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居士政經系列﹕中國加入WTO——金融面臨壟斷

草庵居士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15日訊】一位從中國大陸來旅游的中共官員曾對我說:“美國什么事情都和中國相反,你看中國的報警電話是119,美國是911。中國的電話查號台是114,美國是411。中國人寫名字是先姓后名,美國是先名后姓。中國寫地址是國家,地區,街道門牌,美國就相反,是門牌,街道,地區,國家……”

說起中美之間的不同,真是有很多。這位中共官員只是說出了表面現象,更深刻的則是人性上的認識的區別。美國是以人為根本的國家,但中國是以國家為根本的人。美國的政府的机能是建立人的基礎之上,政府服務于經濟。中國是國家管理人,經濟服務于政府。

說起中國加入WTO,牽涉的內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只有兩點。其一,法律。其二,金融。關于法律,我將在下一文中討論。在這里我們先討論金融。

金融与我的工作緊密相關,也是中國政府在WTO談判中的主軸。也許各位會提到中國加入WTO最主要的不是農業問題嗎?其實各位如果認真仔細地了解WTO談判的主要過程就會發現,其實金融開放才是西方社會最需要的,才是談判的主軸。

中國的金融體系實際上是中國整個經濟體系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走的是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農業改革,即土地承包。第二步是工業改革,企業承包,采用自由經濟,放手私人企業發展。第三步是零售業開放,盡管目前的中國零售業開放的還不完全,但基本是敞開了大門。尚未進行的則是第四步,金融業。

按照國際慣例,銀行,投資,股票證券市場,基金,保險等都屬于金融業范圍。而國際上對中國期盼最大的則是金融界的開放。大家都講美國是猶太人在控制,為什么?正是美國的金融界被猶太人掌握。在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并不遜于政府。可以說金融業領導著也左右著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美國各個政党和總統競選,第一個要拉攏的就是金融界。盡管金融業的投票人員很少,但它卻控制左右著企業。在美國每一屆政府中,大家都可以看到華爾街人士出任各种不同的重要職務,而美國各位卸任官員的最佳去路也是華爾街的各家金融公司,美國財政部長几乎都是由華爾街人員出任。這就是金融与政治的關系,也反映了金融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中共建政后并沒有重視金融,在中國,金融的代表几乎就是銀行,而且是商業銀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經濟面臨困境,鄧公希望中國經濟轉型。結果,在中國就建立了股票市場,而這個股票市場的建立几乎全部是照搬香港模式,而且是有條件的加入了很多政治限制的挪用。不可否定的是這個創舉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為光明的前途,對中國早期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由于是當時的政治局面決定。所以,這個證券法就難免帶有很強的政治傾向和計划經濟的色彩。雖然中國經濟已經發展了二十年,但這個證券法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這和中國政府忽視金融,強調穩定有著極大的關系。而一部分利益獲得者又出于自身利益反對大幅度修改也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法律制度根本就沒有辦法和這個證券法配套。甚至從嚴格的法理上講,這個證券法与中國的憲法是違背的。是一個違反憲法的二級行業法律。

中國的事情就是這樣奇怪。不爭論是鄧公的原則。結果,人性的負面在中國的金融界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為了利益,舞弊造假,假公濟私無奇不有。最后的結果是中國金融界里唯一的果實──證券業一片黑暗,絲毫沒有正義,沒有公平,沒有信用。成為中國野心家和枉法者的圈錢樂園。而政府面對這樣的結果,面對眾多血本無歸的百姓,也只能一而再地救市,穩定形勢。從另一方面講,由于股票市場的既得利益者大多和政府有著千絲万縷的聯系,經濟實力又縱容著他們肆無忌憚地無視百姓的利益,用各种手段去影響政府的政策。

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上,除去證券市場以外,其他几乎是空白。中國的保險業開辦了二十多年,但從根本意義上講,它根本就沒有成為金融界的一員,更嚴格地說,它根本就不符合保險業的基本要求。看一看中國的保險公司沒有一個合格的精算師,就可以知道中國保險業的水平是什么?中國保險業更沒有什么基金,也沒有將基金放到投資行業。

