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風:樸素無華的仫佬族服飾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訊】仫佬族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包括在百越民族共同體之中。晉代以後,便以「伶」、「僚」等泛稱出現於中國歷史上。宋、元以後,又相繼以「穆佬」、 「木佬」、「木婁」、「姆佬」等名稱出現。仫佬族主要聚居於山巒起伏、竹木蒼蒼的桂中北部地區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等地,世代傳承農耕生活,以種植水稻著稱。
  
  仫佬族崇尚深青色,服飾樸素無華,在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著古代僚人的特點。如婦女上衣很短,僅及腰,袖背上全部繡上鱗狀花紋。下穿無褶筒裙,腳上穿的是鉤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
  
  如今,仫佬族婦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長褲。過去的姑娘梳辮,婚後結髻,現在多已剪髮。老年婦女喜歡用青布包頭,腰扎繡著精美花紋圖案的圍裙。據史料記載,清代仫佬婦女還有穿筒裙的習俗。一些人還穿風領衣。近代與當地漢族、壯族服飾差別不大。飾有銀耳環、手鐲、戒指等物。
  
  而仫佬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長褲,頭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殼平頂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跣足的不多。
  
  仫佬族的服裝麵料,都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藍靛染成的土布,並且被視為珍貴布料。其染制方法與眾不同,把長約兩丈的土布放入藍靛染缸,反覆曬染多次,使青藍色澤均勻,然後塗上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等,待晾乾後,用石碾滾壓或棒槌敲打。用這種方法製成的布閃光發亮,美觀耐用。姑娘們的”送嫁衣” 和老年人的”防老衣”都用這種布料做成。
  
  姑娘們還用它做成「同年鞋」,作為「走坡」時送給情人的定情物。如果做成單梁船形鞋送給老人,那是對長者的最大尊敬。用它做成背兒帶,再用五色絲線繡上花、鳥、蟲、魚等各種圖案,精緻美觀,栩栩如生,更充分顯示了仫佬族婦女的藝術才能和審美情趣。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民俗民風:白族文化霸王鞭
捍衛生計視障按摩館轉型迎戰
民俗民風:彝族大三弦
日本掀起鬥蟋蟀熱 同好成立協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