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抗煞噴劑製成台大獨步全球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僅二十天夜以繼日的研究,台灣大學昨天發表獨步全球的剋煞有機化合物,這種稱為「八氫氧基辛烷酸」的奈米分子設計可有效吸附及捕捉SARS病毒,發揮完全阻隔及破壞冠狀病毒作用,目前已應用於口罩、防護衣等防護用品,近期內可上市,大幅降低照顧SARS的醫護人員被感染機會,同時未來更能廣泛利用在腸病毒防治等功能。

  因尚未進行命名而被台大校長陳維昭臨時冠以「台大抗煞一號」稱號的化合物,是由台灣大學、淡江大學、長庚大學、國科會、經濟部、工研院及廠商等二十多個單位、上百名學者研究團隊所研發、測試和臨床實驗,研發出「可去除SARS病毒致病性的無害有機化合物」。

  肉眼看起來有點像胃散的米黃色粉末,是一種全新的化學劑,無味、無害,並能溶解於水中,像噴劑一樣的噴灑使用在衣服、口罩等布料,或是門把、馬桶蓋的表面,就能長久持續性的百分之百阻隔並破壞SARS病毒的致病性。

  這項研究成果主持人、台大微奈米機電系統實驗室教授李世光強調,結合這項研究成果的口罩等產品價格便宜,相較於市面上宣稱光觸媒(主要多為利用奈米等級大小的二氧化鈦作為催化劑,其成本每噸約一千六百美元)作用的奈米口罩與塗料,成本低廉至少四百倍以上,平均噴灑一次在一個口罩、約一毫升(CC)的成本不到一元台幣。

  他同時也強調,這項化合物噴灑在一般的布料口罩等防護物品上,經過約三至七分鐘,就能發揮先吸附捕捉SARS病毒後破壞的作用,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去除SARS病毒致病性的有機化合物,同時對於同樣具有脂蛋白核膜的腸病毒,經實驗室臨床研究試驗也有相同防疫作用。

  他說,即使是在濕氣極重的狀況下,仍能擁有強大作用的特性,也大幅提高使用的時間與效能,例如噴灑在布料製成的口罩上,實驗結果口罩即使經清洗,仍能發揮原本的功效至少兩週以上,此有機化合物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及環境的污染,降低民眾因使用口罩而造成的不適。

  儘管這項全球首創為打擊SARS病毒而量身研究出的化合物,已申請了全球的專利,但台大和經濟部等單位決定開放各界使用這項專利,同時為配合台灣當前的抗煞,目前實驗室中也加班趕工,一週最高生產一公斤的量,約可製成兩百五十公升的噴劑供外界使用。

百餘菁英合作 研究只花20天

記者申慧媛╱專訪

  「台大抗煞一號」研究團隊中的核心人物是一對兄弟檔學者,哥哥李世光是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微奈米機電研究群的知名教授,弟弟李世元則是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兩人研究的領域雖不同,卻因共同參與國科會生物晶片的一項研究計畫而合作長達三年,並同時被徵召於四月二十八日參與國家型生技製造計畫的工作小組,展開抗煞研究。

  李世元說,表面上「台大抗煞一號」的研究,國內團隊只花了二十天,但實際上這項研究的基礎,卻是來自於他們研究了三年多的心血,和上百人的專業團隊,在研究生物晶片相關計畫中的知識改造而來。

  李世光表示,市面上有許多奈米產品標榜可以殺死SARS病毒,但實際並非完全如此。他說,這種全新的SARS冠狀病毒是RNA病毒,本身呈多切面的皇冠狀突起物,是種脂肪套膜,病毒直徑六十至兩百二十奈米、長度約為二十奈米,必須要能摘除單顆SARS病毒上的皇冠,使其套膜崩潰瓦解,才能破壞其致病性,而為破壞SARS病毒,需使用一種新的奈米分子化合物。

  李世元解釋,「台大抗煞一號」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生物連結分子的點子所改造,原先他主要是致力於如何將液體的分子附著於生物晶片上的研究,不料這項專業的研究經若干的改良,意外發揮具有脂蛋白核膜的病毒破壞功能,包括SARS病毒及腸病毒等,都能破壞其脂蛋白核膜。

  李世光強調,這個上百名的研究團隊成員,大家感情特別好,「先做朋友、再做事」是團隊內交換專業知識便利研究的一大竅門,也是「台大抗煞一號」研究成效進展快速的原因。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