談到中國的基金,略具其形的只能算是各地的投資信托公司,与其說是投資信托公司,不如說是變相的商業銀行更貼切。中國的信托投資既沒有合适的法律,也沒有成型的慣例,几乎是亂成一片。最近几年來,中國各信托投資公司的倒閉,極大地反映了中國政府在此方面的失控。數百億美元的損失就是中國金融政策滯后所交的學費,在香港的某中資公司的問題,甚至引起中國政府在國際信用上的危机,以至于中國總理都要出面澄清,并下保證書。相反的是,在中國股票市場蓬勃發展的几年中,私下的私人基金則以另一种面貌出現了。這就是大家常說的股票大戶—私募基金。這种基金完全是在中國走鋼絲,根本沒有法律保護,民眾也完全是憑著私人關系和信任進行投資。而合法的開放式基金在中國根本就沒有出現。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竟然沒有這樣的相關法律。

再看大家熟悉的商業銀行,中國的商業銀行几乎都是國有銀行,執行的業務更體現了共產主義的計划經濟。盡管中共經濟改革了二十年,但商業銀行的政策几乎沒有任何改變,支持的企業几乎還是國有企業。這种事情也毫不奇怪,中共在經濟改革中根本就沒有触動政治底線,私人經濟一直是在不穩定的政策下搖搖晃晃地成長,即使是中共加入WTO談判,已經明了WTO的本質時,仍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政策改變來促進私人經濟的發展,更沒有扶持私人經濟發展的意向。中共一方面要在經濟上与國際社會接軌,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又堅守共產主義底線,結果就造成了中國二十年來私人經濟成長緩慢的后果。盡管很多人說中共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實我們反過來看看日本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經濟成長,韓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經濟成長,實際上中共的經濟政策并不能說完全的成功。至少,它并沒有培養出任何一個企業可以在世界上稱雄,也沒有培養出任何一個可以真正對中國經濟有利的具有品牌的企業。中國商業銀行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二十年里几乎不是促進,而是拖后腿。中國商業銀行的大量坏帳更體現了這一現狀。大量的民間儲蓄并沒有合理地用到經濟發展中,相當一部分被中國商業銀行的低效率浪費掉了。而這二十年的浪費,也造成了中國百姓對中國商業銀行的信用下降。

中國有很多證券公司,嚴格地說這就是投資銀行。但中國的證券法在建立之初并沒有照搬英國或美國的方式,而是在英國和香港的模式中又加入了中國特色,更加入了很多日本模式。特別是在投資銀行方面的法律更傾向于日本模式。但問題是日本有其本國極為特殊的情況,表面上看似乎和中國情況類似,但實際上根本就不适合中國,加上中國股票市場和金融業的畸形發展,證券公司根本就沒有從事正常的投資銀行業務,更多的證券公司基本上只局限于證券的買賣。

很多人在喊中國民間儲蓄太多,對中國經濟市場形成威脅,要警惕,要發展消費。其實,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缺乏真正的金融市場,民眾缺乏投資渠道。如此一來,在中國就出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民眾儲蓄大增,銀行不敢輕易放貸;另一方面,企業擴大生產卻缺少資本。政府強調擴大內需,增加消費,而民眾卻不知道將錢放到哪里?

