當於將一千米長的很細的繩子塞進一個10厘米高的飲料罐裡面。

這還只是一條DNA,正常人的每個體細胞內有23對、46條染色體。也就是說,每條染色體都是基因高度盤繞、壓縮後的結果。

實際上,DNA的壓縮過程十分複雜和精細,是通過多種機制實現的,其中還包括染色質的形成和調控。染色質是由DNA、組蛋白和其它調控因子組成的複雜結構。

一個人要把一千米長的很細的繩子塞進一個10厘米高的飲料罐裡面,是要費盡心思才能辦到的複雜工程。這樣一個複雜有序的DNA壓縮包裝的過程,如果沒有一個智慧的設計師參與,如何能辦得到呢?

2.2 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生命的信息從DNA轉錄產生RNA,RNA再翻譯成蛋白質,這是分子生物學中的著名的「中心法則」。

蛋白質的產生過程需要許多種獨特的蛋白質和輔助因子參與,裡面至少包含兩個關鍵步驟。

第一個步驟叫「轉錄」。這是以DNA為模板製成匹配的信使RNA鏈,該鏈由相似的核苷酸和略有不同的糖分子組成。

第二個步驟叫「翻譯」。這時,信使RNA(mRNA)鏈會走出細胞核,進入細胞質並與核醣體合作翻譯成蛋白質,這個過程中,核醣體會依據信使RNA的密碼子,協調特定轉運RNA(tRNA)將胺基酸傳遞到正在合成的蛋白質鏈上的對應位置,確保了蛋白質合成的準確性。

由三個特定核苷酸組成一個密碼子,每個特定的胺基酸對應一個密碼子。一連串的密碼子,最後被翻譯合成一長串胺基酸長鏈。這是蛋白質的一維結構,然後折疊成具有特定三維結構的、有功能的蛋白質。

人體細胞基因編碼的25,000種蛋白質具有數千種功能,包括來自表面的信號轉導、將特定電解質濃度維持在非常嚴格的限度內、能量的儲存和利用、蛋白質的製造和細胞分裂。總之,每個細胞內的DNA負責細胞內精心協調和相互關聯的功能的產生和處理。

這還是單純談基因鹼基對的信息儲存,如果考慮到組蛋白、染色體的三維結構還有表觀遺傳學對DNA的修飾、轉錄後翻譯蛋白表達修飾等等,這裡面包含的生命的信息幾乎是無窮的。

生物學的「中心法則」(大紀元)

2.3 「雞」與「蛋」的難題

即使美國生物學家米勒(Stanley L. Miller)等人所做的模擬無機物合成生物分子的實驗的場景在原始大氣中發生過,也就是說,假定胺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氣中由無機物產生,這離生命的起源仍然還有遙遠的距離。

這是因為進化論無法解釋蛋白質和DNA在產生時間上的邏輯關係。

生物的新陳代謝是由基因調控的。基因是染色體的片段。除少數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絕大部分生物都通過DNA的複制繁殖。所以,要產生生命,首先要產生DNA(或RNA)。最簡單的生物噬菌體(專門吃細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個外殼和內部的DNA分子組成的,但DNA的自然形成面臨著兩大難關。

複雜的是DNA長鏈分子中核苷酸排列的順序。DNA正是藉著這四種核苷酸的不同排列順序產生了不同的基因,並由此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及其它生命所必需的化合物,進而發展出不同的生物性狀。

這四種核苷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然而,這些巨大的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種可能性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命的。隨機產生這一正確組合的可能性如何呢?

真核生物中蛋白質的平均長度是361個胺基酸,細菌267個胺基酸,古細菌247個胺基酸¹⁹⁶。每個胺基酸都要靠DNA長鏈上三個相連的核苷酸(稱為「密碼子」)所決定、編碼。一個由340個胺基酸組成的中等大小的蛋白質分子,需由大約含一千個核苷酸的DNA來編碼。

即使存在自組織模式,因為DNA僅由四種核苷酸組成,DNA分子的核苷酸有不同的排列組合,一共有4¹⁰⁰⁰(相當於10⁶⁰⁰)種不同的組合方式。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呢?

