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翠英繪畫畫解–《荷花》

◎武漢仁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8日訊】
荷花是中國、越南、印度等國南方湖塘中生長的一種植物,由花、葉、根、籽四部分組成。花──荷花,多白色、粉紅色,也有黃色的;葉──荷葉,圓大尺余,實際上是綠色的,國畫中常畫成黑色的;根──藕,白色(其實是淺褐色,藕褐色),每根數節,重約一、二公斤,嫩的可作水果,老的可作蔬菜;籽──蓮篷,綠色,剝皮後的蓮子米可食。籽中蓮芯味苦性涼,清心明目,可做茶葉或中藥。

荷花不是佛、菩薩腳下或座下的蓮花──蓮花形似荷花,但她在另外空間,根本就不是花,她是佛家覺者果位的象徵。“這個蓮花它不產生於人的空間。人們認為那個荷花像蓮花,但不是蓮花。蓮花是在佛世界中產生的,蓮花在佛世界中並不是作為一種花,而是作為果位與佛的威德。蓮花不是人概念中的花,但可以比作花。現在佛教中用荷花來比喻聖潔,出淤泥而不染,在淤泥裡面長出來的,卻不被污染,那麼乾淨、聖潔。作為一種比喻,但它絕不是佛的蓮花。”(《法輪佛法在美國西部法會上講法》第106頁)

荷花不僅花美,葉香,籽、根、芯可食,她最可貴之處在於她有高潔的“性格”,“出淤泥而不染”。雖然她生長在水田裡、生長在爛泥塘中,但她永遠那麼乾淨,那麼美麗,那麼芬芳,那麼聖潔。荷葉、荷花上都有細毛,完全不沾水,比尼龍雨衣還好。不論多麼骯髒的泥漿洒上去,就像水銀珠兒一樣,都變成小球,一抖就掉了。故荷花為中國曆代詩人、畫家所喜愛。

我們這個社會正像一個爛泥塘,是個非常骯髒的地方。流氓、黑幫、騙子、妓女、吸毒者、同性戀者、貪官污吏、罪犯……,什麼玩意兒沒有?“可是它越不好卻給我們修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環境。不是越複雜的環境才能越修出高人嗎?……可是我們恰恰在那個大染缸中修煉,接觸的一切都是這些,我們要能脫胎出來,你不就是了不起嗎?!你為什麼能修得高你知道嗎?這是促成你修得高的一個最基本的保證就是這裡邊它太爛。你要能出來,哪怕你動一動心,說你今天想修煉,你都了不起。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在苦中泡著,你還能有這樣的心。……這個複雜的環境就成了你能夠往高層次上修煉的一個最好的條件了。那麼反過來講,這個大法也只能是在這樣最不好的形式下才能顯出他的威力來。”(《法輪佛法在瑞士法會上講法》第68-70頁)我們學法輪功,講真善忍,返本歸真,在紅塵中,在爛泥塘、大染缸似的社會中把自己修煉上去,像章翠英那樣,成為一朵純潔高雅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這樣的人一多,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美好,可能連警察都用不著。實在有個別壞人,也很容易處理,你說是嗎?

章翠英自幼喜歡看荷花,喜歡畫荷花,幸運的是當時上海各公園還有荷花可看。她畫過不少荷花,如《荷塘清趣》等。她賣出的第一幅畫叫《清涼世界》,畫一位仙女手持荷花站在荷塘邊,當時她還只有十八歲。錢老(君陶)後來給她起名採荇(xing),荇菜,又名荇,一名接余,也是池塘中一種水生植物。

採荇愛畫荷花,真是太自然而然的事了,那是畫自己的鄰居哩!

轉載新生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門神。據說他能斬妖除魔,所以老百姓都喜歡把他的畫像貼在門上,以驅鬼辟邪。畫中鐘馗劍眉上豎,虎目圓睜,虯須怒張,口銜寶劍,已經準備仗劍開宰了。好人不用怕,壞人就得當心點。
  • 3月5日,著名澳籍華人畫家章翠英女士應拉托維亞首府里加政府邀請在瓦高尼拉藝術館舉辦為期3天個人畫展。此次展出精品五十多幅。章翠英女士個人世界巡回畫展,已歷經三十多個國家,一百多個城市,近日來到歐洲。
  • 繪畫: 主佛
  • 3月1日,國際著名澳籍華人藝術家章翠英女士世界巡回個人畫展在愛沙尼亞的瑪格農藝術館揭幕。當地藝術家、學生及居民數百人參加了開幕式并欣賞了傳統的中國繪畫。
  • 繪畫: 大覺
  • 當作者一踏上工作崗位後,接觸社會,接觸各界、各層的人士,看到了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心裡很難受,就畫了這幅《睡美人》
  • 法輪大法信息中心3月15日報導/國際著名澳籍華人藝術家章翠英女士世界個人巡回畫展分別于3月1日,5日在愛沙尼亞的瑪格農藝術館、拉托維亞首府里加的瓦高尼拉藝術館舉辦,展出精品五十多幅。
  • 觀世音菩薩,她和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聖。她是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各族人民最喜愛的女神,尤為婦女所喜愛。在人們的心目中,觀世音菩薩是純潔、美好、慈悲、善良的化身。
  • 作者在極為有限的畫面上,表達了縱深廣闊的空間。畫中大致分三個層次: 遠處淺黑的山,和稍近處的青山為背景,襯托出近處坐落在花團錦簇,碧波蕩漾的水邊的民居。
  • 作者畫中的老虎,栩栩如生,而又留給了觀眾無窮的想像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