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其實對便裝并不“感冒”

標籤:

【大紀元7月30日訊】90年代的時尚辭典新詞不斷,比如“酷”之類的,而“星期五便裝”便是其中之一。這個詞已經超越了一种服裝的樣式,而標示著一种風格、一种情趣、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審美觀念,甚至是對于傳統職業裝束的反叛,因而在某种意義上是一种新時期的“酷”。

  千人一面的西裝、領帶、公文包,長時期是白領男士或職業男士甚至成功男士的唯一標准裝束,而伴隨嶄新的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厭倦舊有的標准,于是“隨便穿”風潮伴隨著運動風、休閑風悄悄開始。

  素來作風嚴謹、衣著考究的英國商人是率先開始“隨便穿”的。1994年英國西服的銷量比兩年前下降了15%。時裝界人士注意到,越來越多的男士不再遵循上班服的游戲規則,而包裝自我的形式越來越多,某家銀行干脆廢除了職員穿西裝上班的規定,并宣稱:我們是正統的,但對新生事物是開放的。牛仔褲隨著克林頓進了白宮,有著自由的校園服裝傳統的美國人更容易地接受了“隨便穿”。1995年,IBM便不再對雇員的辦公衣著做硬性規定,這便標志著西服領帶的統治地位已經動搖。

  健康、洒脫、高智商、會生活,這是追求“隨便穿”完美形象而要達到的境界,這對于女性顯然更有利,蕾絲邊的襯衫、印花長裙、松糕鞋、麂皮包,都令職業女性熱力四射,上下班不用為換裝苦惱,她們自然更歡迎“星期五便裝”這個概念。

  香港很早就提出了“便服日”,這一天辦公室气氛輕松,甚至有點PARTY味道,大家可以讓同事們眼前一亮,大家為即將到來的休閑時光而興奮。公司領導層發現,衣著舒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員工的效率,“星期五便裝”也被默然鼓勵,在某种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星期五的限制。“星期五便裝”也是20世紀時尚辭典收錄的最后詞條之一。人們可以發現,時裝名家的二線品牌或專門的休閑系列正是這類便服的風格代表。

  然而,熱衷于追赶潮流的中國人對此似乎并不“感冒”,原因或許很簡單,中國人遠未有西方人富裕,剛剛先富起來的人們好不容易穿上西裝,怎能割舍呢?一身正裝,代表著身份与地位,要作到“返璞歸真”還遠需時日。另一方面,便裝在國人眼中還往往代表著隨意、不講究,而如何運用好便裝穿戴技巧,其中蘊涵的審美觀點、品位以及場合需求也很難領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馬刺若奪冠 巴特爾配戴冠軍戒指嗎﹖
打火兄弟 全副武裝登高衝衝衝
12消防員死於森林大火 隊長憑逆思維獲救(3)
打造嗅覺身分 如何選擇你的標誌性香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