假設我們以每秒檢查一個排列方式的速度來探索這些不同的DNA排列方式。我們從現在開始,以每秒檢查一個排列組合的速度持續進行,即使經過整個宇宙的壽命(宇宙大約存在了138億年,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因此,宇宙存在了約138億年×365天×24小時×60分鐘×60秒= 約 4.35×10¹⁷秒,最多不超過10¹⁸),也僅僅只是10⁶⁰⁰的一個零頭。

這就意味著,DNA分子是根本無法通過隨機組合的方式產生的。

人DNA長鏈中的核苷酸排列組合的數量巨大。(大紀元)

人們在最簡單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幾千個核苷酸。可見,無論宇宙的年齡有多長、「進化」速率有多快,單靠隨機組合產生第一個生命所必需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其次,DNA分子形成時,需要各種酶的參與,而酶是一種蛋白質,但是,蛋白質要在DNA鏈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

像「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一樣,在第一個生命產生之際是先有DNA分子呢,還是先有這種DNA形成時所必須的蛋白質(酶)呢?答案是──必須兩者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這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告訴人們,如果不是「造物主」已經有了設計生命的藍圖、提前都準備好了生命產生的必需零件,任何一個生命根本上是不可能誕生出來的。

2.4 無與倫比的存儲優勢

除了缺乏蛋白質或核苷酸能自發形成的證據外,達爾文進化假說的不可克服的另一個問題,在於DNA包含的複雜信息。¹⁹⁷

由於DNA在存儲數據方面的諸多明顯優勢,科學家們一直試圖通過學習DNA存儲數據的方式來優化人類的數據存儲方案。2012年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丘奇博士(George Church, 1954—)研究發現,每克DNA能存儲1.28拍字節(petabytes,PB)。¹⁹⁸

化學家喬納森‧薩爾法蒂(Jonathan Sarfati)解釋說:「針頭大小的DNA中可以存儲的信息量,打印出來的紙的厚度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500倍。」¹⁹⁹

中國科技企業360的創辦人周鴻禕,2022年在「搜狐財經峰會」的視頻演講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還是相信有造物主,我不太相信進化論。DNA的螺旋,從它存儲的能力來講,一克的DNA,能儲存1EB的數據,我現在存了2EB的數據,用了幾十萬台服務器,完全不可比。那麼講人工智能,給你舉個例子,深度學習的算法,如果模擬一個老鼠的能力,可能需要一個小鎮的電力。但是人的大腦這麼聰明,只消耗25瓦電量,大點可能50瓦,也就消耗這麼多能量。但是如果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如果能模擬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的能量,可能需要消耗整個地球的能量,可能都不一定夠。最後決定這個世界能不能運轉,我認為完全是依賴於能量的消耗。」

1EB=10⁹GB,也就是十億倍的GB,大約是現階段一部頂配iPhoneX手機存儲能力的400萬倍。在數字資料的存儲方面,DNA存儲技術與傳統的存儲方法相比有著許多不可比擬的優勢。

周鴻禕雖然語句簡短、沒有太多論述,但是他幾句話就點出來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人體DNA蘊藏的智慧,與人工智能的智慧有天壤之別。

前面已經有充分的數據證明DNA不可能通過達爾文的進化機制自發產生,而且無論人工智能怎樣自然努力,也無法與DNA蘊藏的智慧和能力相比。那麼,是什麼樣的智慧生命設計並創造了人體奧妙無窮的DNA呢?

2.5 DNA之複雜令進化假說癱瘓

基於對DNA複雜的編碼信息、不可思議的DNA結構以及難以解釋的數十億個核苷酸所蘊藏的巨大編碼信息,可以合理地得出這樣的結論:通過「自然選擇、逐漸演化」的達爾文理論來解釋生命的化學起源,存在嚴重的可行性問題。

不同的物種之間,基因很不一樣。根據達爾文的隨機突變的假設,大部分突變是隨機的,這裡面有一個很小的概率,才能產生一個有意義的突變。一個有意義的突變能夠存活、傳代、穩定下去,還得克服很多小概率事件。產生一個有意義的基因突變尚且如此小概率,那麼多的基因突變同時發生,累計起來就是天文數字。

進化假說所描述的那種偶然而微小的、經過數百萬年所積累的變化的速度之慢,無法說明生物界過去歷史中所發生的奇異變化。進化假說在人體系統、細胞、生物大分子等多個層面的精妙複雜性面前,幾乎癱瘓。

美國生物化學家貝赫教授曾說:「面對現代生物化學所發現的細胞的巨大複雜性,科學界陷入癱瘓。沒有一個哈佛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或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科學家,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根本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詳細說明細菌的鞭毛、人的視力或血液凝固是如何產生的,或者任何複雜的生化過程是如何以達爾文主義的方式發展出來的。但我們人類存在在這裡,植物和動物存在在這裡,複雜的系統存在在這裡,所有這些東西都以某種方式來到這裡。那麼如果不是以達爾文主義的方式,那又是如何發生的?」²⁰⁰

