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中文學校國際化獨缺台灣父親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月9日訊】(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八日專電)日內瓦的中文學校在全球可謂獨具風格,非常的「國際化」,不但「洋面孔」學生多,甚至還有外國老師,唯獨缺少「台灣父親」,這也正反映了瑞士僑界的特殊生態。

旅居瑞士的台灣僑民只有兩百五十名左右,在日內瓦及洛桑等法語區約為一百人,其中多數是嫁到瑞士的台灣女性及她們的子女,也造成目前日內瓦華語協會中文班的學生家長中,沒有一位父親是台灣僑胞的現象。

日內瓦中文學校今天舉行新春聯誼餐會,一百多位位學生、家長及駐日內瓦辦事處人員出席,場面非常熱烈,台灣僑胞家庭通常父親為瑞士人,母親來自台灣,上台表演的學生中許多則是中瑞混血,與其他地區中文學校清一色為中國人迥然不同。

由於學習中文風氣逐漸形成,日內瓦中文學校還有幾位「純瑞士」學生,成年班老師豐泉在台灣及大陸學習中文有成後,現在學而優則教,形成洋老師教中文的有趣畫面。

娶了香港太太的豐泉能說一口流利中文,他表示,中國語言及文化已引起西方人士學習興趣,他義不容辭披掛上陣,擔任傳授中文的義工。

日內瓦中文學校的學生雖只有八十位,但年齡層至少涵蓋三代,最小學生只有兩歲,年紀最大的則是來自印尼的陳清天及陳銀英夫婦。

七十四歲的陳清天說,雖出生於華僑家庭,但從小都說荷蘭話,成年後在荷蘭工作,一直到退休才有機會學習屬於自己的語言,雖然年事已高,但他們夫婦可是中文班深受尊重的模範生。

中文學校校長曹韻文也是嫁到瑞士的台灣女性,她說,中文班成長快速,學生人數在幾年內成長一倍,這些都是老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努力的成果,僑務委員會提供的教材及教學方法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內瓦中文學校中父母親都是華裔的大都來自越棉寮,他們曾飽受戰亂之苦,為了下一代能接受中文教育,將子女送到中文學校。

儘管中文學校的學生及家長背景不盡相同,學習中文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也超越了文化障礙,除了教育文化的傳授外,中文學校也成為一股凝聚僑社的力量,而其影響力更不斷向外擴散。(本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下週在瑞士開幕
李俊仁爭取台灣加入世衛組織
參與世衛組織執委會議各國關切台灣動向
利比亞獲選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輪值主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