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鳳陽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受損亟待搶救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9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七日電)由明太祖朱元璋營造的皇陵,在安徽鳳陽,因位處淮河沿岸,地勢低窪屢屢受災,目前寬兩公尺多的皇陵享殿大廊柱基石,陷在一片草叢裡。今年淮河大水,明皇陵洩水孔道狹窄,陵區嚴重內澇,最深達兩公尺多,神道和石像被水浸泡多日嚴重侵蝕,文物保護部門憂心忡忡,卻苦於經費不足,無能為力。

 香港文匯報報導,明皇陵自明末以來,身世淒涼,先有明末李自成軍陷鳳陽,「焚皇陵樓殿為燼」。清初蝗災,饑民把所剩磚木搬走活命。抗戰時期又被日軍洗劫,最終只剩下石像生、石碑等物。中共文化大革命期間,明皇陵所存部分石像生再遭破壞,石馬耳朵被砸掉、腿被砸斷。直到一九八二年,明皇陵才列入大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遺址、遺物得以修復和保護。

 鳳陽明皇陵坐南朝北,佔地約十六平方公里,建有三套方城,從外到內分別是土城、磚城和皇城。史料記載:「其間享殿具備,殿左、官廳、神廚、酒房等各數百間。」明初皇陵及明中都,都體現了「先修陵後建都」這樣的傳統。由於皇陵在中都城的南面,因此陵墓、殿宇等都是北向明中都,以北門為正門,斜向東北,這在陵墓建築設計史上極為特殊。雖然有違向陽和正門偏斜的一般規律,卻烘托出明皇陵莊嚴肅穆氣氛,體現皇家氣派和威嚴,奠定了明王朝基業的「萬世根本」。

報導說,明皇陵獨特的建築形制,被稍後在江蘇盱眙營建的明祖陵所效仿。皇陵在石像生等方面又影響了南京的明孝陵,進而影響了明長陵,最終影響了整個明代帝陵建築制度的發展,開創了明清陵寢制度的一代新風。

據指出,明皇陵最獨具特色、價值最高的是象徵朝會儀仗的石像生群。從明皇陵磚城紅門往南,神道延中軸線延展,兩旁成對排列著白色石雕的華表和儀仗性的石像生群,從北朝南分別有獬、獅、華表、馬及控馬官、虎、羊、文臣、武將、內侍等共三十二對,對稱的分佈在兩百五十七公尺的神道兩側。

因為朱元璋修陵在明初,所以這些石像代表的是元代的藝術風格。其中羊為臥姿,「跪羊吃奶」以體現朱元璋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而華表的放置不同於唐宋諸陵,不列於石獸之前,而置於石獸和石人馬之間,這是一個特例,影響了後建的明祖陵和明孝陵。文物專家認為,朱元璋修陵時在南京稱吳王,尚未稱帝,後稱帝且繼續修陵,所以華表的放置在中間。

三十二對石像數量之多為歷代所有陵寢之冠,也是明代最早、歷代陵寢中最龐大的石像生群。這些石像雕刻精美,造型雄渾,寫實中有著誇張,佈局一氣呵成,流溢出相當魅力,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明皇陵從洪武二年開始修建,歷時九年完工,期間朱元璋曾三次前往謁陵,並親自撰寫碑文。朱元璋家境貧寒,放牛為生,本來並不識字,後來在戎馬征戰中才認識幾個字,所以他在洪武十一年寫的這一千一百零五字的碑文是半文半白。文中追述了自己艱辛的身世和戎馬生涯,並闡明昌運興盛的道理,這對研究朱元璋和明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相關新聞
北京初步揭開金代皇陵面紗
最新研究發現:結腸癌或與口腔細菌有關
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索倫之眼」超新星
NASA拍到螺旋星系的明亮條狀結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