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在五○年代的港都

自由時報記者許敏溶高雄報導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6月24日訊】走進紅毛港村落,看見三間或五間的房子為一條龍或三合院,低矮的紅厝瓦群,讓人有置身五○年代台灣的錯覺,反倒是駛過的機車,以及聚集閒聊的外籍新娘,顯得相當不搭調。

 相傳三百多年前,紅毛番(荷蘭)人曾在此活動,因此被命名為紅毛港,不過至今能證明荷蘭人曾留下足跡的證據相當薄弱,只有在大林蒲鳳林宮內一座三百餘年歷史的外國船鐘。

 紅毛港位在高雄第二港口南岸,過去與旗津連成一狹長型半島,1967年第二港口開闢與「限建」政策,讓隔離在臨海工業區邊緣的紅毛港居民受到影響,人口逐漸外移與老化。尤其是五○年代遷村計畫一直延擱,原本應該夷為平地的紅瓦厝倖存至今,大片的紅厝瓦造就今日紅毛港特殊的風貌。例如太原王宅就是紅毛港五間大厝的建築經典。

 此地的魚、蝦苗養殖業曾經冠於全台,巔峰時期曾供應全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魚、蝦苗,興盛的魚蝦苗養殖場還造就專門「數蝦苗」為職業的「打蝦仔」。

 「打蝦仔」是當地特有行業,業主雇請眼明手快、心算、反應極佳的漁村子弟,為他們計算蝦苗的數目以計價。

 目前居民只有二千多人,中年人多為從事捕魚以及中鋼、中船等臨海工業區勞動工作,老人還是占大多數,倒是這些年來,來自菲律賓、大陸、越南等地的外籍新娘成為紅毛港另一新興族群,總數共有二百多位,當地人還稱最多外籍新娘出現的菜市場為「小聯合國」。(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深圳首個人才專賣店將開張提供上千職位
浙江溫州海難十一人失蹤
中國外交部避談日本阻撓保釣人士宣示主權
貨輪滿載680噸炸藥 被希臘查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