曾是著名的無神論者之一、英國的安東尼‧弗盧爵士²⁰¹(Sir Antony Flew)說,「我認為DNA材料起到的作用是,通過產生生命所需的安排的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性,表明了,必須有這種智慧的參與,才能讓這些極其多樣的元素一起協調工作。」²⁰²

當我們踏進一個房間,眼前呈現的景象是,所有物品都井然有序地擺放著,就像一幅精心繪製的畫作,每個元素都在恰到好處的位置上。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這裡一定是有人在打理的。這個房間散發著管理的氛圍,彷彿有一個看不見的守護者在背後細心呵護。一切都被妥善安排,沒有絲毫的混亂或雜亂無章。

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屋子的管理者是一個組織能手,擁有卓越的設計能力。他可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思,精心選擇每個物品的位置,確保它們相互呼應且容易被找到。

這個房間彷彿是一個微觀宇宙,展示著秩序的魅力和人類的智慧。這是一種對設計、創造者和細心呵護者的讚美。

人體的神奇和DNA的奧祕讓人不得不驚歎:這背後一定是有其他智慧生命(「造物主」)的參與,才會讓人體各個層次都能展現出如此神奇玄妙的結構和功能!(待續)

參考文獻:

173. Cohen, E. J., Ferreira, J. L., Ladinsky, M. S., Beeby, M., & Hughes, K. T. (2017). Nanoscale-length control of the flagellar driveshaft requires hitting the tethered outer membrane. Science (New York, N.Y.), 356(6334), 197–20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m6512

174. Rhett Morgan. A Doctor and Author Makes His Case for Intelligent Design. Kirkus Reviews.
https://www.kirkusreviews.com/news-and-features/articles/geoffrey-simmons/

175. Darwin, Charle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London: J. Murray, 1859.
https://www.vliz.be/docs/Zeecijfers/Origin_of_Species.pdf

176. Behe, Michael J., 1952-. (2006). Darwin’s black box :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https://www.difa3iat.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Behe_Michael_J_Darwins_Black_Box_The_BiochemicaBookZZ.org_.pdf

177. Hunter P. (2022). Understanding redundancy and resilience: Redundancy in life is provided by distributing functions across networks rather than back-up systems: Redundancy in life is provided by distributing functions across networks rather than back-up systems. EMBO reports, 23(3), e54742.
https://doi.org/10.15252/embr.202254742

178. Quattrociocchi, W., Caldarelli, G., & Scala, A. (2014). Self-Healing Networks: Redundancy and Structure. PLOS ONE, 9(2), e8798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87986

179. M. J. Rosenau. (February, 1921) Experiments Upon Volunteers to Determine the Cause and Mode of Spread of Influenza, Boston, November and December, 1918. Treasury Department: 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p. 5 – 41. Permalink: http://hdl.handle.net/2027/spo.3750flu.0016.573

180. Kolata, G. B. (1999). Flu: the story of the great influenza pandemic of 1918 and the search for the virus that caused i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https://cmc.marmot.org/Record/.b10994555

181. Killingley, B., Mann, A.J., Kalinova, M. et al.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viral kinetics during SARS-CoV-2 human challenge in young adults. Nat Med 28, 1031–1041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1780-9

182. Dettmer, P. (2021). Immune: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system that keeps you alive (First edition.). Random House.
https://libcat.arlingtonva.us/Record/240258;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jBvoucBb4SAAP7L9Xi4XvD9_LpZjjV8p/view?usp=drive_link

183. Erulkar, Solomon D. and Lentz, Thomas L.. “nervous system”.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1 May. 2023,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nervous-system. Accessed 6 June 2023.

