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為何會更加嚴重

人氣 5967

【大紀元2024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中國的工業部門,尤其是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鋼鐵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非常突出。

在國內需求不振,價格保持低位的情況下,擴大後的產能唯一剩下的通道就是海外市場。《華爾街日報》週二(6月4日)刊登七張圖表解釋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未來會更加嚴重。

投資激增 利潤率下降

自2021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投資高於以往,儘管國內需求和出口表現疲軟。在受政府補貼的行業,如電動汽車,追加投資的趨勢尤為明顯。

2023年初,汽車行業投資同比增長近25%。太陽能電池板、芯片和電池的投資增速則在30%以上。

但是隨著投資激增,中國生產商的利潤率卻出現大幅下降,尤其是汽車和鋼鐵行業。

根據《華日》的分析,2024年初,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淨利潤率不足4%,遠低於過去十年約6%的平均水平。

部分產品出口價格下降

龐大的產能疊加國內需求疲軟和利潤率下降,推動更多中國產品湧向全球市場。供應過剩導致部分中國產品價格下降,進一步使得國外競爭對手更加處於劣勢。

到目前為止,中國鋼鐵和太陽能電池板價格下跌的情況比汽車更嚴重。

以2020年1月的價格數據為基準(指數為100),2024年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跌至57左右,鋼製品跌至93左右。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當中國房地產市場陷入困境時,往往鋼製品的出口會大增。

不過,這一次鋼鐵的利潤率比2015年時要低得多,部分原因是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昂貴。這意味著鋼鐵製造商有很強的願望在海外市場銷售,以便獲得更好的利潤。

中共國有企業鞍鋼集團在2024年3月發布的最新年度業績中說,中國鋼鐵行業已經「進入了新一輪調整期」,國內競爭只會更激烈,國外則面臨關稅等保護政策。

總的來看,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汽車全行業的價格雖然在緩慢下降,但仍比2020年時更高。這是中國企業願意出口這些產品到海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中國國內有價無市。

太陽能產能過剩最嚴重

《華日》說,中國太陽能電池製造業的產能過剩情況最為嚴重。中共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超過450千兆瓦。但中國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不到220千兆瓦,也就是不到總產量的一半。

根據凱投宏觀的預計,中國2024年將生產約750千兆瓦的太陽能電池。如果裝機容量保持不變,這將意味著約500千兆瓦太陽能電池過剩。這幾乎是全球其它地區2023年太陽能電池板安裝總量的四倍。

電動汽車的情況也不樂觀。中國有二百多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目前都在應對巨大的產能過剩問題。

整個行業已經進入慘烈的價格戰。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多位首席執行官4月份紛紛表示,隨著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許多製造商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破產。

即便如此,根據高盛的估計,經良率因素調整後,到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電池產能將達到約1,000吉瓦時——這比該行對中國需求的預期高出約一倍。

高盛預計,到2026年,中國以外地區電池工廠產能利用率將從2022年的近100%降至80%左右。

中國房地產市場疲軟

中國最新的產能過剩問題幾乎與中國龐大的房地產行業的崩潰同時出現。在過去,也出現過同樣的現象。

房地產崩潰抑制了對鋼鐵和其它建築材料的需求。隨著房貸額度枯竭,中共政府引導向電動汽車、芯片和太陽能電池工廠等投資,希冀用製造業驅動經濟增長,而不是消費驅動。

但是這些新三樣產業無法撐起25%的GDP——過去房地產為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同時,加碼製造業更意味著,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可能得到實質性改善。

中共黨魁不承認中國廉價高科技產品充斥全球市場,並辯稱,不存在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隨著中國廉價高科技產品充斥全球經濟,西方企業認為這是新一輪的不公平競爭,並呼籲政府保護國內產業和就業不受衝擊。◇

責任編輯:林妍#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中國電動車市場開啟生死賽 200家車廠混戰
G7財長另闢蹊徑援烏 並聚焦中國產能過剩
台商如何全球布局和行銷世界 專家分析
中國經濟蕭條到處可見 商場門庭冷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