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文物毀損情況觸目驚心

標籤:

【大紀元7月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四日電)中國大陸內蒙古現有不可移動文物古蹟一萬五千處,擁有館藏文物五十萬件,素有「化石之鄉」、「岩畫之鄉」、「中國歷代長城之冠」稱號。但由於內蒙古經濟基礎薄弱,保護意識淡薄,很多露天文物受自然力毀損及人為盜掘,破壞嚴重,珍貴的文物岌岌可危。

香港文匯報報導,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副處長王大方指出,北京、廣州等地每年文物保護投入幾億元人民幣,新疆、西藏等地也有千萬元以上,但內蒙古每年文物專項保護經費僅八十萬至一百萬元間,居全大陸之末。現有的經費連簡單維護都很困難,例如陰山岩畫、秦始皇長城、遼上京遺址等古代建築及大型古代文化遺址,長期得不到妥善保護。

內蒙古烏海市發現的手形岩畫,距今四萬年歷史,其中烏海市召燒溝岩畫創作於五千多年前,是北方遊牧文化中的珍品,但因岩畫所處山脈周圍出產石灰岩,周圍有一批小型石灰廠,每年夏季受石灰粉覆蓋和雨水侵蝕,露天岩畫逐年減薄,例如著名的太陽神岩畫,十年前的鑿刻深達三公分,如今減薄為不足一公分。而曼德拉山岩畫有編號的三千多塊岩畫已損失四百多塊。

內蒙古鄂爾多斯的阿爾寨石窟,是內蒙古現存最大石窟寺遺址,堪與敦煌莫高、大同雲岡諸石窟媲美。石窟內有近千幅壁畫,是研究蒙古草原北方民族情況的無價之寶。但近年來石窟毀壞嚴重,很多石窟被沙子掩埋、漏雨,壁畫出現裂縫且人為刻劃嚴重。

內蒙額濟納荒漠仍保存漢代居延都尉府的烽燧和長城、西夏的城鎮、寺院和元代的古塔、城堡等。但因自然環境惡劣,人跡罕至,居延海乾涸,額濟納河缺水,長期經風沙侵蝕,多數建築歪倒、坍塌、磚體剝落,很多不法分子還打著旅遊、探險名義在此偷盜文物。鄂爾多斯市準噶爾旗古生物化石,是上世紀哺乳動物化石最具代表的地區,但長期以來大量珍貴文物及哺乳動物化石嚴重流失和破壞。據統計,當地挖掘洞穴逾三十個,有的深達數百公尺,地質遺跡已慘遭破壞。

相關新聞
長江三峽工程對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
山東發現東周時期墓葬群
內蒙古遼代彩棺墓開棺出土文物極具價值
中國古文物被盜賣來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