184. Pfeifer, Samuel. Supporting the Weak: Christian Counselling and Contemporary Psychiatry.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WORD PUBLISHING, Nelson Word Ltd, Milton Keynes, England ISBN 0-85009-599-9. 1994. Chapter 3 The miracle of the human brain.
https://www.seminare-ps.net/en/WEAK/MENTAL_HEALTH_CHRISTIAN_CONTEXT.pdf

185. Khan YS, Farhana A. Histology, Cell. [Updated 2023 May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4382/

186. Cooper GM. The Cell: A Molecular Approach. 2nd edition.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2000. The Nucleolu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9939/

187.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edition.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02. Transport from the ER through the Golgi Apparatu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6941/

188. Kalra A, Yetiskul E, Wehrle CJ, et al. Physiology, Liver. [Updated 2023 May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5438/

189. Michael Denton. Evolution: Still A theory in Crisis. Discovery Institute Press, 2016.
https://www.scribd.com/book/494224598/Evolution-Still-a-Theory-in-Crisis

190. Vallejo, G., Maschi, D., Mestre Citrinovitz, A. C., Aiba, K., Maronna, R., Yohai, V., H. Ko, M. S., Beato, M., & Saragüeta, P. (2010). Changes in global gene expression during in vitro decidualization of rat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222(1), 127. https://doi.org/10.1002/jcp.21929

191. WATSON, J., CRICK, F.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Nature 171, 737–738 (1953).
https://doi.org/10.1038/171737a0; https://sci-hub.st/https://doi.org/10.1038/171737a0

192. Peifer M.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looking back across 40 years to the birth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roots of modern cell biology. Mol Biol Cell. 2020 Jan 15;31(2):81-86. doi: 10.1091/mbc.E19-11-061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60408/

193. Joseph A. Kuhn (2012) Dissecting Darwinism,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Proceedings, 25:1, 41-47, DOI: 10.1080/08998280.2012.11928781; https://sci-hub.st/10.1080/08998280.2012.11928781

194. Chelsea Toledo and Kirstie Saltsman. Genetics by the Numbers. Posted June 12, 2012. https://nigms.nih.gov/education/Inside-Life-Science/Pages/Genetics-by-the-Numbers.aspx#:~:text=3.2%20billion&text=That%27s%20how%20many%20base%20pairs,day%2C%20for%20about%2050%20years. Accessed on July 8 2023.

195. Chelsea Toledo and Kirstie Saltsman. Genetics by the Numbers. Posted June 12, 2012. https://nigms.nih.gov/education/Inside-Life-Science/Pages/Genetics-by-the-Numbers.aspx#:~:text=3.2%20billion&text=That%27s%20how%20many%20base%20pairs,day%2C%20for%20about%2050%20years. Accessed on July 8 2023.

196. Brocchieri, L., & Karlin, S. (2005). Protein length in eukaryotic and prokaryotic proteom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3(10), 3390-3400.
https://doi.org/10.1093/nar/gki615.

197. Joseph A. Kuhn (2012) Dissecting Darwinism,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Proceedings, 25:1, 41-47, DOI: 10.1080/08998280.2012.11928781; https://sci-hub.st/10.1080/08998280.2012.11928781

198. ROBERT F. SERVICE. DNA could store all of the world’s data in one room. New algorithm delivers the highest-ever density for large-scale data storage. 2 MAR 2017.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dna-could-store-all-worlds-data-one-room

199. Gitt, W., Dazzling design in miniature, Creation 20(1):6, 1997; creation.com/dna.
https://creation.com/dazzling-design-in-miniature-dna-information-storage-creation-magazine

200. Behe, Michael J., 1952-. (2006). Darwin’s black box :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P187: https://www.difa3iat.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Behe_Michael_J_Darwins_Black_Box_The_BiochemicaBookZZ.org_.pdf

201. Stefon, Matt. “Antony Fl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4 Apr. 2023,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ntony-Flew. Accessed 11 July 2023.

202. Antony Flew Quotes. “I now believe there is a God…I now think it [the evidence] does point to a creative Intelligence almost entirely because of the DNA investigations. What I think the DNA material has done is that it has shown, by the almost unbelievable complexity of the arrangements which are needed to produce life, that intelligence must have been involved in getting these extraordinarily diverse elements to work together.”
https://www.goodreads.com/author/quotes/143385.Antony_Flew

《透視「進化論」》寫作組

點閱【透視「進化論」】系列文章。
前言第一章:進化論是未經證實的假說(上)第一章:進化論是未經證實的假說(下)第二章:破除進化假說的經典迷思(上)第二章:破除進化假說的經典迷思(中)第二章:破除進化假說的經典迷思(下)

(版權歸大紀元和寫作組所有,歡迎轉載,不得更改。)

相關新聞
【特稿】四二五上訪——照耀未來的燈塔
【特稿】中共醜陋面目大起底
【特稿】中共小流氓行徑丟盡中國人的臉
【特稿】進化論的本質反神反宇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