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界希望政策建言方面能效法美國智庫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台北二十八日電)德國從事國際關係及公共政策研究的智庫,包括附屬於大學及政黨的研究機構,估計有一百三十所;不過,德國智庫對於政府的影響力仍屬有限,絕對無法和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美國政府決策的「美國企業研究所」相比擬。

德國「世界週報」分析德國智庫和美國智庫的角色,指出智庫對於政府影響力的差異也反映出德國不同於美國的政治文化。美國總統布什不只在決策方面會徵詢智庫的意見,甚至連重要的講稿都會交由智庫來捉刀;德國總理施若德則傾向於獨斷獨行。

報導指出,美國從事政策研究的智庫能蓬勃發展,因為政黨在美國發揮最大的功能就是選舉,並沒有嚴謹的政黨組織及工作計劃,反倒是從事研究的智庫對於政策有一定的影響力。

美國政府和智庫之間的互動被形容是遵循「旋轉門定律」──在政黨開始輪替之後,下野的政府要員可能進入智庫,而主政者也會從理念相近的智庫網羅人才;如果選舉結果造成再次的政黨輪替,在智庫蟄伏的前朝官員也可能再度被新的政府延攬入閣。美國副總統切尼曾經是老布什總統任用的國防部長,在民主黨的克林頓入主白宮時,切尼即任職於保守主義的思想重鎮──「美國企業研究所」;小布什當政,切尼又復出政治舞台。

報導指出,在英國及法國,「倫敦經濟學院」(LSE)和巴黎的「國家管理學院」(ENA)也有類似美國智庫的功能。波昂、柏林、慕尼黑及科隆等地的大學也有政治研究所;不過,學者和政治人物的分際相當清楚,比較權威的學者影響力多半仍局限於知識界。

德國智庫無法發揮像美國智庫一樣的政策影響力,部份原因也在於一些政治人物寧可向國外取經。報導指出:一九九三年德國國防部希望推動「北約東進」政策,當時的國防部長魯爾竟然花錢請美國的研究機構──「蘭德企業」做研究報告,卻沒有委託德國的研究機構進行研究。

慕尼黑大學「應用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威爾勒.懷登菲爾德認為,德國智庫無法發揮一定的政策影響力,也是因為學界和政界的互動不多;許多學者仍高居象牙塔,未能掌握當下的政治議題。在政府決策過程中,智庫的影響力甚至不如工會組織。

比較政治學學者馬丁.瑟涅特指出:在美國,政黨輪替可能意味著政府高層人事的大幅走馬換將,新總統上任可能造成三千個職位的更動;德國的情況則不然,新總理上任,除了內閣閣員,影響所及可能只是一些副部長級的職位。他認為,政府人事大幅變動其實有助於政界與學界的人才交流。瑟涅特指出,德國智庫希望發揮影響力,可以師法美國智庫與政界及傳播媒體間的互動。他強調,智庫的研究成果應該透過媒體有效地傳達給大眾。

相關新聞
雨刷故障 特斯拉召回逾1.1萬輛賽博皮卡
仁愛礁衝突 菲律賓:已向北京發出外交照會
全球芯片封裝龍頭日月光:將擴大美日墨產能
美制裁助伊朗軍方影子銀行網絡 含香港公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