在西方國家,几百年的金融運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西方國家生活過的人都有一個體驗,這就是西方國家的國民很少自己從事投資,而是依靠專業人士來進行,在美國就有數十万個各种不同類型的基金會,這些基金會由專業投資人員管理,民眾只要購買基金就參与了投資,然后按照投資效益獲利。同時完整的保險制度也將保險基金投資到各行各業。這樣一來,民眾就可以避免自己知識上的缺陷,減少了投資上的失誤和損失。而創業者也很容易在各個基金會和商業銀行取得投資。各個投資銀行的投資經理人在每天可以從數百個投資方案中選出最可靠、最有前途的投資方案,將民眾的資本投資進去。民眾中少量的資本匯集成了大資本,不僅降低了投資風險,還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在中國,由于缺少這樣的金融環境,投資人找不到可靠的投資項目,普通民眾又沒有足夠的資本去投資,創業者又很難找到資本,社會經濟怎么能發展?這种不健全的金融體制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使中國經濟更偏向政府投資,導致私人經濟沒有辦法快速成長。政府投資的國有企業越多,就越難擺脫政府的干擾。國有企業政府不管誰去管?政府在這种情況下怎么能獨立行使職權?最后的結果就是政府越來越難擺脫企業,法律和政策更傾向國有企業。根据中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据,中國商業銀行的坏帳達到了25%。而經受亞洲金融風暴的韓國和泰國商業銀行的坏帳最高的時候也沒有超過20%,為什么他們不能抵擋金融風暴,相反中國沒有被波及,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國封閉的貨幣制度和銀行金融體系。中國沒有損失嗎?表面沒有,但真正的損失早已轉嫁在國內的百姓頭上。

在多年前,我曾對一位來美國訪問的中國四大銀行的一位高級主管說:“中國的大學應該專門從事培養一些專業的金融人才,中國一旦与國際接軌,金融將是最大的問題。一旦金融市場失守,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將全部化為烏有。”當時這位年輕的高級主管對我說:“目前中國大學根本就沒有國際金融的專業,有的是挂羊頭賣狗肉,教授們都不懂國際金融,更沒有在實踐中鍛煉過,怎么培養?”

說起軟件建設,中國确實有很大的問題,人才就是最根本的問題,這与華人從事金融界的工作現狀有關。根据我手頭的資料,在美國華人有近三百万人。但從事金融行業的只有二千多人,其中從事商業銀行的有六百余人,擔任經理一級的不超過四十人。在其他的金融從業人員中,百分之九十是保險經濟人和股票經濟人,真正從事專業投資的不過百人,其中又有近八十人分布在美國各大投資銀行中擔任初中級的技術分析人員,真正有全面實際經驗,擔任基金投資經理人的不超過十人。而這十余人基本上都是美國及世界級的金融精英,年薪超過百万美元,甚至千万。以目前中國的金融狀況和經濟水平,怎么能吸引他們到中國去發展?在很多大型投資項目中,投資經理人很關鍵,如何在眾多投資案中選优,又如何進行,這与投資經理人的學識、經驗有著很深的關系。在投資界,直覺和經驗遠胜于書本知識。

分析完了中國的金融現狀,我們反過來再研究WTO。

我曾講過,WTO談判實際上是一种政治談判。對中國而言,解決的不是企業,而是政府。在談判中,中國政府遇到的有兩個根本的問題,一個是金融,另一個是農業。金融問題是關系到中國未來經濟利益的根本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上恰恰是中國最薄弱的環節。一是沒有自己的經驗,二是沒有專業的人才。如何評估未來的利益根本就沒有可靠的數据,談判人員和專家只能憑自己的良心來進行。對于西方國家而言,金融是命脈,打開了金融業的大門,其它行業都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攻自破。掌握了一個國家金融,也就等于掌握了這個國家的命脈,甚至是政府。所以,在談判中,美國等最關注的就是金融談判,關注的是中國對金融能開放到什么程度。但在這一問題的談判上恰好又體現了一個古老的定律──羅伯特定律。這個定律的原則是越是复雜、大家都不明白的事情,談判的時間就越短,越是簡單;大家都明白的事情,談判的時間就越長。結果,中國加入WTO談判中,最复雜,最重要的金融問題反而是最快解決的問題。而在這個問題上又和農業問題相關聯,這個關聯的問題又与政治有關。金融是大家都不明白的事情,盡管比農業問題更重要,但問題和弊病不會馬上顯現出來,即使是出現問題,也是影響范圍小,百姓搞不清楚,与百姓生存和吃飯沒有直接關系,政府有理由解釋,推脫。最大的問題也是長遠經濟利益上的喪失。但農業問題則不同,關系到中國數億農民吃飯和穩定的問題,問題會馬上顯現,誰都可以看得到,大量的失業農民涌進城市,城市沒有企業接納,也沒有辦法安置,就要引起更大的社會矛盾和貧富分化。這樣一來,動亂就會產生,中共統治就會出現問題。對于這樣的結果,中共無論如何是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金融方面讓步,而在農業方面堅守底線,這就是中共WTO談判中一定要堅守的另一個底線,也是中共總理日夜擔心的問題,更是中國WTO談判最后僵持在農業問題上的主要原因。“穩定壓倒一切”的政治原則就這樣體現在WTO談判和協議書上了。但問題是,這樣的穩定是用多少經濟利益換回來的?又能保持多久?是否爺爺不需要管孫子的事情?孫子就一定要承受爺爺為自己利益而种下的苦果呢?各位不要以為我是在污蔑栽贓中共,有心人研究一下美國政府公布的談判備忘錄,就會發現我講的全部是事實,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

