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位憂鬱症患者的康復歷程(一)

跳脫誤區 掌握「三不」守則陪伴憂鬱患者

作者: 莊明翰

陪伴者的出發點一定是良善的,我們都不希望看見自己身旁重要的人,被憂鬱症折騰得體無完膚。(Shutterstock)
人氣: 11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編者按由於缺乏對憂鬱症的了解,出於好心鼓勵或關心憂鬱症親友,卻總是讓患者落入更沮喪的惡性循環中;陪伴者則常深感困惑、惶恐、甚至心力交瘁。一位康復的患者根據親身經歷,道出常見的陪伴誤區,並提供同理心陪伴技巧。

如何陪伴心情低落與情緒困擾的人?向來不是件簡單的事,尤其當我們理解到憂鬱症的成因是如此複雜後,我們更應該以謹慎及同理的心態,陪伴我們身旁所愛的那個憂鬱症患者。

掌握「三不守則」 同理心善待憂鬱症患者

大家對於憂鬱症的理解,經常是不夠全面的,也此我們容易徒有關懷的善心,卻不具備陪伴的基本技巧,將額外的壓力加諸於當事人身上,最後雙方都感到更為氣餒。

憂鬱症陪伴的技巧有很多,無論是邀約出去散步、協助建立社交關係或保持關懷,網路上有許多的資源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但我自己認為核心的精神,是我們最該把握住的。只要願意嘗試實踐,也可以給憂鬱症患者舒適及安心的依靠

其中,「三不守則」是我們可以放在心裡的架構,當中的「三不」是:

1.不鼓勵:不隨意地給予患者正向鼓勵。

2.不責備:不將憂鬱症視為是患者過錯,進而給任何譴責。

3.不反駁:面對患者的沮喪之言,不以自己的理解去反駁,傾聽即可。

憂鬱症經常使人陷落在自己負面思維中,而這些思維並不是患者自己願意持有的,反而正因為患者經常想要擺脫,卻擺脫不了,進而造成憂鬱症患者很大的折磨。

在負面的世界裡,任何正向的鼓勵,都如同遙不可及的光。很多時候,憂鬱症患者清楚地知道道理,包含「事情沒有這麼糟」、「時間過了就會好」或「自已過度放大了」,但患者必定有自己無法自拔的原因,畢竟沒有人願意持續地受苦,而身心耗竭的情況下,其實也很難立刻振作。

此外,再多的批評只會更多地打擊憂鬱症患者的自我價值。

在憂鬱症的籠罩下,人們常會有許多自己對於自己的質疑,例如「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我之前的表現有夠爛」或「我怎麼會傻到⋯⋯」,而此時如果陪伴者還陪著患者去鑽入自己的不是,或是從自己角度提出檢討,無論或對或錯,都將是火上加油,只會使憂鬱症患者更覺得無望。

跳脫「做愈多愈好」的誤區 耐心傾聽是良策

我想,陪伴者的出發點一定是良善的,我們都不希望看見自己身旁重要的人,被憂鬱症折騰得體無完膚。

然而,憂鬱症患者通常是孤單無助的,因此提供一個穩定且適當的陪伴。例如告訴他:「自己一直都在,想說話再說就好。」或是幫他煮頓溫熱的餐點,對患者來說,都會是很大的溫暖。

在憂鬱症的陪伴中,絕非做愈多愈好。有時候,可能是我們自己的需求。我們因為對於憂鬱症感到害怕或焦慮,因而將自己的期待投注到患者身上,用自己的方式,要求患者盡快復原。

有時候,也可能是在陪伴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地用盡自己的氣力。我們忘記設立心理界線,因此過度耗損自己的身心,反而帶給當事人不穩定的情緒回饋。

記得陪伴他人之前,我們都必須照顧好自己;因為唯有當我們身心富足,我們也才有多餘的那份心,可以給予他人支持。

陪伴是個相當不簡單的課題,但別忘了,還有專業的資源可以給予實質的協助。

我們都不孤單,讓我們一起守護所有需要被疼惜的靈魂。

一問、二應、三轉介 自殺防治基本三要點

對於自殺的人,我們常常只能感到惋惜。不過,若我們能及時覺察自殺前的徵兆,或許我們還有機會給予溫暖,也或許一切的遺憾都可以挽回。

我們可以學習具備自殺防治的概念,成為彼此的守門人。

自殺防治的基本要點稱為「一問、二應、三轉介」它是一個連續性的陪伴。當我們觀察到周遭的人變得在情緒、行為或認知上與平常不同,我們便可以及時地給出關懷,理解對方可能遭遇的困擾。

問指的是「傾聽、關懷與評估」。我們可以在對方有意願的情況下,主動給予語言與非語言的關懷及情緒上的支持。例如遞上一杯溫暖的飲料,或是約個時間一同聊聊。

同時,我們可以將簡式健康量表(BSRS-5)的五道問題,融入詢問中。五道問題分別是:

一周內是否

1.有睡眠困難?

2.感到緊張不安?

3.容易覺得苦惱或動怒?

4.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5.覺得比不上別人?

每項問題都是我們可以簡單評估的依據。評估的方式是將每題從「完全沒有」到「非常嚴重」,分為0到4分,當中還包含「輕微」(1分)、「中等程度」(2分)與「重」(3分)。

如果五題得分加總小於6分,屬於正常範圍。介於6到9分,適合做壓力管理及情緒抒解。介於10到14分,適合進行專業諮詢,例如尋求輔導老師或心理師協助,最後如果大於15分以上,建議至身心科就醫。

簡式健康量表還有一題附加題,是「一周內是否有自殺念頭」,這題為單獨評分,如果評分為「中等程度」(2分)以上,也建議尋求專業諮詢或身心科的協助。

在評估自殺念頭時,不需要避諱談論自殺議題,因為根據相關研究,當我們能自在地談論自殺,反而有機會降低自殺者的自殺可能性,但我們必須確保自己能接納對方可能有自殺的念頭,切勿給予任何責備。

接下來是二應,指的是「回應與支持」。這點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三不守則」,以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的態度,溫柔地陪伴對方。

最後是三轉介,指的是「資源轉介與持續開懷」。當發現我們想幫助對象的狀況已經超出我們的負荷與理解,千萬不要逞強。我們可以提供相關的心理與精神醫療資源給當事人。

倘若當事人需要,我們也可以陪同前往,並在介入後,持續保持對當事人的陪伴及關懷。

憂鬱症患者不必然會自殺,但在自殺者中,有一定的比例是憂鬱症患者。

一個人從有自殺的念頭,到實際地去規劃與行動,中間也會間隔一段時間,同時釋放一些警訊,例如開始將重要的物品分送他人,或言語上透露想死的念頭,所以當我們能保持對自殺的敏感度,同時預先了解有哪些可以介入的專業資源,也記之前提到的精神與方法,我們都將有機會拯救可能殞落的生命。

(網站專文)

書封(寶瓶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寶瓶文化提供>

.避開4大誤區 和憂鬱症患者對話
.憂鬱是肝出問題!中醫2招保養 趕走憂鬱情緒
.憂鬱不開心?中醫有辦法幫助你維持好心情

責任編輯:王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