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巴學者揭示亞馬遜之謎

標籤:

【大紀元9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幸瑩聖保羅特稿)在人們的印象中,亞馬遜原始森林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神秘熱帶雨林,最近由巴西和美國科學家在星古印地安公園調查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指出,早在哥倫布時代(十三至十七世紀),亞馬遜地區就是一個無論從社會結構還是科學角度而言的人口眾多、結構複雜的社會體系。

「那不是印加王國或羅馬帝國,是另一種比較複雜的社會形式,即使是在歐洲也沒有這樣繁榮。」佛羅里達大學考古學家麥克爾說。他在星古印地安公園從事研究工作已有兩年的時間。他表示,在亞馬遜地區村莊以圓形向外擴張,村落內也沒有直立的紀念碑等建築物,而村莊的外圍則是種植水果和糧食的地區。

里約聯邦大學人文學家卡洛斯說,「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當時的居民對自然環境進行了很大的改造。」。他表示,在亞馬遜地區,所有的生產方式都與自然環境很好的結合起來,而居民們的主要食品則是木薯和魚類。

卡洛斯說,「大部分的人都以為亞馬遜是一片處女地,一片沒有人類足跡的地方,其實並非如此,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亞馬遜原始森林,是以前人工改造和自然改造結合的結果。」

考古研究小組在方圓四百平方公里的地區共劃定了十九個考古村,現在主要由古依古魯斯(KUIKUROS)印地安人部落居住。據麥克爾稱,該地區出現的第一批居民是在公元八百年左右。

調查顯示,亞馬遜地區發展最快的時期應該是在十四至十六世紀,也正是歐洲人發現「新世界」的時間。當時最大的村莊約有五十公頃,比現在的村莊大十倍多,可以容納兩千至三千人左右。建築模式很像現代南美洲印地安人的房屋,只是中心廣場比較小,而且住房以多層環形分布。

村莊內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可以印證,儘管這些村莊都是獨立的自治村,但是居民們卻在一起從事生產合作。筆直的公路顯示,當時人們對工程、數學和天文學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中心的廣場則是村落的精神中心,通常在那裡舉行祭奠或是葬禮等活動。而當時居民具體的生活習慣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調查。後來這些居民為什麼消失了呢?科學家們研究認為,是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天花,使整個村莊覆滅。「傳染病迅速的蔓延,以致毀滅了所有的村落。」麥克爾說。倖存下來的人則建成了比較小的社團,他們的後代仍然居住在現在的星古地區。

相關新聞
美駐華大使:中共說一套做一套 嚴重背信
雨刷故障 特斯拉召回逾1.1萬輛賽博皮卡
仁愛礁衝突 菲律賓:已向北京發出外交照會
全球芯片封裝龍頭日月光:將擴大美日墨產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