在中國加入WTO的協議書上有這樣几條,摘抄如下:

1.保險

中國現在只准外國保險公司在上海和廣州營業,根据此協議:

地域限制外國財產和人壽保險公司可立即在中國全國進行高風險項目的保險業務,并在五年內在未來的營業牌照上取消所有的地域限制,在二至三年內允許進入中國對美國有重要利益的主要城市。

范圍中國將在五年內逐步擴大外國保險商的業務范圍,使之包括占保險費總額百分之八十五的集體、健康和退休金方面的保險業務。

咨詢原則中國同意只在諮詢原則的基礎上發放保險營業牌照,在發牌數量上沒有經濟審查必要或資格限制。

投資中國同意允許外商擁有百分之五十的所有權,取消對外國人壽保險公司合資企業的繁瑣要求,并逐步取消在國內設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外國人壽保險商可選擇他們自己的合伙人。在非人壽保險方面,中國將在兩年內允許外國保險商擴大業務或合資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所有權和建立獨資附屬机构。再保險業務經同意即可完全開放(百分之百,沒有限制)。

2.銀行

現時外國銀行不得与中國客戶進行人民幣業務往來(只有少數可以用人民幣与外國客戶進行人民幣業務往來)。中國對外國銀行的開設,實施嚴厲的地理限制。中國已承諾在五年內使美國銀行獲得充分的市場准入。在准入后兩年,外國銀行將可以与中國企業進行人民幣業務往來。在准入后五年,外國銀行將可以与中國居民進行人民幣業務往來。在五年內,地理限制和顧客限制都將撤銷。在准入后非金融業金融公司可提供汽車融資。中國將允許占少數的、外國人擁有的合資公司參与基金管理,條件与中國公司相同。隨著中國公司的業務規模擴充,外國合資債券公司將可享受同等的業務擴充。占少數的合資公司將獲准包銷國內證券和包銷及交易以外幣計算的證券(債券和普通股)。

在這里,大家可以看到在未來的五年內,中國基本上已經全面開放金融行業,外資將獲得与中國同業相同的地位和資格,更可以控股。

不了解金融的讀者也許會奇怪,這里不是在說保險嗎?這与未來的金融有什么關系?我請大家注意兩點,一是外國保險業可以控股;二是外國銀行可以進行人民幣業務。實際上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中國很有可能在二年內提前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自由流通。而一旦形成這樣的局面,中國金融企業不會崩潰,而是會加速落入西方金融資本的壟斷之中。而這樣的局面正是西方資本財團所盼望已久的。

