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捷运电联车决标纷扰 监督造车品质更艰钜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日讯】中央社记者邱国强台北一日电 / 台北捷运高运量电联车采购案在纷纷扰扰中决标,但竞标的风风雨雨不见得就此结束,另一大挑战还在后头。在得标金额仅占预算金额七成一的低价情况下,如何监督得标厂商制造出品质符合要求的电联车,并取得充足的零件供应,将是未来市府捷运局必须更加注意的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捷运局曾风闻某些厂商为了低价抢标,节省成本,有意采用落伍的铆钉而非焊接组装车身。果真如此,台北人不但会看到一批外表丑得可以的电联车,车身强度更经不起考验。幸好捷运局立刻修改规格,明订车身组装须采手焊、工焊、电弧焊等工法。

捷运电联车以往监造及备品取得的波折,并不比招标过程少,例如第一批电联车,接手的台北捷运公司等零件就等上好几年。当年淡水线风光通车,但能上线的电联车只有七成,捉襟见肘。捷运公司只好把其中两列车当成“拆件车”,其它列车若缺零件,就拆下这两列车的零件应急,一度沦为国际铁道界的笑柄。

第二批电联车的材质更一度不符规格,使列车接受侧撞测试时出现永久变形。为了耐撞,厂商不得不增加材料,却又造成列车超重,一列车竟然比第一批电联车重了十五公吨。

经捷运局要求,厂商再匆忙为电联车“减肥”并改善材质,但最后验收时,还是比第一批电联车重上十一公吨。幸好这批车的马达出力较强,才不致让列车跑不动,但却耗电得多。

捷运局官员承认,当年由于经验不足、语言沟通障碍,加上监造作业远在国外难以掌控,才会出现监造不周、未能立即要求改善的错误。

鉴于这些教训,捷运局从人员训练、列车设计、制造到测试、上线、保固、供料等,已建立一套完备的准则,应不会再吃到当年闷亏。但愿捷运局这次真的能买到“便宜的好车”。(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