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外籍兒童 輸在起跑點上

標籤:

【大紀元11月3日訊】〔自由時報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報導〕 在外籍人口與外籍婚姻增加的社會中,會令當局者煩惱的項目之一,就是外籍兒童的「特殊教育問題」。

  這在歐洲各國都不陌生,因為工作與外籍新娘的數目上升,如何將這些「非土產」家庭的孩子納入該國的文化體系中,不但需要政府大費心思,甚至還必須多支出財政來做「文化統合」。台灣在外勞與外籍婚姻日增的情況下,他山之石正好足以攻玉。

  以全歐洲最大土耳其外勞市場的德國來說,很多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回教家庭中,不但信仰不同,他們的孩子因為在家只說家鄉語言,父母也不太會說德文,很多幼童到了就學年齡根本一句德文也不通。一些邦政府為了解決這些兒童的就學問題,特別成立了學前語言輔助班,讓這些外籍寶寶「先學德文再入學上課」,以免造成班上語言能力程度不同而引發的教學困難。

  德國教育專家建議,這是一個「一開始就應該注意的問題」,特別呼籲針對外籍寶寶的入學語言測試與輔導應該再予加強。甚至不要等到小學入學才做語言輔導,應該在幼稚園時就開始德文語言教學。 這些文化融合的先行步驟也獲得閱讀專家們的支持,德國閱讀基金會在國際教育研討會上就做出類似建議,認為針對外籍寶寶應該在幼教期間就進行語言訓練,該基金會主席克勞斯.倫對媒體提出,這些語言能力欠缺的外籍兒童唯有在早期做個別輔導,才能幫助他們「真正進入德文教學的正常學習階段」。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最新統計資料,德國目前幾乎每十個就學兒童中就有一個是外籍寶寶。而因為語言了解的困難,這些孩童在課堂上的成績都「幾乎殿後」。甚至有五分之一的外籍寶寶因為這些障礙而無法將書唸完,在小學沒有畢業前就離開學校。而在德國每三對婚姻就有一對外籍婚姻登記的情況下,這些問題如果無法善後,最終都將成為社會問題,這是德國政府、教育界與社會學家最擔心的。

  而政客們也無法忽視這個問題,一些保守政黨如巴伐利亞邦的基督教社會黨,其「回教計劃」專業政客在邦競選中就提出政見,認為應該管制外籍兒童的入學,定出每年「入學許可上限」的數目。 當然,這個提議馬上以「歧視外籍兒童」之名遭到火力強攻。該邦女文化部長何麥爾斯說,一個越南兒童只要德文說聽流利,就可以在這個國家融入並好好學習。 一個擁有德國護照,卻在哈薩克長到入學年齡的孩子,同樣會在德國教育體系中出現學習困難,「這是語言的問題,不是名額或護照的問題」。

  相對於德籍兒童有百分之八無法唸完小學的統計,有高達百分之二十的外籍寶寶小學無法畢業。而在這種情況下,直升高中的外籍青少年數目就明顯下降。 在高中的入學者統計中,只有百分之四持有外國護照,但是職校等其他學校的青少年中,外籍人士的比率就相對高些,平均約在百分之十五上下,其數目端視當地的外勞與外籍婚姻比率而定。也就是說,外籍孩童能夠唸到高等教育的,無論如何都是相對少數。(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讀經大會考 上千名小朋友比一比
王月與趙自強搭檔 將頒發金鐘獎
多倫多女童綁架案調查進展
中國剪紙的歷史淵源(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