為什么會這樣?各位讀者請讓我給您描述一下未來的中國金融遠景和西方財團進軍中國的基本模式。

保險業是金融界的基礎行業,但中國的保險業恰好是薄弱之一。缺乏經驗、人才和手段也嚴重阻礙著中國保險業發展。西方國家一直強調保險業的談判有著很明顯的利益企圖。進入了中國的保險業,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圈錢。在中國可以預計的保險市場大約每年有500億美元,盡管這個市場和西方國家相比很小,但中國也有個很特殊的現實,這就是中國整個社會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在西方國家大多有良好的社會保障體制,保險很重要,但仍不能取代社會保障體制。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几乎是零。保險就成為人們唯一的選擇。特別是醫療保險,退休保險和人壽保險更將成為國人的必要選擇。這樣廣大的市場怎么能不誘人呢?一旦海外保險集團進入這個領域,依照目前國人的心態及中國保險公司死板的經營手段,海外保險公司橫掃千軍的事態一定會出現。海外保險集團更善于利用國內保險公司的現有資源,大舉吞并收購中國保險公司是必由之路。隨著時間的進展,海外保險集團控股中國保險業是早晚的事情,而中國保險業為了免于破產,爭取与海外保險業的合作也將是不得不選擇的途徑。以筆者的分析,中國保險業將在十年內完成全部合資的過程,在十五年內將全面失去控股權。這樣的預測不是危言聳听,而是由中國的保險業現狀決定的。中國的保險公司均是國有企業,每年的利潤由政府掌握,當合資一旦形成,保險業績必然大幅增長,利潤增加。隨著時間發展,企業也會不斷發展,資本要求會增多。但問題是:海外保險業可以隨時增加資本,可中國企業增加資本的手續極為复雜。中國政府也很難從自己的口袋中再拿出錢來對等增加資本。看看每一個投資中國的海外集團走過的路就可以清楚發現,當中國原有企業的資源完全使用光之后,外資就會大舉增加新的投資資本,變相逼迫中國企業出讓股權,以達到控股的目的。而西方國家金融業者期盼的也是這樣一條便捷之路,既消滅了一個對手,又發展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保險業一旦被外資壟斷,就意味著中國的金融業面臨著被海外財團全面壟斷的威脅。保險公司在中國收集的保險費一定要形成投資基金。聰明的金融界為了牟利,保證自己的效益,就一定會實行規模經營,將保險基金投資到中國有效的收益項目中。股票市場和各种高產出企業及相關的基礎行業就是最好的選擇。每年數百億美元的基金資本將對中國的各個行業形成一個巨大的資本沖擊。任何一個尋求發展資金的企業都難以抵擋這樣利益誘惑。結果,這些來自中國百姓的閑散資金就會形成一股巨大的資本,被海外財團控股的保險公司用來再控制其他中國企業,形成新一輪的企業控制。而海外的投資基金也同樣會看中日益增長的中國市場,穩定的政局,透明的政策,高額的利潤,怎么能讓西方投資基金不眼紅?但在短期內,中國法律還沒有完全符合西方標准的時候,誰又愿意選擇收回期長的固定資產投資,股票市場和某些可以流動,隨時撤离的短期投資項目就成了西方投資基金和財團的首選目標。

什么是金融市場?英文是MoneyMarket。直譯成中文就是金錢的市場。在國際金融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以小搏大。海外財團看中的中國市場是什么?不僅是賣給你商品,更重要的是你口袋中的錢。當少量的資本控股了中國的保險公司,就可以合理地在中國百姓中圈錢,然后再用這些錢去控制中國更多的企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海外財團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由于中國政府多年來無視經濟規律,不懂金融操作,在中國大陸就形成了一個金融空白。不僅在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因為政治因素沒有開發利用這個資本主義多年形成的金融市場,反而是壓制國人自己的資本市場的形成。致使中國自己沒有一個真正的金融集團可以和海外金融財團相抗衡。這也是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机之一。

隨著保險業的淪陷,中國的投資行業也同樣要接受這樣的現實。沒有資金就沒有投資行業。沒有信用也同樣沒有投資行業。這樣,中國就只有以股票市場和商業銀行來抗爭海外財團的入侵。中國股票市場的狀況大家都很清楚,几乎是不堪一擊,而且以目前的情形看,海外資本進入之后遠比國人有利,比國人的包袱更少,國人承擔著十年來股票市場造假所引發的泡沫災難。海外財團則更容易輕裝上陣。

商業銀行是中國加入WTO后保持自己控股權的最后希望,但多年的包袱和不斷下降的商業信用則嚴重影響著中國百姓的支持。如果中國目前的商業銀行不能進行大幅度改革,隨著人民幣自由兌換和海外銀行的不斷進攻,大面積出讓自己的市場就會變成現實。而伴隨著海外資本的涌入,企業國際化,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必將异常艱巨。

也許有人會說,當年的日本,韓國,台灣不是也走過与中國類似的道路嗎?日本的金融界在國際上并沒有被吃掉,相反發展得很好。

表面看著類似,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日本,韓國,台灣的企業多是私人家族性企業。特別是日本,由于日本的民族性,日本企業更是相互參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個誰也擺脫不開的死結。這樣的情況不太适合現代的管理要求,但在經濟不發達的時期卻非常有效,更能夠抵御外來的侵襲。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綜合商社,因為它不符合節約和效率的准則。但由于日本的民族性,日本就有三井商社這樣世界最大的綜合商社,你看到美國有這樣的綜合商社嗎?日本就有,而且不止一家。再看日本的銀行,几乎所有的大企業都是其股東,這樣的銀行怎么能不發展?怎么能被海外財團吞并?反過來看中國的金融界,情況一樣嗎?韓國的情況更特殊,盡管韓國的經濟出現了危机,但韓國在經濟起飛的時候是采取的一种國家特殊扶持政策,舉全國之力扶持几家大的企業和銀行。目前的中國已經加入WTO,對所有的企業和個人,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都要一視同仁,不能歧視,也不能采取特區的政策。中國已經喪失了扶持自己金融業的大好時机。而十年經濟改革,就是因為政治上的保守,不能放棄固有的共產主義綱領,才嚴重地阻滯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才為中國加入WTO留下了嚴重的后患。

對于民眾而言,金融界的變化不會馬上看到弊端,但隨著時間的進展,弊病就會明顯增大。也許在几年之后,中國的百姓會發現,自己的保險公司是外國的,銀行也是外國的,購買的商品生產厂也是外國財團控制的,自己工作的單位也是外國的,自己已經淪為徹底的打工者。政府的政策也處處體現著著海外財團的經濟利益。

中國金融界真的這樣危險嗎?以筆者的看法,今后的危險要遠比我現在描述的更可怕,只不過它的出現更隱蔽,時間更久,不會象農業問題馬上發作而已。盡管對百姓的民居生活影響不大,但對于中華民族的未來則是影響深遠,甚至是災難性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隨時間和地點而變化,理論上的研究不能取代實際的驗證。中國加入WTO后的十五年內,如果我能看到中國的前二十名金融企業中能有一半企業是中國人自己在控股,我們就可以說,中國加入WTO全面成功了,我們為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留下了丰富的遺產;如果在這前二十名企業中有三分之一的企業掌握在國人手中,那么我可以說,中國加入WTO并沒有失敗。但中國加入WTO后十五年會出現我們期望的現象嗎?我個人是持悲觀的看法,畢竟經濟實力在左右著社會發展,主觀和政策只能影響一時。

中國加入WTO后,金融界的人士怎么辦?我們是否意識到中國金融將面臨著海外財團的金融壟斷?傳統的思想能否轉變?金融界的人士如何利用短暫的緩沖期調整應變?這樣巨大的變化又要和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有了關聯,社會穩定又要成為考驗中國金融轉型的一大難題。穩定壓倒一切,中共的統治理論是否又會讓中國金融業再次喪失最后的机會?我們應該怎么辦?

面對WTO的壓力,中國金融企業,你們准備好了嗎?(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草庵居士政經系列﹕中國不亡,天理難容
草庵居士政經系列﹕中國何處去?
草庵居士政經系列﹕中國需要什么樣的領導人?
草庵居士政經系列﹕人民幣降息——一個愚蠢而又荒唐的政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